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40岁,初诊记录
初诊时间-10-22。
主述:荨麻疹多年,反复发作,甚时每日皆作,缓时4-5天必发。好发于19.00左右,至少3年,不间断自服抗过敏药。划痕症+
其他:
(1)其人四肢畏寒,甚时手指麻木。且手萎黄一年,本月加重。(手图当时未拍)
平素食凉易呕吐。
(2)月事末次21-10-5,周期25天,经行3-4日量少,色暗血块;经行第1-2天左少腹痛。
(3)平素便秘4-5不干,无所苦,自述“没力”目前自服通便保健品缓解,药名不详。易腹胀。不渴。寐纳可。
舌:淡紫,边肿胀,苔白腻裂纹;舌下淤紫。
脉:弦略紧,双尺有力。关弦。
请问:
1六经辨病?病机?
2伏邪否?伏什么邪?
3如何治疗?方,药?
4若复诊时,需要补充四诊吗?补充哪些?
以下就诊记录:
一诊处方:
吴茱萸3当归20桂枝10赤白芍各15黄芩9青蒿15防风6熟地15茯苓40生川军3柴胡6半夏12香附3苍术15茯苓40扣仁3升麻1牛膝15厚朴24鸡屎藤15炮猪甲贴。
思路分析:拟将伏邪从厥阴转出少阳,本选乌梅丸,但患者便秘严重,改成温脾丸化裁。因双尺有力去附子细辛;防止正邪相争太过去人参;因苔腻,痰饮重去神曲麦芽合太阴苓桂术甘汤;转出少阳-黄芩青蒿芍药;加柴胡半夏通利三焦三道;砂仁鸡屎藤等通腑化积;防风过敏煎之意;升麻牛膝,升降气机,且升麻促进正邪交争;地黄-补肾精。
二诊:-11-1,药后荨麻疹好转,频次降低;便秘好转;手黄退半;舌红裂纹,腻苔退,脉弦小紧涩滑。
-10-29日经行,自述“这次排出很多脏东西”。色暗,血块,渣。
拟原方再进,处方,处方,这不是温经汤嘛?
1问“口唇干燥否”,“不想喝水”;
追问“口唇干否,没问喝不喝水”,“很干,很干”;
2问“流产否”“老早之前有过两次”。3要求患者站立触诊关元,按之抵抗,患者面色变,“疼,不舒服”。
病机:
至此病机更加清晰,
-厥阴虚寒瘀(四逆手麻,手萎黄,经行恶血;脉弦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
-半产漏下(唇口干燥)
-伏“邪”(着脐下,关元阳性反应,双尺有力)
-暮即发热:伏“邪”自阴发出,暮即发疹。
处方:吴茱萸3当归20川芎10赤白芍各15熟地15桂枝10丹皮30黄芩9川军3青蒿15荆防各6柴胡3枳实15厚朴24鸡屎藤15炮猪甲20苍白术各12炙甘草3茯苓40,升麻1川牛膝15.10贴。
比较:与一诊处方、及温经汤相比较:
有地黄未用阿胶,阿胶更碍胃;
多了川芎,去了胃之半夏加了肠之枳实;
黄芩杀生机,未用麦冬润燥。
思考:
1为何不用下瘀血汤,或桃仁?
(1)患者虚寒重于瘀、夹湿,所以二诊先予温经汤,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等化裁。
(2)顾虑伏邪反弹,先柔后刚。
2为何不用肝着汤?
部位病机不同,温经汤在下,温补散寒化瘀;旋复花汤在上,化痰瘀为主。
3温脾丸与温经汤区别?
有相同架构。
温脾丸类似便秘纳差版的乌梅丸。去了花椒乌梅,多了大黄吴茱萸,神曲麦芽--厥阴寒热错杂,温脾丸化食通腑;
而温经汤治厥阴虚寒瘀,偏于冲任。
半产漏下--着脐下。其中虚寒为主,瘀次之。
引用:培根师兄佳作图片,标题如下,感兴趣链接附下方。
上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