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思想
当前,文化越来越彰显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新经济时代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有形资源转变为文化、人才、知识创新等“软实力”。因此城市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竞争。
城市不单单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与文化的载体。我国的城市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其文化遗存和文化环境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城市资源,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一片历史街区或者一座城市,丧失了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价值。由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巨大的综合价值,历史街区中的文化资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规划要素
1、途径一:文化特色与产业更新相结合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尾声,其城市由生产转向消费,地方发展的潜力也转向于文化和艺术,自此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文化资本帮助发达国家的一些旧城衰败地区在后工业化新经济环境中进行了定位调整并逐步复兴。通过文化来带动创意产业、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部门,已经成为历史街区更新中被广泛采纳的核心策略。
文化资源、文化载体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即文态,形态和业态“三态合一”。文态,指的是文化遗产的文脉精神;形态,是指文化遗产的建筑、器物等实物体现景观;业态,则是指根据现代消费需求创造性布局、开拓消费业态。让文态、形态承载文化遗产的精神灵魂和整体景观,让业态在结合成都传统休闲文化的基础上,植入现代生活的消费内容。
案例:爱尔兰·都柏林坦普尔吧街区
爱尔兰都柏林坦普尔吧街区位于都柏林的市区中心,地块周边聚集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地块内部保留了大量老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中叶。街区保留了中世纪的街区风貌:铺着鹅卵石的狭窄街道和两旁矗立的风格不同的建筑。街区的古老与新生和谐共存,文化机构、艺术作坊、博物馆、电影院、酒店、酒吧、饭馆、住宅和谐地组织在一起,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能满足所需,安闲地消磨时光。
都柏林坦普尔吧街区改造成功值得借鉴的是其对文化的尊重和对地域特色的重视。坦普尔吧街区之所以特别,还因为它更是一个文化街区而非完全的旅游区,街区的旅游潜力主要来源于强烈的艺术感与创作感,许多小型文化活动形成了街区的地方特色。
都柏林坦普尔吧街区经历了繁荣、衰败与复兴的过程。街区复兴的过程先是在老房子里出现唱片店、艺术作坊、二手货商店、排练室、咖啡店、餐馆等小商业形式,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音乐人和商人的到来,街区渐渐呈现出浓郁的波西米亚情调,老街区的价值才得到政府重视。都柏林坦普尔吧街区的复兴过程表明地域风情的文化艺术产业富有活力,一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会带动相关业态的出现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和活化地方文化。
2、途径二:文化活动及文化节事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在在中国以往的历史街区更新中,政府大多是实施的主体。但是由于没有居民的自发参与,“街道漂亮但人迹稀少”的结果也不少见。公众参与对本地文化的活力再生尤其重要,因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的增强能建立本地的文化自信,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力才能长期保持下去。
与此同时,文化建设中,要建立规划部门和文化部门的有效合作,也需要第三方非盈利组织如艺术组织、艺术团体的积极参与才能达成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多方合作的机制才能使得文化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是地方文化活力再生的重要途径。
案例:台北保安宫历史地区
保安宫俗称大龙峒大道公庙,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哈密街上,主祀道教保生大帝,是大龙峒当地的信仰中心。保安宫地区为台北市早期发展主要据点之一,也是深具历史文化资源地区,除有形文化资源外,还包括保安宫及孔庙庆典、民俗信仰、地方历史事件等无形文化资产,以保安宫年度庆典保生文化祭最具特色。
保安宫地区再生的社区参与连结4种行动者及其网络,在保生文化祭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1)庆典绕境活动之参与:首先系保安宫所辖民俗艺术网络,包括传统艺文与祭祀团体、地方民俗乐团、相关地方庙宇、志愿性艺文组织与信仰组织;
(2)家姓戏之参与:保安宫负责邀请台湾专业性、社区业余传统戏曲团体以及地区性学校艺文社团;
(3)都市行销活动之参与:台北市政府动员内部行政机构,包括市发展局、文化局、民政局、大同区公所等共同参与庆典规划,并由政府制作广告用于平面与电子媒体宣传;
(4)地方社区专业者与义工组织之参与:提供社区居民自我展现之机会,参与范畴包括传统文艺活动(如南管乐团、歌仔戏)及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保安史迹解说、健康教育讲座、图书馆设置)。社区居民是义工组织主要来源。
当地政府与当地的社区团体的合作关系主导了保安宫的再生项目。当地政府改变传统层级管理的方式,采用合作治理的管理体制,协调三方面的关系:寺庙-社区-政府,这三者在文化动员与环境改善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联合其他两者以一种新的“协同治理”进行“社区为基础的文化规划”,并且调动媒体和旅游产业等公共资源,来共同提升保安宫的形象以及文化节的影响。
保安宫遗产保护的策略在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保护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保安宫再生的成功源于采用公众参与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3、途径三:文化符号在空间环境中的运用
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是地方文化的背景,任何现代的整修和建设都不能无视历史街区的尺度、街巷的空间结构、色彩等。
文化符号是文化特色的整体凝练与表达,可以强化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在历史街区景观环境的改造与提升中,可以借鉴古典建筑语言、哲学、美学、精神等各方面要素,设计文化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街道家具、广告标识等构筑物上适当运用一些文化符号。路边的花坛、座椅、垃圾桶等街道家具应作专门设计,与历史风貌相适应,并适当放大局部空间,设置文化性景观小品。
案例: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簋街)
东直门内大街(下文简称“东内大街”),又称“簋街”,是北京市一条重要的特色商业街,最初形成于元大都时期,明清庙会集市兴盛,商业繁荣。环境改造前,“簋街”一直保持着京城第一夜市的美誉,但在环境卫生、景观风貌、空间秩序、公共安全等方面亟待摆脱困境,商家整体环境意识的缺乏也导致了街区发展矛盾重重。
在环境景观提升中,开展了“簋街当代商业元素的提炼与整合”、“簋街历史文化资源的提炼与整合”、“簋街当代商业元素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并置与整合”等单项专题的调研与探讨,分别在建筑风貌、街道环境、广告标识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在雕塑方面,主要采用与“簋”有关的雕塑物,增强街道的历史感;在灯具方面,加强古典灯及草地灯的运用,以配合雕塑的历史感及绿地景观的设计,增强街道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广告和标识的设置和设计,在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首先是簋街的LOGO设计,也就是“簋街”整体意象的凝练与表达;其次,是地标设计,以“簋”代“爵”,将原先立于东直门立交桥西侧的铜爵标志,替换成为铜质伯簋,强化和突出“簋街”在城市中的存在感、方向感及形象特征;此外,是指示性标牌设计,融合“簋街”的商业元素及其空间特征,形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空间地图,引导人流并丰富景观。
三、个人评价
历史街区文化活力的再生,是延续传统文化、构建城市文化魅力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的三种途径,以期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能保留、激活、新生,一方面适应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顾及人们的文化感受,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文化优势
治愈白癜风偏方治疗白癜风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