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题: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系列述评之三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刘慧、潘晔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站在新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激发经营主体之力,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把握发展大趋势:生产力“焕新”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国空间站筑梦苍穹,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高铁飞驰神州大地,5G连通大江南北……产业不断迭代,标记着经济发展的蝶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再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新征程上,一场宏阔布局正在展开。“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无论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都传递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鲜明信号。近日,比亚迪、名爵、零跑、小鹏、阿维塔等众多中国品牌亮相德国慕尼黑车展,新款电动车开启欧洲首秀。截至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万辆。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跑出“加速度”,逐步在世界汽车产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这背后正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的缩影。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进化,中国的先进制造、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活力涌动……“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从实力看——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从潜力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等加快推进,超大规模市场蕴含巨大潜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意味着我们要更快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下好产业“先手棋”: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力9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则通知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