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消散,企业忙复工
疫情拐点何时到来?未来是摧枯拉朽的打击,还是万物生长的复苏,春日迟迟的等待中,一切就像来去无踪的病毒,没有教科书,找不到答案。
某位珠宝首饰设计界能扛鼎的女老板圈上感叹:这波操作不看水平看运气。作为巴黎时装周的常客,她本不应该苦穷。
小老板如此,大老板又怎么样?曹德旺表示,企业账面资金通常不会超过三个月,福耀工厂的预算中资金就是控制在三个月以内,周转天数一般为至天。挨不过三个月是自己的事情,企业必须自救。针尖的口,斗大的风,问题总比想象严重。大码头扛仨月,小码头如何保证不淹?
谈到经济影响,个人观点是,短期看“大”、中期看“新”、长期看“深”。
第一,短期看“大”:冬天不会很快过去
疫情之下,当下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市场无限期降温,需求端人为熄火,供给端点火延迟,现金流紧张进而影响到人心稳定。好在仰仗金融学社会主义,央妈必然会快速放水,商业银行也会下调利率到地板价,各地政府减租减税,大派红利,随后新一轮基建助攻。国企必然率先恢复元气,大企业开工后日子会好过,中小企业受冲击在所难免。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从倒下到康复,好日子是熬出来的。问题是,需要熬多久?
参照03年非典爆发的走向,这次疫情大体呈三个阶段发展:疫情爆发期(11月-2月底)疫情消退期(3月初-5月底)疫情过后全面恢复期(6月初-12月底)。
也就是说,这次疫情带来的市场大降温,至少在年内不会有重大改观(半年直接影响,半年间接影响)中小企业阶段性的应急预案和自救规划,也可以按照这一估计展开。
参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朱武祥对家中小企业做了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这还是在市场风和日丽的正常状态。今天的中国经济本身就处于“L”型下滑状态,内生的风险还没消除,再叠加这个巨大的而且是未知的疫情外生冲击,这个风险可想而知。
每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要有一年的生命危重期心理预期
挺过这一年靠努力,也靠运气。相信运气,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摒弃骄傲自满的自我认知。曾国藩就说过,不信命,但要信运。信运的前提,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谦虚谨慎,永远保持敬业勤奋的状态。奋斗就是九死一生,不奋斗就是十死无生,各个行业都是如此。
第二,中期看“新”:新行业爆发式崛起
短期内受影响较大的第三产业比如消费(旅游、酒店、餐饮)大概率会在灾后反弹。我们的菜篮子稳定,农业农村没有后顾之忧。工业上,只要各地规模以上工业能开工,进出口不会有大波动,至少在非典期间数据也是如此。妄想疫情打击中国供应链,转移工作机会去他国。这是一个恶意但难以实现的理想。随着武汉保卫战的胜利,随着疫情的结束,类似担忧自然化为乌有。中国超大的工业门类和超强制造能力,能挺过数年的贸易战关税战打击,也一定能挺过为期一年的疫情周期。
何况疫情和任何社会经济变革一样,在带来动荡混乱的同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技术、新机遇。中国经济从年开始步入新常态,虽然没有遭遇重大危机,至少已经历了五波行情。每波都是有人哭有人笑。
1、反腐败
礼品行业、艺术品市场分化。高端送礼遇冷;迎合中产的生活美学风行
2、环保风暴
化工行业、纺织业、传统制造业重挫;相应的环保产业、清洁能源大跃进
3、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
传统消费和场景加速淘汰;新零售、新商业供不应求
4、中美贸易
华为、中兴受压;催生了国产替代市场的发展
5、创新创业
涌现出大量独角兽,也带来了繁荣之后的爆雷危机
必然有行业在疫情后崛起,资本市场也早有反映。还是可以再讲两句。
1、生物医药、医疗健康行业迎重磅利好。大家对疫情的恐惧加重了对医疗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