要选择企业真正关心的问题,运用实践领域能听得懂的语言,力争给出对企业有帮助的解决方案。
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咨询研究三类报告是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重要的载体形式,有利于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加速企业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贯通从企业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
把握大趋势和新现象
研究真问题是前提,做负责任的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前提就是要选择对企业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可以是中国企业群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可以是某一个企业的个性化难题,对此把握都脱离不开中国情境这一维度和对官产研大趋势的把握。
1.把研究报告写在中国大地上
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由跟跑、并跑到了部分领跑的阶段,很多管理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这个大的制度背景下实现的,研究中需要
2.要有大时代的宏观视野
研究企业管理,既要深入企业,又要跳出企业和管理本身,善于从宏观大趋势的判断中剖析管理的本质。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微观主体,其成长方向和节奏受政策、产业和技术等多个外部因素影响,企业管理研究的发展变化也在大时代背景下进行。
有志于此的从业人员可以按照PEST模型中的维度来把握大势。
一是政策改革领域,二是宏观经济、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社会文化,四是技术变革。
这些因素的变化对管理实践是深刻的,具有明显导向性的。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用工方式、企业制度、领导文化等发生了巨变等。了解大时代背景是做管理研究的基本前提,更是有价值研究命题的出发点。
当然,这不是对宏观大趋势和环境的被动应对,而是坦然面对和聚焦针对,甚至是在掌握足够资源的前提下,影响和设计大趋势。
3.确定适度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管理研究涉及企业的大千世界,难以面面俱到,撰写研究报告需要明确研究方向和领域。需要强调的是,相比学界之内的研究,学界之外的研究领域可以更宽一些。因此,确定一个大体的研究方向,最好能做到多博一专。多博就是要有大时代的意识和宏观视野;一专就是要在某一个方向上持续发力,把一个领域的研究做精、做透。
同时,要在宏观环境和微观企业两个维度之间就一个问题不断相互验证,持续交互优化。比如研究企业成长,既要看宏观经济增速、产业发展阶段,也要看具体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4.
2.从两个维度选择企业长期跟踪
从企业出发是应用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要义。无论是确定有价值的研究命题,还是获得优质的研究信息,长期跟踪企业都是必要的选择,可以从两个维度出发。
一是时间维。即根据研究方向,选择那些可以长期跟踪的企业。比如陈春花在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中,选择了宝钢、华为、联想、TCL和海尔,制订了30年的跟踪研究计划。
二是比较维。从技术、政策、社会文化等外部影响因素出发,选择那些可以长出新企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领域,或者行业内的经典企业,至少选择两个企业进行对比跟踪研究。比如比较联想和华为,腾讯和阿里,一汽和上汽等。
在具体企业的选择上要有典型性,比如规模足够大、活得足够久、足够创新等。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杨杜提出的企业成长的八性模型——规模性、增长性、营利性、结构性、持续性、竞争性、创新性、社会性作为维度选择。
企业成长过程中,成功或者失败的表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其背后的逻辑。跟踪企业的过程中,如能够深入调研、访谈获得一手数据,当然是好。如果没有条件,就做一个旁观者,密切观察企业实践动向。
△让复杂变得简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经济和企业发展实践中找寻出研究的生命力
各类研究形式及写作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直接对话并不容易,尤其是和企业领导人对话,需要平行的话语体系、深刻的洞察能力及强有力的观点输出,所以调查研究成为相对容易的路径。从实用性来说,调查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项基本技能和常规工作,调查研究能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升华
总体上说,做好调查研究需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和研究相结合,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相结合。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延伸和升华。
调查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是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二是要解剖企业,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弄清楚来龙去脉。访谈或者座谈会都是解剖企业常用的方式,关键在于要有讨论和互动,而不是只听不说,要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
○三是企业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要讲究分类思想,地域、行业、规模、所有制、发展的质量差异程度等都可以作为分类的考量。
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加以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其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2)撰写调研报告有道可循
撰写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展示环节。调研报告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序言、主体、结尾。序言紧随调研报告标题,在正文之前,主要是简明交代调查的目的、意义、对象、方式和过程等。结尾可以是调研启示或调研成果的运用建议。
报告主体是重点和核心,通常包含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由描述性表述组成,有调研的定性说明和定量数据作支撑。
○第二部分是调查分析,为调查主题或调查对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主要机遇和挑战等。这要通过大量调研资料整理分析,找出构成问题的基本要素,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梳理分析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是调查建议,就是针对存在问题及其造成问题原因的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建议。这部分是整个调研报告的关键和亮点,也是整篇报告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体现。
一份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是充分调研和深度思考的结果。思考基于框架体系产生,框架体系也用于指导报告写作的全过程。框架体系可以有几个基本遵循。
○一是要有大局观,站在国家大局、产业大局的高度来分析问题。
○二是要有逻辑力度,归纳和演绎、分层和架构、个别和一般等要逻辑分明,理论要和具体实践形成互动,要指导报告写作,更要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理论。
○三是要有时间跨度,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观来动态、客观地剖析实践,洞察大势和主流。
(3)报告标题要有形式设计感
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思路这三部分的大标题相对程序化,但给每一部分拟小标题却是功夫。小标题力求完整准确阐述大标题,数量一般有3~5个。既要讲究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也要字斟句酌,讲究形式的设计感。
一是“四六句”,注重形式上的贯通,不需要讲究声律,但讲究对偶或字数相称。比如,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文化建设,增进战略协同、强化伙伴关系。这类标题逻辑清晰、形态优美,较为常用。如果“四六句”形式和题意准确性出现冲突,应以准确性为主。
二是“数字组合”,把下级标题或从属内容进行数字归纳。比如,构建“四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这种方法相当于创造专有代词,便于宣贯和记忆。
三是“一词到底”,同级标题用相同的动词或形容词串联。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客户至上,坚持技术创新,坚持持续成长,坚持自我变革。
四是“同维类比”,用类比逻辑实现标题间的呼应。比如,找准亏损根源,在“止血”上下功夫;加大政策扶持,在“输血”上下功夫;坚持客户导向,在“造血”上下功夫。这类标题脉络清晰、目的明确,能够通俗易懂地传达主旨。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打破学界禁锢的一个突破口,是学界内外研究紧密交叉互动的形式。从鲜活实践出发的案例研究获得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被期待成为探索当前中国管理现象、履行管理研究使命、形成中国管理理论的“非精致但有灵气”的方式。以下从三方面讨论如何让案例研究产生多类研究成果,推动学界内外研究循环的建立。
(1)
(2)
(1)咨询服务过程三阶段
从咨询服务的过程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形成相应的文件成果。
○第一阶段挖掘客户真实需求,形成项目建议书等招投标文件。
○第二阶段提出项目整体计划和进度安排,以及问卷、访谈、对标研究等工作计划。其中访谈环节是和客户互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考验的是研究者的沟通能力和洞察力,尤其是对关键信息的把握能力。这一阶段形成的文本包括调研问卷、访谈提纲、优秀实践对标报告等。
○第三阶段是形成咨询成果和展示汇报环节。成果文件的形式一般包括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和具体方法、路径。
(2)咨询的方法论和能力
咨询需要特定的方法论和能力。首先,要有一套用于指导咨询全过程的体系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方法论可以来源于管理学理论和模型,比如被广泛使用的波士顿矩阵。也可以来源于身经百战的咨询经验总结,这些来源于实践的方法论更受欢迎,比如麦肯锡的七步法分析商业机遇和金字塔思维模式,又如知本咨询在国企改革领域的“P+7”系统模型都获得了广泛应用。
其次,要有快速的归纳总结提炼和创新能力。咨询往往会遇到全新的课题,仅仅靠几种经典方法是不行的。和企业沟通互动所得到的信息往往琐碎无序,咨询研究者不仅要善于引导信息获取和项目的相关性,还要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
最后,要有持续优化和迭代能力。咨询研究所接触的企业实践相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真实、具体和全面,积累的案例库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对学术研究和实践指导都很有价值,研究者要善于利用这些思维框架和方法工具,咨询过程往往是和客户企业共成长的过程。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