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在10月31日举行的中国建筑业协会成立30周年暨建筑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提出,要抓住PPP项目为建筑业企业带来的机遇。
倪虹表示,随着PPP项目的深入推进和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建筑业企业要通过积极参与PPP项目,提供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提升综合经营能力,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由“承建商”到“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倪虹还要求,建筑业企业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规范行业管理,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秩序,住房城乡建设部将进一步改革市场准入、招标投标等制度,健全诚信、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和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
倪虹介绍,今年上半年,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8亿元,同比增长7.0%;累计完成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7.5%,高于同期GDP6.7%的增长速度。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说,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PPP新一轮投资热潮,将构成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必将成为主力军。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将为我国建筑业开拓海外市场和对外工程承包业务提供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PPP对未来建筑企业的意义
文|世纪财富
PPP模式三大核心
当前我国推广PPP模式的三大核心年初以来,发改委、财政部及交通运输部、住建部等多个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推广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投资建设的PPP模式。与以往实施的模式相比,此次中央政府大力推广的PPP模式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总结为“三大核心”,具体为:
风险共分担——更强调建成后运营的重要性根据发改委、财政部等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此次中央政府鼓励的PPP模式中,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即“风险收益对等,在政府和社会资本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原则上,项目的建设、运营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调整、最低需求风险由政府承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根据该风险分担机制,基本确定了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双方权责利如何划分的问题。即,对社会投资人来说,主要负责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的责任,也享受相应的收益。其中,在投融资阶段,政府可授权其平台专业公司参与部分股份,以实现项目过程中监督管理的职责,以及运营期保障基本收益的责任。
此外,“运营”是此次推广PPP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以往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模式中,不管是竞争性承包模式还是BT模式等,社会资本更多是聚焦于建设环节,而建成后的运营主要还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具体由其下属的专业平台公司负责。而此轮PPP模式中更多强调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参与的重要性。如此设置,一方面是转变政府职责定位的要求,在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中,政府的身份逐步实现由“裁判员、运动员兼有”向“裁判员”的转变。另一方面,对社会投资人来说可参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有利于更大发挥自身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效率有提高——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考核
在财政部发布的PPP指导文件中,“物有所值”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文件中制定了一整套的“物有所值”绩效评价体系,从项目前期论证、PPP方案设计、招投标、过程监管,直至移交结束各阶段中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从某种程度上,中央政府逐步退出自身实际参与项目实施,但对项目过程监管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系统了。这对社会投资人的自身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物有所值”,即要求采用PPP模式是优于原“竞争性承包模式+政府自身负责运营”的模式。一方面,PPP模式下的项目建设及运营全周期的成本应低于原模式,另一方面,PPP模式下运作的基础设施项目向公众提供了更为优质廉价的服务。
财政可承受——有效减轻地方政策财政压力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政府自身或其平台公司在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所形成的债务。自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等部委连续发文要求深化预算体制改革,重点调整地方政府举债的体制改革,规避系统性债务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保障在建及新增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同时有效管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债务风险升级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大力推出的PPP模式即被给予此重要使命。
年4月7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重点就地方政府实施PPP项目时如何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做了详细阐述。其核心要求即,一是将地方政府在PPP项目实施中的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配套投入等所有支持责任均纳入中长期财政规划及分年度财政预算,二是在项目前期即开展承受能力论证,在通过论证后方可以PPP模式实施。
该模式下,对地方政府而言,前期项目模式设计阶段的时间周期可能更长了,但项目总体可操作性极大增强。对投资人而言,对应政府未来支付操作合法合规性得到更大保障,支付风险分析则主要落脚在对该级地方政府未来财政的预测分析上。
未来建筑企业发展新常态未来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在当前PPP模式下,建筑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而建筑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PPP模式要求建筑企业需进一步提高对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建筑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也将面临着崭新的发展环境。
资本运作是常态PPP模式推出的主要背景之一即地方政府财政存量债务规模大,可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紧张。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也逐步趋缓,而其还款压力却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而并未降低,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缺钱”将成为常态。
由此分析,之前“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筑企业负责设计施工,行业主管部门运营养护的模式”将逐步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建筑企业将主导提供从前期的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养护等全产业链的服务。因此,建筑企业需具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尤其是项目前期资本运作的能力。
当前,PPP模式推行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即,地方政府财政可接受的项目融资成本、周期及担保方式等与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不相匹配。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有必要结合基础设施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现行的金融监管要求,设计出适合基础设施项目的金融产品、融资方案,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建筑企业,应积极发挥中间纽带作用,充分利用自身资信优势以及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专业优势,不断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基础设施类金融产品顺利实施。同时,建筑企业应抓住当前金融牌照监管逐步放开的趋势,积极建立并发展壮大自身的金融资本平台公司,整合自身资金、资信资源,促进企业获得飞速发展。未来,提供适合项目本身的融资方案将成为占得市场先机,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规划设计是核心前期的建筑市场中,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环节。规划设计一般由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委托设计单位负责开展。待主要设计任务完成后,主管部门再行选择施工单位实施。而在PPP模式下,要求规划设计与施工环节密切相连,未来EPC模式将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为建筑企业,未来应更加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