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一城文脉俯仰古今

长治新貌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因“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而闻名遐迩。

  长治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留存着70余处宋、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6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折射出长治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印证着上党历史文化的博大久远。

  长治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这里创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华北最大根据地。这里有多处革命纪念地,如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抗大一分校旧址……这里,孕育出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今日长治,厚重的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引领文明风尚,彰显文化自信。

全国劳模申纪兰展望西沟发展远景规划

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现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跑全省

  长治是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长治市委、市政府以创建活动为文化强市的突破口,在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模式、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围绕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全面开展文化设施达标化、文化投入常规化、文化活动品牌化、文化管理长效化、文化服务多元化、文化体制创新化“六化”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果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形成了具有长治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长治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标准》首次明确了市、县、乡、村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标准和要求,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关于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将长治公共文化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设立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万元增加到万元。市、县两级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超过5亿元,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5.2%,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3%,人均文化事业经费达到44.54元,这两项指标在全省排名第一。

  长治市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作为示范区创建的重中之重,新建了市群众艺术馆、市歌舞团排练厅,改造了潞州剧院、潞安剧院;新建了潞城、壶关、黎城3个县级文化馆和城区、平顺、沁县、黎城4个县级图书馆。每开工一个新馆,市县财政就按照1∶1的比例,给予万元至万元不等的资金配套补助。目前,市县“两馆”总面积由6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个、村文体活动室个、农家书屋个,实现了综合文化站、文体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全覆盖。

  长治市全面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确保全市个贫困村21.77万贫困人口每年至少看1场戏、看6场电影、读1本书。政府每年补贴60万元,开展了“周末大剧院”和“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每周五、周六《道德大讲堂》和《文化大讲堂》深入人心。

  长治市大力实施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探索建立“电子农家书屋”、智能流动图书馆等新型基层文化服务网点,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全覆盖。推动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纪念馆建设,逐步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覆盖到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各街道,着力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

  “跳舞唱歌打太极,看书读报听大戏。”“15分钟文化活动圈”的打造,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只要你愿意,总能在社区、街道或村委会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

文化下乡场景

豪放奔腾的上党八音会

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长治市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立足本土、贴近生活、坚持原创、歌颂上党是长治市艺术创作的一大亮点。

  为提升长治“神话故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文化魅力,长治市以上党神话故事艺术节为契机,集中创排《神农炎帝》《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羿神与嫦娥》《羿神传奇》《炎帝归潞》7部神话剧,反响强烈;以全国劳模申纪兰和中国“最美村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段爱平为原型,长治创排了上党落子《申纪兰》《山乡女村官》、襄垣秧歌《山村女支书》,影响较大;以“长治好人”为素材,创排上党梆子现代戏《一撇一捺》、上党落子现代戏《拜师》,赢得广泛赞誉。根据清代廉相吴琠事迹创作演出的《吴琠晋京》荣获第三届中国豫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第十四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杏花大奖”、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比赛中,长治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潞安大鼓《好婆婆》、潞城市文化馆选送的群舞《海英和她的妈妈们》、长子县文化馆选送的长子鼓书《常回家看看》,从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提取素材,通过鲜活有趣的情节、质朴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演,展示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博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长子县文化馆选送的上党八音会《好兴头》荣获优秀节目奖。

  长治作家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取材于太行山地区发生的真实事件,感人至深,获得鲁迅文学奖;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亮相第12届迪拜国际电影节,入选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敬畏传统、锐意创新、传承发展、百花齐放是长治市艺术创作的又一特色。

  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是一种充满乡土和生活气息的地方戏曲。它是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社火挑高、地圪圈及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元素,逐渐成为行当、唱腔齐备的舞台戏曲艺术。改编演出的《三更放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改变旧作风》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红遍整个晋冀鲁豫边区,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襄垣籍名僧法显为原型创作演出的襄垣秧歌剧《法显》,人物生动、剧情跌宕,舞台呈现美轮美奂。全剧运用现代舞台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结合,运用烟、雾、LED屏、布莱希特幕,借鉴了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手段,丰富了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在太原、北京演出时好评如潮,使这一古老剧种在传承、改革、创新、发展中又焕发了艺术生命力。

  长治市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体验馆、传习所、大师工作室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助等措施,加大对民间剧种、民间艺人、民间绝活的保护力度,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火起来、传起来。一大批小剧种、小曲种因此获得新生,创作演出热情空前高涨。屯留县麟山剧团的《刘胡兰》、城区上党梆子剧团的《风雨一家》、郊区上党落子剧团的《煤山儿女》、黎城县黎明剧团的《连翘》,长治市豫剧团的《裴寂还乡》《精卫填海》,长治杂技团的《千仞红妆》《肩上芭蕾》、壶关秧歌《打酸枣》,上党八音会、沁州三弦书、长子鼓书、武乡琴书、上党乐户、沁源秧歌等百花齐放,他们常年活跃在城乡村镇、山乡窝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作为全国知名的曲艺之乡,长治市在多年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政府扶持、民间发力、精品引领、市场搞活的工作模式,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培养了一大批曲艺创作表演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曲艺的繁荣发展。长子鼓书《起乳名儿》、潞安大鼓《合磨》入选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编撰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优秀曲艺作品集。《朵朵牡丹献人民》和《走近你》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创作成果展演曲艺专场演出”。武乡县盲人曲艺队在“向和平致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亮相。今年8月26日,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圆满落幕,在这一标志着全国曲艺最高水平的舞台上,长治市在获选的7个提名节目中占据3席。长治荣膺“中国曲艺名城”称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

中小学生参观长治博物馆战国车马坑陈列

文化产业彰显长治发展活力

  长治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制定出台了《长治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从年开始,市财政安排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并以每年30%的增幅逐年增加。

  长治市每年都要组织文化产品参加深圳、北京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全市13个县市区及高新开发区的20家文化企业、涉及16个类别的余种文化产品受到中外客商的广泛   按照“创意引领、品牌提升、节庆聚集、组群发展”的思路,长治市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严格管理,打造了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节、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太行水乡国际漂流节、天下都城隍中华祈福节、中国沁州端午民俗文化节等节庆品牌,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乡八路军文化园、襄垣仙堂山文化旅游景区、壶关大峡谷景区、平顺通天峡、太行红山旅游景区引领的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劲旅。年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今年1月至10月,长治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74%;旅游总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15.74%。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演艺和非遗项目进景区;促进文化与互联网、旅游、会展、商贸等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让馆藏文化资源活起来;先后与国内影视公司联合摄制了《浴血太行》《暗枪》《边区造》《选举》《温故一九四二》等多部影视剧……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长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

  目前,长治市已基本形成了产品创意、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及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经营单位近0家,分布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演艺、休闲娱乐、印刷和图书音像、体育健身产品、艺术品与工艺美术、文博会展等行业,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约5万人。同时也涌现出了上党堆锦、八路军文化园、长治市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园区、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发展公司、澳瑞特健身器材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集团,文化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上党

八路军文化旅游节

“好人”品牌增强长治文化自觉自信

  “好人城市”是长治市能在全国叫响的品牌。

  今年7月31日,长治市委对当前宣传工作再度提出要求:“进一步深入挖掘选树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典型,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标杆、引领带动,在全市积极营造担当光荣、担当可贵的浓厚氛围。”长治市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评选活动组委会,设立“长治好人”和道德楷模评选工作办公室;建立并完善了社会推荐、评委讨论、媒体公示、群众评议、部门把关、党委审核、开会表彰、宣传推广等一系列选树“长治好人”和道德楷模的制度规范,使“长治好人”和道德楷模评选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群众化、长期化轨道。同时在媒体上开设《长治好人》栏目、《“长治好人”故事会》节目,组建“长治好人”巡讲团,深入县区、乡镇、工厂、学校宣讲好人的动人事迹。编印出版《长治好人》系列丛书,让“长治好人”走进千家万户。利用上党鼓书、潞安大鼓、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演好人好事。长治市政府划拨专项经费,表彰奖励“长治好人”;在市县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劳动模范评比中提高“长治好人”的比例,让“长治好人”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长治市文明委制定《道德楷模帮扶实施办法》,以资助日常生活、就学费用、提供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式,帮扶生活困难的“长治好人”;长治市文明办与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长治好人”基金会,为“长治好人”发放困难补助;民政部门把生活困难的“长治好人”纳入低保范围,每月给予一定补助。经过宣传发动、筛选把关、社会公示等环节,一批导向突出、事迹感人、影响力大的好人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好人文化”建设成果,推动了群众性精神文明深入发展。

  “长治好人”并不是高高在上,也绝非遥不可及,他们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锤炼个人品德,书写社会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自觉做到不闯红灯、不翻越栏杆,孝老爱亲、克勤克俭、帮困扶危、助人为乐、救死扶伤、遵纪守法、积极向上,已成为长治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一系列文明举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每位市民以自己所在群体的“文明小气候”带动全市的“文明大气候”。近几年,长治市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本质安全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0项国家级称号。

来源:中国文化报

(长治市新闻中心组稿)









































白癜风的饮食影响
治白癜风有什么土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8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