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拉开帷幕,本届信息消费节以“数字经济,无限未来”为主题,向大众全面展示上海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经济建设成果。论坛上还发布了由腾讯研究院参与撰写的《上海互联网+生活指数》研究报告。总体来看,上海“互联网+生活”服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在交通物流和医疗方面,仍有一定上升空间。报告全文如下:
前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是“稳增长、调结构”行动中的一环。“互联网+”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互联网+”也和“创业、创新”紧密相连,形成“大众创”“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意味着将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
年初,上海发布《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聚焦“互联网+”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提出21个具体专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经济转型升级领域的13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研发设计、虚拟生产、协同制造、供应链、智能终端、能源、金融、电子商务、商贸、文化娱乐、现代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众创空间;二是面向广大市民的衣食住行,提升生活品质域的5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交通、健康、教育、旅游、智能家居;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领域的3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政务。
第一章
上海“互联网+生活”指数分析
一、“互联网+生活”指数前50城市分析
“互联网+生活”指数参考腾讯研究院年4月发布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报告》,其中生活指数由总计26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汇总而成。
年与年相比,生活指数整体飞速增长,其中细分的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教育行业的增幅高达.61%、.77%、.88%。各城市生活指数排名变化不大,带头领跑的四大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排名没有变化,成都在年与杭州互换“位子”终于跻身前五,重庆排名较年上升五位,成为继杭州之后排名第六的城市,而东莞排名较年上升两位之后,暂居第九,也终于挤进前十。
表1“互联网+生活”指数前50城市排名
二、“互联网+生活”指数省级发展分析
年,广东省以生活指数80.68的绝对优势领跑全国,紧随其后的北京生活指数为34.73,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东部三巨头——浙江、上海、江苏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指数分别为26.83、26.15和25.91,指数非常接近;从生活分指数在全国不同层级城市的增速来看,数字经济正由数字一线城市向四五线城市下沉发展;由东南沿海城市向中、西部纵深发展,由此看来,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在大方向上高度一致,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互联网+”行动在全国扎实落地,更是在数字化经济的浪潮当中,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三、上海“互联网+生活”细分行业在全国的排名情况
十大细分行业选取了互联网化程度最高的第三产业,包含: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分行业。
上海在十大细分行业里面,排名都在前五以内。其中位列第五名的交通物流和医疗行业,排名较年分别下降三位和一位,其指数分别上升.1%和.0%,表现虽优异,但在高速发展的行业里面并不突出,未来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表2全国十大细分行业排名前十
餐饮住宿方面,上海在餐饮住宿细分领域强势领先,并且较年增幅达.6%。从广义上看,近几年消费升级趋势日趋火热,而“魔都”上海在餐饮住宿方面为满足不同消费者而提供的更加细分的商品、更加精准的服务以及以顾客为导向实行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使得上海这个“魔幻之都”名副其实地坐稳了餐饮住宿行业龙头老大的位子。
图1: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排名前十
生活服务行业整体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开始逐步平稳发展,并且越来越多走入线下实体,在此大背景下,上海较年上升两个名次,现排名第一,增幅高达.1%,在常态化发展的产业当中表现强势。
图2:全国“生活服务”行业排名前十
典型案例
案例一
上海移动公共服务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年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会议提出,以整合面向市民的各类信息化服务,搭建“市民云”公共服务门户入口为重点,着力推动“医食住行文教旅”相关政府和市场化服务在移动终端的归集。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建设面向市民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要求从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社区生活、旅游休闲等方面为上海市民提供公共服务。
1.“一号通行”奠定互联网+公共服务基础
市民云已建立线上+线下实名账号注册体系,依托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让注册更便捷安全。
图3:实名认证方式
线上:提供多源化注册认证手段,提供人脸识别,银行认证,手持证照认证等多源注册认证手段
线下:刷身份证受理服务覆盖街道社区事务受理网点,EID认证支持在全市个工行网点的服务终端上实施。
其中,上海市政府社区事务受理事项中明确纳入市民云账号注册服务作为政府指定服务项目在全市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开展。
2.基于一号通行,以“我”为中心的个人数据中心逐步构建
一个市民云账号,贯通了20多项个人数据,让“我”的数据丰富多彩。
图4:“我”的数据
3.依托国家体系指南建设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初具规模
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指南制定了政府服务在线服务深度和服务融合度标准
在线服务深度标准:
图5:在线服务标准
1)公共服务广度:
市民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项,包括50项社区O2O服务。
覆盖21个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覆盖程度达到41%;
覆盖个街道,其中32个街道(占所有街道的14.2%)尝试使用市民云平台方式为居民提供服务,累计开设50个社区预约服务。
14.2%的街道尝试云平台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大大节约了信息化建设投入,一个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资金按20-50万计算,节约信息化建设资金约万—万。
2)在线服务深度
项目服务全部实现网上查询,其中7项服务已经实现全程网办,7项服务已实现在线预受理,52项服务已实现在线预审,40项服务只提供在线查询。
图8:在线服务深度(单位:项)
3)服务融合程度
17项服务结果已实现数据电子证照方式保存,7项服务以电子证照格式反馈给用户,7项服务提供网上支付,全部项服务提供网上查询、处理,全部服务实现统一用户账户。此外,在物流快递方面做的略弱。
图9:服务融合深度(单位:项)
4.市民对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加深感知
共计万上海市民使用各类政府公共服务,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27%(国家统计局年统计数据,上海市常住人口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市民云的公共服务。
图10:公共服务平台受到的欢迎程度TOP10
市民云数据取自年5月1日-5月31日
案例二
上海城市服务创新政务发展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作为各级政府部门政府服务的统一入口,上海市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南昌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