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通过特定的工艺方法加工处理,可以使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出现变化,从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中医的智慧合理的配伍,才能治世间的百病。
药物的人工属性
前面所讲的,都是中药的自然属性,正因为有了这么多自然属性,中药才能够治病。那么,当自然属性不够或者不足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稍加人工,去改善这些自然属性,或者加强这些自然属性,这就叫人工属性了,也就是人为加给这些药物的属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炮制和配伍。炮制南方人讲:“药不过樟树不灵。”北方人讲:“药过祁州始生香。”南方的“药都”是在江西的樟树,北方的“药都”是河北的安国,古称祁州,这是中药材的集散地,很多药材的炮制就在这里进行。不经过炮制加工,很多药都不灵。药物炮制,工艺比较复杂,现在很多炮制的技术,仍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而且有很多是行业的机密,非其人不传。“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中药炮制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现在这个行业里的规矩还是非常多。我是在同仁堂的一位老药工那里学习中药的炮制的。炮制工艺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的原则和道理我们还是必须讲一讲的。我们通过具体举例来讲:附子的炮制比如,附子是味非常好的药,性热,能壮元阳,但它也有一丝一毒,这些都是附子的自然属性。要把附子有毒的自然属性去掉,把扶阳的自然属性留着,就必须炮制。怎么炮制呢?用甘草水,具体操作比较复杂。甘草是能解百药之毒的,附子中毒,也要用甘草水来解。在很多古方里,如果附子用的量比较大的话,后面必然跟着大量的甘草,这跟炮制用甘草水是同一个道理,毕竟炮制的时候甘草用得还不彻底。现在有种说法,说附子用胆巴水,即井盐水来炮制。附子大热,而井盐大寒,一寒一热就会抵消一些,也难怪他们敢把附子的剂量用到那么大。半夏的炮制再比如半夏,也是非常好的药,化痰、降逆,但它也有毒,让嘴、喉咙发麻,喉咙一发麻甚至就会吐。半夏的毒最怕生姜,所以炮制半夏就要用生姜水,炮制过程工艺也非常复杂,要浸泡很长时间。教我们中药炮制的师父说,他们小时候在同仁堂学徒,有的师兄捉弄新来的师弟,说“你看看,那一盆里泡的是什么东西?”这小孩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你尝尝,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拿起一颗半夏,放在嘴里一嚼,整个嘴就麻得不行了。半夏在炮制前是非常烈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法半夏,就是如法炮制的半夏,至于这个法是什么样的,他不告诉你。还有姜半夏,用姜汁浸泡得更透。还有清半夏,是用生姜、白矾、甘草水浸泡的,浸泡的时间相当长,基本上没有毒性了。生半夏,不要轻易用,平时尽量用法半夏或清半夏。地黄的炮制炮制还可能从整体上改变一味药的性质。比如地黄,地黄不经其他工艺,仅仅是晾干,就是生地。生地凉血,滋腻性小,如果你把它蒸熟,就成了熟地。生地本是凉药,到熟地它性就温了,且有滋腻性。严格地讲,熟地也是可以没有滋腻性的,但炮制过程比较复杂,得九蒸九晒,还得用陈皮水、砂仁水充分浸泡。从一个凉药变成了温药,从一个凉血的药变成滋阴的药,从一个滋腻的药变成一个不滋腻的药,这对它的改变就比较大了。加料炒拌的一般原则我们在方书里经常看到,某药要用酒炒,或姜汁炒,或盐炒,或醋拌。凡是酒泡、酒炒,都是取酒的升提之性。我们知道酒喝多了就会上脸、上头,说明酒是往上进走的,具有升提性质。你如果想把一味药往上提,就可以用酒制。比如,大黄本来是往下走的,如果我想把它先提上来,现往下走,就要用酒来炮制了,叫“酒大黄”。炮制用的酒,都是黄酒。很多药用姜汁来炒或浸泡,一是取它解毒的作用,二是取它发散的作用,因为生姜是一味辛温发散的药。比如厚朴,是一味往下降的药,燥湿降浊,现在我们用姜汁一浸泡,就成了姜厚朴,能够降浊化湿,还能够散湿,这样作用就更健全了!姜是半夏的克星,能解半夏的毒,其温散之性还能加强半夏化痰的力度。但用姜必须有一个度,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如何把握,这就是炮制工艺的不传之秘了。有的药要用盐制,目的是将其往肾里面引,因为咸入肾,能引药入下焦。有的药是用醋来制的,目的是让它走肝,让它收敛,比如醋制的香附。香附是一味理气的药,它发散的作用也比较强,为了防止它发散的力度过强,所以用醋制。香附是理肝气的,为了加强理肝气的性能,所以用醋的酸引药入肝。有的药用童便制,主要是取其降火、清火的功能。小便寒凉,是往下走的,能降火、去火,但又不伤元阳。为什么非要小孩的小便呢?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到。有的药需要用淘米水来制,淘米水也叫米甘水,有润性,能养胃、润燥、和中。比如苍术、白术往往都用淘米水来浸泡,这样,它们在健脾燥湿的前提下,又不伤害脾胃的真阴。南方人脾胃较弱,用到苍术就经常用米泔水来制。有的药用人的乳汁来制,这是为了加强它生血的作用;还有的药用蜂蜜来制的,因为蜜是甜的,甘则能缓,用它来缓解药性,或者减缓药物行走的速度;同时甘还能入脾,能引药入中焦。有的药用土炒,所用的土也是有讲究的。过去炒药,一般都用“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取它能“健脾胃,走中焦”。有时还用“陈壁土”取其久耐风吹日晒,且接地气、人气,和中最妙。“东壁土”,就是东边老墙上的土,尤其好。还有的药用麦麸或糠炒。麦麸是什么东西?麦子碾成面粉,外面的麦皮就成了麦麸。麦子里边温,外边凉,面粉是温性的,麦麸是凉性的。稻子正好相反,稻米是凉性的,而外面稻壳(碾碎以后叫作“糠”)则是热性的。如果一味药用糠来炒,本来寒凉性就会变得偏温;如果用麦麸来炒,本来是温药,温性就会稍微降低一些,或变得偏凉。所以用麸炒,用糠炒,是在寒热温凉上对药进行必要调节。同时,糠也好,麸也好,都是谷物的外壳,它们都有健脾胃的作用。总而言之,炮制就是用合适的方法来去掉药物没有用的自然属性,保留它有用的自然属性,去掉它的毒性,保存它的药性。有的人认为毒性就是药性,这人是不一定的。毒性是毒性,药性是药性有的毒性就是药性,有的毒性不是药性,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配伍炮制,由药工来完成;配伍,则由医生来完成。一味药的作用是有限的,当它跟别的药物团结起来的时候,作用会更大,这就成了一个方子。“1+1”是大于2的,好比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团体的力量远远比几个人的力量加起来要大得多。单个的药物是自然的东西,比如一味柿蒂,能够“降逆止呃”,这就是它的自然属性。遇到呃逆,你光用这一味药,可能有效,也可能没效,如果没效怎么办呢?就要对它进行配伍,进一步找出呃逆的原因,是寒呃还是热呃,如果是寒呃,可以配丁香;如果是热呃,可以配竹茹;如果跟心情不好有关,可以配上疏肝的药;如果有痰,可以配上化痰的药;如果久病重病,忽然呃逆,那就得注意了,很可能是临终的征兆。当很多药配成一个方子的时候,他们治病的范围就会更广,这就体现了中医的智慧,这就是配伍。我们接下来会仔细谈到方剂,就是方和药的关系。方是方,药是药。方是由药组成,但是方剂的作用比药的作用要大得多。我们既要学方,也要学药,要通过方来学药,也要通过药来学方。可以说治世间百病的药都在药店里,看你会不会抓、会不会配。本文摘自《思考中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