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道家道教文化尊重个人生命,有着不少养生、摄生、卫生、全生的思想和实践。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卫生”一词,其实就出自《庄子·庚桑楚》一文。“卫生者,卫全其生也”。“学生”一词则出自《庄子·达生》,本意则指的是如何学习养生。道家道教养生文化一开始就将“生命的防卫”,即预防保卫生命,作为其卫生思想的出发点。与“卫生”相对的是“伤生”。将“医生”,也就是疾病的治疗作为防卫预防失败后不得已的选择,即使“医生”,也是将医作为保卫生命的手段,以保真固元作为医生的具体策略,自觉地避免但求眼前一时维持却损伤本源、治好了病却透支生命的行为。
正如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所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本着救苍生于水火的教义,中国道教义不容辞地从事救死扶伤的防治瘟疫的工作,设立义仓,赠医施药,帮助人民群众通过食物、药物、符咒、锻炼、节欲、静心、养性等方式来预防治疗瘟疫,维护健康,延长寿命。在疫情日益蔓延的今天,回顾道家道教传统智慧在极为有限的客观环境下,是如何认识和防治瘟疫的?也许对我们今人是稍稍有一些启示的。
一、瘟疫是如何产生的?
1、瘟疫发生于环境变迁的时间段
道教养生文化认为瘟疫发生于“天文地理”异常的时间段,也就是说瘟疫是大的天文、气候异常与具体地域的情况结合的产物。
从大时点上说,道教认为人同万物一样,不过是生于天地之间普通一员,自然受到四时变化的影响。《淮南子》明确指出:“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不明天地四时的变化,就不知道该避讳些什么,就会导致疫病产生。道教古语有云:“愁难过猪鼠年,甲子丰收庚子乱。”鼠作为子首,是12年间天文地理,阴阳环境大变迁、大调整的时期。“一日时辰子为首,十二生肖鼠占头。”正如人需要在子时之前像鼠窝起来休养一般,鼠年人体的正气更加虚弱,需要真正的大休息,大调养。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天地之间自然情况的反常,是瘟疫四起的根本原因。天地之病原因是什么呢?该书中指出:“天文地理乱则天地病矣。”“非其时而有其气”是瘟疫产生的重要自然环境。
从小时点上来说,节者,劫也。其实需要除掉的夕也好,需要躲过的年也好,都是瘟疫的某种形象化说法。这表明了古人对于冬春之际,天地环境变化较为剧烈的时间段,人体较为虚弱,瘟疫容易横行的担忧和应对。在中国古代,人们则常用炮竹吓走常常沾染了病毒的野生动物,促使他们远离人群,避免疫病传播到人群之中。东汉医圣张仲景更是将中药材包在面皮之中,趁热分发给大众食用,以强身防疫病,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创造性的药丸,俗称“饺子”。有的地区饮用中药炮制的屠苏酒驱散疫病。这些都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习以为常的民俗现象。
天地四时的变化,必然带来气候的反常。从气候上说,《抱朴子》中说:“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一个瘟字就体现了古人注意到疫病与温度的紧密关联。在此次瘟疫中,就笔者亲身经历的广州地区而言,下半年以来就绝少雨水,湿度一度低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成为一个反常的暖冬。这种气候下,人燥则上气过盛,下水不足,中间湿气有余。腊月当中,天时以太阳寒水主气,寒邪为主。在又燥又寒的天气下,不少人形成了上热、中湿、下寒的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使得以咳嗽、肺炎为主的疫病更加容易受到扩散。
从天人关系来说,瘟疫不仅因为气候环境的异常,也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太平经》指出,天地与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不重视保护天地自然,就会产生“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的结果,这体现出道教朴素的环境保护思想。这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保护的不力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道教这种朴素的思想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2、瘟疫广泛蔓延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道教养生文化还认为瘟疫广泛蔓延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上文提到此次时疫病具体来说是人身寒湿的结果。而这种寒湿体现在人身的阴阳上,则表现为阳生的人生,阴实则人亡。归根到底,阴阳失衡是疫病在人体得以存在传播的根源。此次的寒湿以损伤阳气为主,因此在生活中保存阳气,避免滥用抗生素等大寒之物,防止寒凉、湿黏就成为“卫生”的重中之重。
《道德经》认为“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万生万物都无非是阴阳和合的产物。见天地,见阴阳,见众生。从慈爱人道出发,道教认为,“万物之中,人为最贵”。但是从宇宙万物生成的高度出发,道教认为人不过是天地之间之裸虫而已,并无什么高贵特殊可言。《道德经》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是如此,病毒亦是如此。区别在于人偏重于阳,病毒偏重于阴。因此,与一些疾病治疗你死我活的思维不同,道教不赞成“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看好了病,透支了命”的做法,追求的是阴阳之间的和谐相处。
即使是病毒这种对于人体有害无益的生物体,道教也认为其存在和人一样是天地化生的结果,“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自然产物。如果追求不断地想尽千方百计将其在体内赶尽杀绝,也必然破坏人体内部的阴阳,留下惨痛的副作用,实在是等于自取灭亡而不知。况且病毒作为阴阳合和的生命物,拥有自我的生存、传播技巧和利益诉求,并处于不断的变异之中调整自己的进攻策略,一些病例呈现出假阴性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即使新药杀得了这个旧的病毒,也会迎来那个新型的病毒。实际上,世界上没有抗病毒神药,能够一举杀死病毒治好病。战胜疾病,不靠神药,而是你自己的免疫力。
“正气存焉,邪不可干”。善待你的身体,让他恢复应有的功能,才是正道。一切外邪的侵入,必定是内部阴阳失衡的产物。道教认为对待病毒最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只要通过针灸药石很好地调节好自身的阴阳,就能把病毒请出体外即是胜利,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道教认为“大道至简”,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最实用,最有出奇之功。“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病毒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受到天地之间自然之物的克制。事实证明,中草药就是克制病毒的天然武器库,具有建功推进,不易反复,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正如《道德经》所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实践证明,在非典和新冠疫情的防治中,运用这种传统的和合思维为基础,以中草药这种最小的经济成本治疗方式,取得了独特的疗效,并避免了后遗症的广泛发生。
3、瘟疫的直接原因是外界疠气与人体正气博弈的结果
现代科学证实瘟疫的直接原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结果。其实,早在东晋时代的《肘后备急方》有关记载中也表明道医葛洪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瘟疫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的结果。什么是疠气?王充的《论衡》在论疠时说:“温气疫疠,千户灭门。”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书中认为疫疠乃“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突出了瘟疫的传染特性。在缺乏科学仪器的古代,葛洪的认识已经算得上一种十分难得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葛洪运用青蒿治疗疟疾的办法,则在现代被屠呦呦借鉴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那外界疠气是否必然地导致人生疫病呢?《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正如上文所说,在道教看来,疫病不过是人体正气与疠气博弈的结果。道教非常重视人体内正气的作用,正气强大,自然能够起到“可以去瘟疫”的结果(《千金翼方》)。正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如何壮大自己的正气呢?道教有着不少的内炼养生的办法,非常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和生存环境。
二、对个人养护的启示
以上我们分析了道教养生文化中瘟疫产生、防治的思路,那么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如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也就十分清晰了。
1、避免寒湿
饮食要避免寒凉,食用温热饮食。按时起居休息,顺应天时,近日多早睡晚起,避免熬夜。艾灸: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可以试用,如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胃脘、足三里等,可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泡脚,是对驱寒、散湿、助眠极为有效的方法。《黄帝内经》有记载:“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人体脚上有6条主要的经络,包括三条阳经的终止点和三条阴经的起始点。泡脚,就等于刺激了这六条最主要的经络,尤其适合体内有寒、手脚冰凉、睡眠不好的人。
有条件的可以加泡脚方:杜仲30-45g、川断30-45g、当归15-20g、炙黄芪30-45g、藿香15-30g、生姜15-20g。用法:加水ml,水煎45分钟,取汁,入桶中足浴。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以全身微微汗出为度。
2、内炼养生
保持开心、乐观的心态。合理作息,避免暴饮暴食,常怀三分饥,饭吃七分饱。看书要看一些修生养性、有趣味书。不看或少看微博、股市、艰深费脑的理论著作、过于恐怖的影视作品,避免心情大起大落。“食不言,寝不语”,吃饭睡觉时尽量不要说话,保存阳气。
居家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避免出汗后着凉。需要指出的是太极拳等内家拳需要一定的明师指点,否则极容易走弯路。如某某太极以刚劲为主,久久为功,初学者习练则一开始容易损伤阳气,不适合现在临时学来。赵堡太极、杨式太极,节奏缓慢较适合初学者活动筋骨。当然,我们还可以练习书画、舒缓的乐器调节身心。尽量远离野生动物,更不要去为了口腹之欲伤害自然环境的生灵。
“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情绪不好,长期抑郁,或是疑虑恐惧,也多有患病的。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事,也要合理看待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部分是高估了自己,看错了他人。“雷泽雨露俱是天恩,喜怒哀乐皆是人生。”当遇到艰难困苦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和宽容那些提供违缘来磨练我们的人和事,他们耗费了了自己的人生和精力,促进了我们的人格修炼。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人生不妨将这些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加以参考。这样很多心因性的基础疾病也就消于无形了,提高了抵抗力,就减少了病毒感染的机会。
3、食疗防护
药食同源,现代人大多宅居在家,没有药物使用。一些家中常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起到平凡之功。适当饮用屠苏酒、热红茶加微量的醋都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一定功效。普通人群可采用食疗方:银耳、莲子、百合、排骨、山药汤:银耳75克、百合克、净山药50克、排骨克、莲子数粒。以上食材净加水适量放入煲内,慢煲三小时,适量食用。虚体易感人群食疗方:红萝卜克,马蹄克,竹蔗克,鲜百合克,生黄芪30克,蜜枣4粒。以上份量适合4人饮用,可凭个人喜好加入瘦肉适量,慢煲3小时,甜食或咸食均可。
4、熏香除晦:
病毒往往能够借助空气中的尘埃、飞沫传播,防不胜防。消毒水的办法往往只能喷在固体表面,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使用熏香除晦的办法,能够将药效充分散发到各处,有一定辅助的功效。
抗病毒线香:榆皮粉20-35份、丁香10-30份、沉香10-30份、藿香10-30份、檀香10-30份、香附10-30份、白芷10-35份、苍术10-35份、艾叶10-35份
香囊基本方:藿香15-30g、佩兰15-30g、冰片6-9g、白芷15-30g。
上述药物制粗散,装致密小囊,随身佩戴。个人可根据基本方自制。
熏香除晦有其适用性,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避免病毒感染,此处仅供参考使用。仍需减少外出,必要的外出戴好口罩,注意手部的清洁卫生,尽量多躺在家为国做贡献。
(本文中提及的药方,仅供学术研究探讨,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用药有风险,用药须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