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能否真正在基础教育行业立足:取决于我们对这个行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能否从信息教育产业中赚到钱:取决于我们满足中小学师生的程度和信度。”
校内市场有什么特点?
理解教育水平差异化,先要了解基本国情:
第一,中国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很大,不同省份占用的教育资源,提供的基础教育水平并不是均衡的;
第二,即使是同个省份内部,薄弱校、实验校的差别很大,甚至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所以长期以来,中国各地采用的高考试卷、教辅教材、教职员工的标准,资源的倾斜程度在各地都是不一样的,内涵则是中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在这样的两个前提下,教育长期以来局域化现象非常严重,类似「伞状结构」,上层的基础逻辑是通用的,但每个地域根据当地的教育水平形成了自己的供应链条,局域的环节上形成了众多局域性的供应商。
校内场景中,课堂内的教学习惯非常传统,因为教育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具有「不可撤回性」,一款应用需要让学校有“形式上的获得感”,也要有“实质上的获得感”。
对于学校来说,核心的需求即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用标准动作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出线”,这个过程中,传统教学习惯是长期验证有效的方法论,信息化手段长期是趋势,但是学校是摸索中非常缓慢地前进的。如同很多人不能理解拼多多为什么有3亿用户,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学校的信息化素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低很多。学校并不是不想信息化,而是受制于软硬件以及升学绩效压力。
这样导致的状况是:学校使用信息化产品的动作扭曲变形,过渡缓慢。
投资的本质是寻找趋势,趋势的寻找过程中需要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因素」,教育产业中有2个因素是在10-15年内不会变化的:
1)以经济合理方式选拔人才的标准短时间内不会变:这个标准就是高考的分数录取制度,除非有更有效的区别万考生的标准出现或者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供应充足,否则短期内很难改变。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