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苏散
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紫苏叶各四两(克),甘草一两(30克),陈皮二两(60克)。
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克),入盐点服)功效主治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症见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滞之象。但此证舌苔薄白而不腻,显然偏于气郁。风寒在表,不用发散之品则表证不解;气郁于里,不用理气之药则气滞不除。惟有解表与理气并行,方为两全之法。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切中病机,为君药。香附辛苦甘平,行气开郁,为臣药。君臣相合,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此即李时珍所谓香附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本草纲目》卷14)胸脘痞闷,虽缘于气郁,亦与湿滞有关,故佐用理气燥湿之陈皮,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配,使行气而不致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佐药兼使药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机畅则痞闷消。
用法要点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本方苏叶尚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较为适宜。
现代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体虚感冒、反流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本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现代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系统溃疡、胃肠神经症、结肠炎、三叉神经痛、紫癜、鼻衄、崩漏等病症。
注意服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本方虽属于解表轻剂,但药性偏温,故兼有里热或素体阴虚者禁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整理仅为中医药科普。若有异议请联系删除!文中方剂请不要自行组方服用,如需服用请咨询中医师!长按上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