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面对糖业发展压力大、困难多等现实问题,积极探索糖业发展新模式,努力在降成本、增效益上下苦功夫,切实通过转型升级增强蔗糖市场竞争力,以中央将广西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这个定位为契机,明确目标任务,整合资金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农户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强机械设备引进和研发以及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采取“一三四”举措,实现糖业二次创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市“双高”基地成为全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示范标杆。
“一把手”工程压实建设责任
为在年前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的万亩“双高”基地建设任务,全市各级领导以上率下、齐心协力啃下“硬骨头”,层层压责任,加快推进所负责及联系的“双高”基地建设,力争糖业这个支柱产业雄风再现。为加快推进糖业二次创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门听取“双高”基地建设工作汇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双高”基地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落实。把“双高”基地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来抓落实。在市、县(市、区)、乡(镇)、村各级层层签订项目建设责任状。“一把手”工程不仅明确各级干部之间的职责,也以完善的机制将“双高”基地建设责任压实到基层一线。在落实“一把手”工程中,全市还提拔重用了12名在“双高”基地建设中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
转变“三个观念”打造百万亩蔗海
在“双高”基地建设过程中,我市结合当前糖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变“三个观念”推动全市糖业发展大变样。一是经营模式由原来以种植公司为主转变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为主;二是责任主体由原来以县(区)人民政府各部门为主转变为以33个重点乡(镇)政府为主;三是宣传发动以简单的扶持政策宣讲转变为以示范效果引导为主。
工作新思路探索出发展新模式。如今,兴宾区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双高”基地建设“十步工作流程”及其“委托代建”模式,并形成特色建设模式;象州县在提高乡镇工作经费的同时,对年4月底前完成-年“双高”基地建设任务的乡镇,再给予2-5万元工作激励经费;武宣县积极抓住种植桉树经济效益滑坡的时机,及时出台退桉种蔗建“双高”基地的扶持政策,给予退桉种蔗群众元/亩的扶持,积极引导群众改种甘蔗;忻城县大力整合多部门项目资金,促使制糖企业加大反哺力度等办法,筹措了多万元资金进行扶持补贴。
观念转变是来宾“双高”基地建设可看、可听、可学的重要亮点和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障责任主体有效转变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到今年6月底,对完成-年“双高”基地建设任务且通过市级核验的县(区)政府给予-万元综合财力补助;对重点乡(镇)政府给予10-30万元的综合财力补助;对实施亩以上“双高”基地建设的业主,给予5-30万元的扶持奖励。在观念转变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双高”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全市累计发展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已建成的多个“双高”基地片区中,95%以上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主体。
“四位一体”监管保障工程质量
“双高”基地建设,工程质量是生命线。按照规划,年全市任务24万亩,上报红线图35.3万亩,完成测绘27.5万亩。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如何保障“双高”基地建设质量?为此,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跟踪施工方、监督监理方、借力村委会、严把质量关”的“四位一体”管理机制。
在“双高”基地工程实施的每一个阶段,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与业主、当地政府部门、村委会负责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增强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监理单位必须按照监理规范履行监理职责,配备足额具备相应专业的监理人员进驻项目施工现场,帮助业主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和工程投资等进行有效监控;村干、合作社负责人每天进入项目区督查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把群众的想法及合理化建议与施工、监理方商量沟通,为施工方提出更加科学的施工方法。
为保障工程进度,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相应督查问责制度,对完成任务落后的部门,根据不同情况以公开曝光、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免职、调整蔗区面积等手段进行追责问责。截至目前,有6个乡(镇)主要领导受到约谈,3个乡(镇)主要领导受到诫勉谈话。
7月7日,在我市举行的全区“双高”基地建设年中现场会上,自治区主席陈武强调:加快“双高”基地建设步伐,提高糖业发展质量,谱写蔗糖业规模化发展新篇章,促进广大蔗农增产增收,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我市通过“一把手”压实责任、“三个观念”转变以及构建“四位一体”等举措推动糖业二次创业,截至年7月初,全市年前需完成“双高”基地建设万亩任务中,现已完成土地整治50.05万亩,已建成亩以上“双高”基地片区33块,1万亩以上“双高”基地4个。今年全市要完成的24万亩任务,现已落实实施主体的片区为个,面积29.14万亩。
根据7月12日《广西日报》08版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