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州的中心到底是哪里,曾经有过很多的争论。
现在大家提到郑州东南西北各个方位时,一般会以紫荆山为基准点。有人会不服气,说好的二七广场为中心呢?
本文就为大家解析一下,郑州的城市中心是如何变迁的。
01
二七广场如何成为了郑州市中心?
几乎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二七广场是郑州的市中心。那么这个印象从何而来呢?
大家都知道在京汉铁路未开通以前,郑州的辖区范围就是个小小的县城。
最早的这个县城在哪里呢?就在今天的管城老城区。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就是郑县的四条主干道。这时的郑县,大小也就不到3平方公里。
年,连接北京和汉口的京汉铁路开通,年,连接开封和洛阳的汴洛铁路(即陇海铁路的前身)开通,郑州成为了铁路枢纽,人口商业开始在火车站周边汇集。
在此期间,郑州火车站和老县城之间的空白地带就发展成了新城。我们所熟知的德化街、大同路、福寿街就是在这段时间发展兴盛起来的。也就是说,郑州现在最混乱的批发市场一带,就是郑州最早的新城区。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心两翼”的提法,那么当时的郑州一定是以火车站和老县城为“两翼”,而中间的二七广场(当然,那时还不叫二七广场)一带就是“一心”。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官方规划正式确立了二七广场为市中心。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意义来说,这个中心都是当之无愧的。
在这次规划中,所有的道路都围绕二七广场为中心向外放射,北边的二七路、东边的西大街、东北边的人民路、西南边的正兴街、西边的解放路等等。(现在二七广场附近经常堵成一锅粥,就跟这次的规划有莫大关系。)
围绕着二七广场这个中心,金水路、大学路、陇海路、紫荆山路构成的闭合圈,就是郑州最早的一环。
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郑州这个最早的一环,现今的居住价值并不算太高。
(这个所谓的金一环,无论是道路规划,还是功能布局,都堪称是郑州最混乱的存在。)
除了道路,50年代的区域规划也是围绕着二七广场这个中心进行的。因为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的阻隔,整个城市主要是朝着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发展。
(东北边是行政文化区(现在的金水区),西南边是工业区(现在的中原区),中间还是商业区,原来的老县城则定位为居民区。)
在50年代,除了原来的老县城和二七广场周边,整个郑州基本都是荒芜一片。而距离原来的老城区较远的棉纺厂一带,更被认为是荒郊野地,因此被称为西郊。
02
西部崛起,城市中心裂变成三个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会是一个完全平衡的过程,郑州也不例外。
从省会迁到郑州的年开始算起,一直到90年代初期,郑州各个方向的发展是非常不同步的。在这三四十年里,西区的发展是最为迅猛的。
当时的郑州西区就跟现在的郑东新区一样,聚集了政府最重视也是最赚钱的行业。
根据媒体报道,“郑州西部从南到北,电缆厂、第二砂轮厂、煤矿机械厂、火力发电厂一字排开;建设路一带,五大国棉厂、印染厂、纺织机械厂依次就绪;郑州工程机械厂、郑州勘察机械厂、热电厂等也各就各位。”
据说,当时几个纺织厂的平均工资比机关干部的工资还高,再加上棉纺职工里年轻漂亮又时髦的女孩儿多,不少省直机关的年轻干部找女朋友都首选西区国营工厂的职工。
中原区的工厂发展得如火如荼,为了进一步促进西区的发展,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就从原来的县城(现在的管城老区)搬到了西郊的中原路新址,原址成了管城区政府所在地。
由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再加上市委市政府的加持,西边的碧沙岗商圈也初步形成。这可以说是郑州第一个脱离了二七广场市中心而单独兴盛的商圈。
在郑州,西边独大的形势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代。如果这时候我们依然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话,就会发现整个城市的发展已经严重失衡了。
这时候,西边已经发展到了西三环,而花园路以西、省委所在的西行政区,扩张速度也不错,到了农业路、俭学街附近,花园路以东、省政府所在的东行政区就慢了一些,北边还只发展到黄河路一带,东边则大概到了东明路一带。
如果说北边和东边勉强算是发展到了二环,那么东南边的老县城,也就是现在的管城老区,几乎是停滞不前,一直在一环的陇海路附近打转,连二环的边还没摸着。
(八九十年代的郑州地图,这就是很多老郑州人的城市记忆,北边的农业路,东边的燕庄都还属于郊区)
从上面的地图我们也能看出,整个城市的发展重心是朝着西北方向偏移的。如果这时为整个城市找一个地理中心的话,应该是大石桥附近。当然,这估计大部分人都不会同意的。大石桥附近都是工厂,凭什么成为市中心?
于是,在年的郑州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三个中心:京广铁路以西为一块,以碧沙岗市场为中心;京广铁路东、金水河北为一块,以花园路口为中心;京广铁路东、金水河南为一块,以二七广场为中心。
这三个中心的设置,基本是代表了当时整个城市的发展状况,也算是“一心两翼”的又一个翻版——以二七广场为中心,以西边的市政府、工业区和东北边的行政文化区为两翼。
不过,这三个中心的提法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西区在进入90年代之后就开始衰落了。
03
紫荆山是如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的?
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企改制,西区急剧衰落。工厂职工也开始纷纷下岗。曾经辉煌的棉纺路,成为了众人口中的“下岗一条街”。
与此同时,郑州市提出了“北移东扩”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最新城市规划中,郑州市区北边的边界一下子推到了连霍高速附近,而东边的边界则到了辅道附近。
如果说西区的崛起依靠的是产业,那么北区的发展靠的就是大学。
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大量的本科及专科院校都沿着文化路和花园路在农业路以北布局,比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等等。可以说,金水区的农业路和北环之间,都是由学校撑起来的。
与国营工厂衰落同步进行的,还有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扩招为金水区引入了更多的年轻人。这些以二本院校为主的大学毕业生,几乎都是留守和建设郑州的主力军。
陈寨为什么能成为郑州最大的城中村?为什么北边的城中村一直比南边、西边要更加人声鼎沸?因为地缘优势,年轻人毕业之后的第一住所一般都会选在学校附近。
除了大学以外,依托于行政区庞大的政府机构形成的教育、金融等第三产业,也开始代替原来西区的工业,成为了郑州重要的产业力量。
经三路、农业路开始成为郑州的写字楼聚集地,人口也开始进一步往金水区聚集。大约在年之后,整个城市的发展重心都开始向金水区倾斜。
年,郑东新区的CBD也正式投入建设,虽然这时还没什么人看好它。
在北区和东区开始发力时,郑州的二环和三环路网也基本形成。农业路、航海路、未来路和桐柏路组成了城市的二环,中州大道和北三环、四三环、南三环共同形成三环。(现在,东三环又被移到了辅道。)
而这时的二环、三环依然是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建立的。
在百度地图上测量一下,你就会发现,从二七广场向外放射,到东、南、北三个方向的二环和三环的距离是基本是等同的。由于早期西边发展得最快,所以西边的二环桐柏路和西三环是距离二七广场最远的。
随后,由于西区的持续衰落以及南部一直以来的持续不给力,在加上“北移东扩”战略的实施,郑州一路朝着东北方向疯狂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二七广场作为中心就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原来的一环、二环、甚至三环的划分标准也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步伐了。
(从河南商报绘制出的这个从一环到四环的环线图,就能看出来郑州的北边和东边扩张得有多厉害,也能看出来原来的一二三环划分标准已经落伍了。)
从上图也能看出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南边的扩张速度都是最慢的,因为南边的几条环线之间的间隙是最密的。
以目前郑州四环的框架来看,城市中心肯定是要向着东北方向移动的。但是到底谁能承担这个重任呢?有人认为是紫荆山,还有人认为是现在的花园路农业路附近。其实这两个说法都没有太大问题。
因为,如果严格按照到四环的距离来划定中心的话,现在城市的中心应该是花园路黄河路。但是花园路黄河路没有地标,不够有说服力。所以紫荆山和花园路农业路都可以进入备选。
而在官方说法里,郑州现在是双中心,即二七广场和郑东CBD。而这两个中心,都是极具政治代表意义的。
综合官方和民间的两种说法,再加上知名度、地标以及地铁等各种因素考量,郑州现在的地理中心应该是紫荆山。所以,如果再有人以紫荆山为圆心画圈的话,请不要再问“说好的二七广场为中心呢?”
终
郑州近些年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以为城市往外推进一环就跟闹着玩儿似的。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