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5”时期三次产业结构
看额尔古纳市经济社会发展
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一地区产业结构布局情况,也就是要看这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是不是到达最好公道布局。
1、我国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划分
(1)、概念。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2)、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1是流通部门,2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和军队、警察等。
2、“125”末额尔古纳市三次产业结构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年与年比,额尔古纳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6.9亿元提高到46.1亿元,年均增长11.4%(现价增速);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3亿元提高到4.4亿元,年均增长13.5%;地方财政总支出由7亿元提高到15.1亿元,年均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1.3亿元提高到28.7亿元,年均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3亿元提高到14.6亿元,年均增长15.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元,年均增长11.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元,年均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37.6:25.1:37.3调剂为年的33.4:28.2:3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41亿元,年均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02亿元,年均增长14%(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年均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69亿元,年均增长12%。
3、额尔古纳市“125”末概况
额尔古纳市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蒙古语为“捧呈、敬献”之意,因之农、林、牧、渔业、工业等门类齐全而素有“呼伦贝尔缩影”的美誉,是呼伦贝尔的城市名片。年户籍人口8.12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土地面积的11.2%,位列各旗市区第二,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县级市。辖1个苏木、3个乡、3个镇、2个街道、1个管委会。区位显著。西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11千米,约占全自治区中俄边境线的65%,有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多民族聚居。20个民族和谐共处。是蒙古族发祥地。全市华俄后裔人,有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民族乡,曾被评为“cctv·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有自治区唯一的回族乡---三河回族乡。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大,淡水资源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倍,耕地是22.4倍,草原是19.3倍,森林是倍。地处得尔布干成矿带,已探明各类矿产19种。生态完好。域内绿色覆盖率达93%。全市有林地面积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4%;有52万公顷全区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好的天然牧场;水资源储量35.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超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1条;有高纬度、低海拔木本类“亚洲第一湿地”。前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旅游最好湿地”、“最中国生态城市”、、“中国深呼吸小城佳”;荣登“中国最美县排行榜”;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4、额尔古纳市“125”期间产业布局及获得的成果
“125”期间,额尔古纳市委、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历史、人文优势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绿色产品加工业、民族产业,不但使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同时也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正朝着合理化迈进。
第一产业。农牧业在我市产业布局中占有主导地位。我市是海拉尔农管局四个大型国营农牧场和两个地方农牧场所在地,并具有四个行政村。年末耕地面积公顷(.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反馈数公顷(.5万亩);油料播种面积上报数.17公顷(.9万亩)。畜牧业牧业年度牲口存栏57.88万头(匹、只),日历年度牲口上报数49.49万头(匹、只)。肉总产量上报数吨,奶产量上报数18.2万吨。1产产值24.86亿元,增加值15.41亿元。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在我市产业布局中是呈稳中有进式发展。我市目前范围以上工业企业12家,其中外资企业一家。年末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9.68亿元,增加值11.88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21.35亿元、重工业产值8.33亿元、发电量万千瓦时;限上建筑企业4家(其中劳务分包2家),建筑业增加值2.72亿元。
第三产业。在我市产业布局中占重要地位,并呈波动上升趋势。年末,(1)、内贸。我市目前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27家,服务业范围以上4家。年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城镇11.9亿元增长8.3%,乡村2.7亿元增长8.5%);(2)、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增长28.4%;(3)、邮电业和旅游业。邮电业完成收入万元,增长3.5%;全年接待游客.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18亿元,分别增长13.7%、10.3%。(4)、金融保险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万元,同比增长18.2%,贷款余额万元,增长67.1%。保险业收入完成.1万元,各项理赔款万元;(5)、文化、教育、卫生,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元,增长8.3%;人均消费支出元,同比增长10.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元,增长8.4%;人均消费支出元,同比增长10.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所占比重较大,2产所占比重较小,三产所占比重虽然较大却还不能真实反映出我市目前的真正实力。从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倾斜等情况看,第三产业的迅速突起已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1大动力,仅次于工业经济。而立足长远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动身,可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绿色产品加工业和三次产业。而其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人民的就业程度、生活水平和一个地区的科技发达水平,其发展格局也符合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为此我市“125”时期顺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将重头戏放在第三产业上重点调剂产业结构,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5、额尔古纳市“125”期间三次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的成绩历来都是与存在问题并行的,我市也不例外,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中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比重过大。“115”末我市1产所占比重为37.6%。“125”期间我市力主调剂1产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年为36.2%;年为35.9%;年为35.5%;年为35.1%;年为33.4%。1产比重一路呈逐年下落趋势,但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重要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我市地区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原始性利用资源优势的很大成份上是“靠天吃饭”的初级阶段。虽然我市因其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丰富的水、草资源、优越的地域生态环境、人口较少等因素,近几十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农牧业增产增收,农牧民生活富足优于财政供养人口,但其对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就业拉动不大,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
(2)、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才能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我市2产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弱,说明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115”末我市2产所占比重为25.1%。“125”期间我市力主调剂2产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年为26.4%;年为28.4%;年为28.9%;年为28.9%;为28.2%。虽然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是受益于呼伦贝尔雀巢公司、春蕾麦芽公司的入驻,但年其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发展暂缓,影响到结构占比有所下落。
由此可以看出,我市工业发展虽稳中有进,但对地区经济发展及带动就业贡献率不高。而且由于我市发展战略之一就是以环境保护为主,因此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地表、地下资源,但因是保护性开发所以在现今国际国内的大环境情势下,我市一些开发型、成长型工业项目没法落地实行,导致几年来我市工业发展遇到史无前例的瓶颈。
(3)、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居于软实力地位,是未来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115”末我市三产所占比重为37.3%。“125”期间我市力主调剂三产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年为37.4%;年为35.7%;年为35.6%;年为36.0%,年为38.4%。结构变化呈波动性增长说明产业发展受外界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大,存在稳固性、范围型、资金雄厚型企业较少等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我市第三产业的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结构中处于发展最不稳定、波动最大的地位但却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因其受当地交通、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地区经济受制于范围性发展。也就是说我市限下、范围以下经营户较多但缺少大的集约化、规模化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另因我市财政收入总量不大使在三产中占有一定份额的非税性公共服务支出小从而对地区经济拉动其实不凸显。
6、分析“125”期间我市三次产业布局中存在问题的缘由
(1)、对第一产业依赖性过强,这是历史性缘由。自建立额尔古纳右旗至今,农、林、牧、渔业就一直是我市的立市产业,这也是我市的地缘优势。六个国营农牧场、四个行政村、九个苏木、乡镇办事处具有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公顷(.6万亩)。“125”期间,我市粮油总产量从年的25.83万吨提高到:年27.98万吨、年42.63万吨、年52.75万吨、年57.7万吨、年59.3万吨(其中油料为上报数)。粮油产量随着“风调雨顺”的好年头迎来史无前例的丰收年,1产产值也主要来源于此。而畜牧业发展中牧业年度牲口头数由年的33.05万头(匹、只)发展到“125”的年的40.15万头(匹、只)、年的43.51万头(匹、只)、年的47.78万头(匹、只)、年的51.86万头(匹、只)、年的57.88万头(匹、只)。良好的农、牧业自然发展环境奠定了我市1产对其的依赖性。
(2)、第二产业发展创新意识不强。我市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也限制了有色金属、煤炭、化工产业等的发展。对历史性资源的依赖如一产资源的依赖,也限制了对粮油精加工从意识上、行动上的有所突破。使一产资源仍处于最为原始的经营状态,不能及时加工转换为2产发展所需的精细、高附加值的产品是我市多年来的一个瓶颈。
(3)、第三产业的发展只限于数量的增长,没有做足长远发展规划,所以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如,能够体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125”期间随着我市旅游业“井喷式”的发展,数量较年有了天翻地覆的增长,但能够上范围经营的尤其是企业化经营的却很少。服务业中随之而起的物流业、电子商务、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也都处于范围以下的自由发展模式。既体现不了其存在的价值及拉动就业,也不利于保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从统计口径上也记录不了,从而不能真实反应我市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
7、针对上述情况建议我市在“10三五”期间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针对我市耕地面积大、土壤结构是优秀黑质土地、坡地合适中草药生长的特点,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继续提高农产品产量。重视调剂农产品种植结构,由单一的小麦、大麦、油菜品种拓展和尝试大面积种植中草药、玉米、大豆、草苜蓿、蓖麻、蓝莓、木耳、草蘑、柳蒿芽、山野菜等附加值高的农、林产品。特别重点保护天然而生的芍药、百合、黄芪等中草药并大面积尝试人工种植,以丰富我市农产品种植门类。针对我市有良好的水草资源、优良的牛、马、羊品种的特点,尤其是借助于世界五百强企业呼伦贝尔雀巢公司的长足发展,借助于“十个全覆盖”的契机,发展规模化、舍饲化,科学饲养发展我市农牧业。(大牲畜舍饲化饲养已在实行,至年末将全部实现)
(2)、针对我市自然资源丰富,但重工业受制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在保护性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二次转换。如,针对粮油产量稳增长的态势大力发展面粉加工业、油菜籽批量加工成品油,这样不但实现了1产产品向更具高附加值的2产农副产品加工业转换,同时也实现我市2产所占比重的提高,即真正实现工业向绿色发展的理念。
(3)、针对我市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在做好大牲畜舍饲化饲养的同时,制定相干政策保护好农牧民利益,从而助推我市奶业和肉制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大规模发展的态势。针对我市一些发展鸡、鸭、鹅等畜禽养殖个体农牧户,给予相干政策扶持,使其成规模性饲养。成立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以绿色品牌发展整体加工及分割加工,完全改变我市大牲畜、畜禽产品原始性出售浪费绿色产品资源的落后的经营方式。构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带动就业及税收。
(4)、针对我市具有大量特点山野菜、林地产品、草原特产等特点种、养殖业,利用好我国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发展小微特点产品加工企业,即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就业,同时也充实了地域旅游特点产品的品种。
(5)、针对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中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服务业有数量无范围的情况,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相干部门的努力,尤其是人社、商务、旅游等有政策扶持的部门的努力,加上企业本身从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努力,扶持一批在范围边沿徘徊的企业上限增收。
2、合并一批家族性独资个体、企业,使他们成立联合或集团公司经营。这样即解决范围小的问题,同时也会改变我市散状经营引发的部份不正当运营的现状。
3、打破我市传统经营模式,鉴戒云南丽江、桂林村寨、九寨沟等外地经验尝试将我市物流业、运输业、家庭游户、旅游纪念品商店、民族食品加工作坊等按特点分类连锁经营,利润和风险共担。可全市连锁也可按地区连锁,这样即便于统一经营管理又能够在统一管理模式下规范经营,更具竞争力。
中科医院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