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读书笔记及思考

1.叶氏“在卫可汗之”,汗之并非是指发汗,而是轻宣疏卫,卫分开则自然微微汗出而邪自外泄,在赵老之案中可以见到很多用银翘散以及藿佩诸类遍身汗出的例子,这里也能进一步诠释“解表”二字的含义,非必用辛温助阳发汗之药,寒凉清宣疏卫之品也可发汗。暑热久蕴,营阴已伤,当思虑造成营热不能外达的原因,或热重炼液成痰,或湿遏热伏等,并以法治之

2.赵老所认为的湿热的四个阶段

1)湿阻:初起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仍未化热,肺失宣降,此当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用药如:前胡、杏仁、浙贝、芦根;湿阻中焦,以胸脘及脾胃症状多见,运脾气之药宜灵动,忌守中,以辛开苦降之法,用药如:白蔻仁、半夏、陈皮、厚朴、苦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凡舌苔白腻润滑,皆为湿盛之征,不可过用寒凉,待湿化方可泄热)

2)凉遏:有湿阻的基础上,因寒凉郁遏中阳,气机凝塞,以辛苦微温之法,法虽有变,但还是不离三焦与气机;用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草豆蔻、苍术、木香;若凉遏偏于上焦,则宜辛以开郁,如苏叶梗、白芷、防风等

3)寒凝:寒凝与凉遏相比,程度更甚,多为素体阳虚,湿邪多从阴化而归太阴,此当以辛香微温之法,待寒化、凝开、湿去再行清化,此证大便多稀小便多清白,用药如:桂枝、草蔻、苏梗、白蔻仁、生姜、香薷等

忆起大二所遇一高热,症状正符合赵老所说寒凝,当时未明辨其证凡作少阴寒证治之反误其病:

某患者,反复高烧,最高至40.2℃,注射抗生素并服用头孢及连花清瘟胶囊及疏散风热中药颗粒效果不佳,刻下体温39.2℃,有痰难咯,恶寒,少神,纳可,少汗,口不渴,喜饮水,肠鸣,无恶心呕吐感,大便溏泄,无灼热感,无臭秽,舌红苔白厚腻,脉细数沉取稍有力

方以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

柴胡25黄芩10半夏15甘草6大枣6枚党参10生姜3片葛根15麻黄6附子12(先煎)细辛6石膏40苍术10

当时认为其恶寒少汗兼有稀便且便不臭秽,认为其寒邪已入少阴且兼有表未解,故与上方

一剂,并嘱其煎煮一剂分三服

第二日晨起体温38.5摄氏度,自述昨夜服药后约20分钟有汗出,无特别不适,睡眠为本周最佳,约凌晨三点腹泻一次,自觉浑身轻松不少

以为药对证便嘱其原方再饮一剂

晚服药后自觉咽痛咳嗽加重,汗出不止,但体温仍未降,仍为38.8℃

其实到这个时候,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漏汗以及化热的症状,便应当思考到之前所表现出的苔白厚腻以及下利的症状,实则是湿温之前又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以及寒凉的药物导致了热邪被郁遏在里而表现的症状,应当先以化痰湿为主,再宣透其热,只是当时对此知之甚少而严重耽误了患者的病情。

若湿热缠绵,高热不退,初诊即当思虑重用芳香宣化、疏调气机之药,而芳香之药的选择上也当有讲究,如湿重多用藿香而少用佩兰,因为佩兰性平偏寒而不利于祛湿;也可少伍山栀、川连等苦寒之药兼以清热

4)冰伏:冰伏可见四逆及脉沉涩难应指,当急用辛热燥烈之品,如四逆理中之法。湿热证的冰伏与我们平时所讲的单纯的四逆汤证及附子理中丸证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是否具有“痞闷”之感。寒伏越严重用药则更当点到即止,过用则易化热。

3.“湿温之病,必得教汗遍及周身,至双脚趾缝中亦似潮润,斯为邪透之征,若误用寒凉滋腻,则湿邪愈胜,邪不得出矣。湿温虽禁发汗,然必得汗出乃得邪解。”

4.大蓟、小蓟、茜草、槐米、白头翁,不仅可治疗便血,亦可用于治疗偏热证的唾血

5.热毒入于营血,极易痉厥动风,故当用重剂清热凉血解毒,切不可掺入风药发表

6.口干渴不欲饮,不仅仅可能是停饮、瘀血,还有可能是肺金壅塞,所以常可以见到赵老针对此症并非用利水或化瘀之药,而是以苏子、苏叶、前胡、杏仁之类宣通气机

7.王孟英:阴气枯竭,甘寒溺润,不厌其多

8.赵老用葛根芩连汤

1)麻疹合并肠炎并见大便带血,赵老在以葛根芩连汤的同时加荆芥炭引其入血分

2)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喻嘉言遵逆流挽舟之法倡用人参败毒散,而赵老则习以葛根芩连汤+风药(而见大便带血则多用炒炭之品,如升麻炭荆芥炭之类)

3)以葛根芩连汤治疗五更泻:并非所有五更泻皆因肾虚而起,部分辨其为热利,病机多为肝胆郁热下迫阳明

9.《内经》:“形寒饮冷则伤肺”,治咳要以宣散为主,宣肺止咳之法主要用于感邪咳嗽,内伤咳嗽又应另当别论

10.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

1)宜降气不宜降火(如赵老常以旋覆花、枇杷叶、杏仁、前胡以降气疗咯血)

2)宜行血不宜止血

3)宜补肝不宜伐肝

11.在一例肺肾阴虚所致失音一案中,赵老于大队滋补之品中伍以白芷,言其滑润之性可使补而不腻,又为风药能载药上达于咽喉;这与陈士铎在治疗虚症便秘时在大队滋阴药中佐以升麻有异曲同工之妙,“盖阴之性凝滞而不善流动,取升麻而升提其阴气,则肺金清肃之全形。”又如《兰室秘藏》之通幽汤中也伍以升麻。

12.古人云:鼻塞治心。“治在血分则言在治心也。如鼻息肉一症,肺热壅塞日久,热入血分,浊邪结聚而成,故以凉血化瘀之法。”用药如丹参、茜草、赤芍、地榆之类。耳病治肾,鼻病治肺是常法,但是干祖望老先生提出:“耳聋治肺,鼻塞治心。”前者是因为干老在临床过程中发现部分耳聋伴有鼻塞流涕的症状,用三拗汤有效,鼻塞治心则和上面赵老所用相同,以入心经活血化瘀之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13.风药之用:

1)一则除湿,湿盛者助风以平之

2)二则升阳,清阳上升则脾运

3)三则疏肝,风药以辛为用乃肝之所喜

14.子宫肌瘤患者多表现为月经过多,此乃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治疗不必固经止血,只须化瘀通络消瘤,以通因通用之法,此法亦可应用于黏膜下肌瘤。消瘤以三棱莪术,其它药皆起诸如清肝热调气机之用

19.溺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疼痛的有无,若小便出血时滴沥涩痛或疼痛难忍则为血淋,多属膀胱湿热,若无疼痛则多为尿血,多属血分郁热

20.增液汤中以沙参代玄参,以补药之体,代泻药之用

21.若一见神昏,便投三宝之类,则恐寒凉闭郁气机,内陷之邪更难外透

22.苔腻则慎用养阴之品,但见厚而干焦则当以大队甘寒以育阴

23.涤痰通络常以三子养亲加皂角子、冬瓜子名“五子涤痰汤”

24.总结归纳

读完本书,感受最深的还是赵老在用药上的药简效宏以及用药切中病机,在这里尝试把我的理解以及感受归纳一下:

赵老在温病中尤其看重三焦通畅以及气机调畅,比如用药可以从三焦分消入手,且赵老特别强调透热转气之法,赵老认为透热转气适用于温病的任何阶段,是为了给邪气一个出路,所以找出热无法正常透转的原因并针对用药是关键:

1)如痰浊阻滞气机不畅,则以宣肺气化痰浊之法

2)如食滞中焦气机不畅,则以消食导滞之品以行透热转气之法

简单归纳一下赵老常用药:

清头目定痛:白芷、白蒺藜、蔓荆子、蚕砂、茺蔚子

清热、化湿:茵陈、佩兰、藿香、大豆卷、菖蒲、竹茹

疏利三焦(理气化痰消食药):青陈皮、香附、木香、枳壳、白蔻仁、半夏、厚朴、前胡、杏仁、陈皮、苍术、淡豆豉、川楝子、旋覆花、栝楼、薤白

利湿行水:茅根、芦根、滑石、车前子、薏苡仁、茯苓

通络止痛:丝瓜络、桑枝、白芥子、延胡索

凉血化瘀:丹参、茜草、赤芍、郁金、小蓟、地榆、槐花、白头翁

透热于外:香薷、连翘、银花等

(风药如防风、白芷、荆芥、秦艽等)

把其中一些药尝试按照在三焦的作用部位进行分类:

1)上焦:苏叶、苏梗、杏仁、枇杷叶、前胡等

2)中焦:竹茹、枳壳、石菖蒲、白蔻仁、半夏、陈皮、厚朴、旋覆花、苍术等

3)下焦:焦三仙、水红花子、槟榔、大腹皮、车前子、滑石等

赵老用荆芥:取其辛温芳香,醒脾开胃,胜湿化浊,并能疏肝解郁,通阳和血,其炭可治肠风便血,湿热下迫等症;赵老常于调和肝胃之方中运用荆防以起疏肝之用

赵老着重于降胃气以利于脾气的上升

举几个赵老的例子来从上面的角度分析一下赵老的用药:

1)某男,24岁,头晕恶心,呕吐酸腐痰水,舌白滑腻,脉象濡滑且数

分析:暑热外受,痰浊中阻,用芳香化湿法,以定其吐

方如下:

佩兰10(后下)藿香10(后下)香薷6川连6半夏10苏梗10竹茹6枳壳6厚朴6白芷6炙枇杷叶10焦三仙各10茅芦根各10

1.佩兰、藿香、白芷皆后下取其芳香化湿浊(化湿浊)

2.川连、半夏、苏梗相配为下气降逆定吐之要药(调气机)

3.枳壳、厚朴行气消痰(调气机消痰饮)

4.竹茹、枇杷叶和胃清热(消热于中焦)

5.香薷消暑热于外(透热于外)

6.茅根芦根利暑湿于下(消热于下焦)

7.焦三仙和脾胃于中(消食滞于中则邪热无所依附)

这个案中香薷多说一点,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关于香薷有这样一段论述:“香薷性温,其除热解毒之功,何若是其着也!不知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薷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伤暑之证,从此远矣。”这段话与赵老之前所讲热被湿遏至寒凝阶段用香薷之法一致

再者,赵老喜用升降散,不论是化瘀、除湿,亦或是清热,赵老都会辨证考虑运用升降散以调畅气机舒达三焦;比如赵老以肝胆郁热辨再生障碍性贫血方以升降散加柴芩川楝子为底方进行加减,虽有血虚之症,但本质是肝经郁热灼伤营血,血伤则虚,血热则溢,部分肝硬化以及慢粒赵老也从肝胆郁热角度辨证用方

再看一个案例:

一心肌梗塞患者,抢救后遗留:胸痛时作,中脘满闷,不思饮食,乏力头晕,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缓时有结代,血压偏高

辨证:湿浊不化,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治法:宜宣郁化湿疏调升降,佐以活血通络之法

方:荆芥防风蝉蜕片姜黄旋覆花代赭石半夏薤白栝楼佩兰杏仁焦三仙

这个方按照之前提到的赵老的组方思路,理解起来就很清晰了,但后面的佐以活血通络之法,活血之药似只见片姜黄一味,其实芳香化浊之药如藿佩此类也有活血之用,侍诊李老时,见李老对于瘀血之证所用当归川芎不多,而多以丹参紫草伍以藿佩菖蒲等,盖今当归之油性差不堪用,且二者偏于辛燥,用于此湿阻不化兼有血瘀之症候则易化热,故上方连稍燥之藿香亦未用

赵老十分注重脉诊,强调:“虚实之辨,微细在脉。”

如透热转气一案:

一发烧患者,发烧五六日,进寒凉之药及各类抗生素效果不显,神志不清,热势不退,两目不睁,唇焦色深,前板齿燥,舌瘦质绛,龟裂无液,张口费力,脉象沉弦滑数

赵老认为:冬月患此,属温邪深入营分,气机为寒凉所遏

方以:蝉蜕僵蚕杏仁前胡佩兰菖蒲茅根芦根白蔻仁半夏通草

二剂热退身凉,遍身小汗出而愈

此温邪入营,为合不以滋阴凉血之法?因其脉虽沉但弦而滑数,是气机为寒凉所遏之故,故当透发之

再一案:

一患者右胁胀痛四年余,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现右胁及右上腹部胀痛,痛及肩胛,恶寒发热,心烦急躁,多梦失眠,大便干结数日未行,小便黄少,舌红苔糙垢厚,质红且干,脉弦滑而数

方以: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片姜黄旋覆花香附木香蒲黄五灵脂焦三仙

此以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之法而不以养阴清热之法何也?盖因脉之实热之象胜于阴亏之象故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14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