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突出‘一条主线’、扭住‘三大任务’、聚焦‘五大发力重点’的目标任务,立足构建大城市、大产业、大枢纽、大物流、大市场、大平台,坚持“一带一路”实施战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各项挑战,全市第三产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一、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主导地位明显。初步核算,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8亿元,同比增长10.9%,居全省第四位,增速比全国7.8%的增速高3.1个百分点,比全省8.9%的增速高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68:37.34:59.98调整为2.67:34.89:62.44,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78.83%,拉动GDP6.5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和贡献率均达到同期最高水平,全市经济主要由第三产业拉动。
(二)服务业投资稳定增长。全市完成第三产业投资.08亿元,同比增长8.91%,增速较三季度提高1.8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5.74%,高于第二产业53.32个百分点。兰州老街、名城广场、居然之家、盛达金城广场等20个重点商贸项目稳步推进。从行业投资规模看,投资规模较大的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业;从投资增速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
(三)服务业用电量平稳增长。全市完成第三产业用电量33.8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02%,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14%,增速高于全社会用电量11.7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和工业用电量增幅14.39个、14.5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1%;批发和零售业6.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6%;住宿和餐饮业2.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3%。四大行业拉动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5.9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交通运输业面临下行压力较大,但总量优势依旧明显。全市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2.3%。旅客周转量完成.0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完成8.8亿吨公里;邮政业务总量完成8.49亿元,增长42.57%,快递业务量完成.97万件,增长56.52%。
2、金融业快速增长。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减缓的状况下,金融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市经济的有力支撑。全市金融业完成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17.9%,高于第三产业增速7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贡献率达21.9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4个百分点。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6亿元,同比增长9.59%,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19.85%;全市共实现原保费收入98.4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11.9%;寿险保费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23.5%;意外险保费收3.3亿元,同比增长32%。
3、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稳中有升。1-11月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个,营业收入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26.43%,总体保持平稳向好增长态势。从主要行业占比看,10个行业大类中商务服务业、卫生、新闻和出版业及广播、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4%;从主要行业的增速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是:租赁业增长.79%,商务服务业增长27.97%,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品修理业34%,文化艺术业增长31.87%;娱乐业增长52.93%。
4、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全市推进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加大去库存力度,鼓励开发商建立先租后售的方式运营商品住房,扶持部分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展住房租赁托管业务,举办兰州国际(春季)房地产交易会等举措,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亿元,增长15.38%。房屋施工面积.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2%,其中:新开工面积.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87%。商品房销售面积.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5%;待售面积.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1%;商品房销售额.31亿元,同比增长33.48%。甘肃天昱凤凰城、中广宜景湾尚城、碧桂园新城项目、保利领秀山一期、瑞岭雅苑等楼盘销售较好。
5、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较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在市场需求逐步回暖、新增市场主体带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市批、零、住、餐四行业平稳较快增长,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4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37个百分点;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9.87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餐饮业实现营业额.03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85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一)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历史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第三产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发展速度差异较大。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来看,八县区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最高的是城关区.81(亿元),最低的是皋兰县19.68(亿元),两者相差.13亿元。八县区除七里河区、西固区以外,其余5个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都在亿元以下,其中红古区和皋兰县的增加值仅占全市第三产业的4%。从第三产业增速来看,增速最快的榆中县(13.1%)与增速末位的西固区(9.4%)之间相差3.7个百分点,说明全市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服务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全市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健康养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非经营性行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此项指标受政策影响增长空间有限,因此依靠非营利性服务业拉动第三产业增速已经不符合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只有发展壮大其它服务业行业,才能使全市服务业呈良性发展。
(三)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虽然全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服务业单位经营规模还是明显偏小,呈显出“一企独大”的现象。全市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1-11月营业收入上亿的企业只有32家,仅占单位总数的11.72%,实现营业收入.08亿元,占全部收入的78.77%。其中: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三大运营商营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0.02%;其余家实现营业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49.98%。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