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华: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饮茶与健康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刘仲华认为,科学与文化在茶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业者应该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致力于科技与文化协同推进中国茶产业健康发展。
在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刘仲华教授“跨了一场小界”,分享了一场关于《科技文化协同推进中国茶业健康发展》的演讲。他说,自己主要是做茶叶科研教学方面的工作,但这次也要讲一讲文化在茶产业发展中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科技与文化,就像是茶产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我们对话刘仲华,解读茶产业发展中科学与文化的力量。
茶博览:首先,请刘教授讲一讲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刘仲华: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第一,中国茶园面积的变化,从年至年,茶园面积逐年快速增加,年全国茶园面积达到万多公顷,增幅达到4.09%;第二,中国茶叶产量变化,年至年,茶叶产量也是在逐年递增,年中国干毛茶总产量达到万多吨,由于新茶园相继投产,预计未来3~5年我国茶叶产量仍将保持高比例增长;第三,年我国六大茶类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率,其中,绿茶的占比为63.14%,永远是中国茶叶的大盘;黑茶数量(包括普洱茶)跃升为第二大茶类;第四,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2.5万吨,金额13.8亿美元,均价4.25美元/千克,其中,绿茶出口的比例在六大茶类中占到84%。
茶博览:从您提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茶园面积还是产量,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那么,维持茶业产销平衡的关键是什么?
刘仲华:提升消费是维持茶业产销平衡的关键。
中国茶叶面积和产量在同步增长,要维持产销平衡,就要内销和外销市场同步推进,让世界多喝中国茶。为此,在提升中国茶叶国际消费比重进程中,茶企应该积极寻找突破口,让中国茶叶出口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由绿茶类的一枝独秀,转向多茶类出口齐头并进转移;从单纯的出口数量增长向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转移;从出口中低档茶向中高档茶转移;从散装茶出口向小包装品牌茶出口转移,只有不断努力实现这5个转变,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才会呈现新的面貌。中国茶叶应该在积极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实施以“健康功能、品质风味、方便时尚”为突破口的产品创新。在内销市场上,以健康为消费群体拓展的核心驱动力,以文化为市场拓展的重要传播手段,并且加大营销模式创新力度,实现国内茶叶消费群体的增长和人均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茶博览:在杭州G20峰会期间,一张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品中国茶的照片流行朋友圈。为什么要“让世界都喝中国茶”?
刘仲华:茶叶产业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为什么这么说,茶是最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今天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和万里茶路高度一致。“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最鼎盛时期的国际贸易之路,茶叶是古丝绸之路上三大主要输出商品之一;发展茶产业是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茶博览:科学与文化在茶产业发展中各自起着怎样的作用?
刘仲华:创新是茶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在茶叶生产环节、市场流通消费环节、产业发展模式上推行科技创新和文化提升,才能实现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茶叶科技创新体系中,要从茶树品种资源、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加工技术、生产装备、深度开发、品饮方式与设备等方面全面创新,才能确保茶叶的绿色、安全、高效、健康。
在茶叶生产环节科技创新中,要创新优质特异的品种资源、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先进独特的加工技术、自动高效的加工装备,茶的品种、品类、品质才得以全面突破。
在市场流通消费环节的创新中,要实现流通渠道、营销模式、品饮方式的创新,打造品牌,拉动消费。
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中,要将茶业与金融、文化、旅游、大健康相融合,实现从一片小茶叶向大茶业发展跨越。
同时,茶文化在茶产业链中的作用有挖掘历史文化、传播科技知识、促进茶叶消费、打造茶叶品牌、提升产品价值。
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推进茶产业在品种、品质、品牌、消费、规模、效益等方面全面提升,实现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茶博览:最后,要如何实现科学文化协同推进呢?
刘仲华: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与文化协同作用,有效推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茶叶科学研究体系和研究队伍,为优质茶叶生产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传播茶叶知识,扩大茶消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参与贵阳治疗儿童白癜风治疗白癜风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