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生态系统视角看中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发展县级集体农业合作社、构建生态农业圈是道路方向
廉亮
当下中国社会出现各种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危机、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经济下行等等。面对威胁身体健康的雾霾,我们唯有期盼自然的力量将其吹散开来。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之间越来越趋于恶性循环。问题的根源到底出现在哪里?整个群体怎样才能够真正摆脱目前的困境?我们是否能够将社会秩序从目前恶性循环的轨道上扭转方向,逐步引向良性发展的明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出现的危机与问题,我们不能当冷漠的旁观者。下面,我从全球视野出发,梳理一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西方经济系统与社会秩序因果演变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能够找到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最后从自然生态系统稳态与有序的特征出发,思考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至善正道、调和之道。
一、国家出现了危机,根源在于世界观、价值观与文化信仰出了问题
当下中国经济系统与社会秩序运行都面临重重问题与危机。比如,工业产品生产全面性过剩造成产品价格长期持续性下跌,工厂大量倒闭带来的大规模失业现象。比如,一些所谓专家无视生态伦理与科学伦理约束,极力推广转基因物种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信息,而且改变了与人体新陈代谢活动相关的消化饮食信息,无形中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置于在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今日种下恶之因,未来恶果报必然降临。又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秩序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水、土地与空气遭到严重污染的现实更是威胁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客观约束下,主观经济增长越来越不可持续,经济系统与社会秩序运行越来越表现出不稳定性征兆,转基因行为更是面临可为与不可为的根本性选择,自然环境保护与修复更是刻不容缓。众多明智之士都已经痛感当下问题之严重,他们撰文献策,泣血呐喊,呼吁改变。然而,却很少有人将问题与我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文化取向相挂钩。
文化信仰是国家的核心,也是社会群体对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国家出现了危机,问题重重,根源在于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出现了问题。
比如,我们无视社会群体的精神存在,长期一切政策与目标都以物质绩效考核为中心,信奉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价值观。比如,我们过度信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征服自然的世界观,无视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规律法则约束,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滥用技术力量肆意改变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结果是,社会机体运行越来越偏离自然秩序客观稳态与有序的轨道方向,衣食住行娱生活方式内容与自然环境之间越来越不相融。
事物发展都遵循因果,皆有其物演变化过程,中国的所有问题都是一样。
二、西方国家长期战略的制订与中国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支持下,战后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恢复。加之汽车的普及,以及城市集中供暖设施的建设,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出现了水、土地和空气受到极其严重污染的事件。年1月26日,人民日报第5版,年3月11日,人民日报第6版,发文痛批美国“环境污染”,原文标题分别是,《空气污染居民遭灾,污水四溢河流有毒:每年排出有毒废气二亿多吨,污水四十五万亿吨》《美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美国社会危机日益深化,空气河流污染极为严重》。
亲眼目睹人类的疯狂和大地母亲所遭受到的伤害,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忧心如焚。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他这样警醒世界:“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贪婪,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婪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万物付出代价。”
20世纪60与70年代,西方国家环境危机集中爆发,严重威胁国民的健康与生存。焦虑的西方精英们苦苦思考着生存的出路。在《增长的极限》、《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和《寂静的春天》等划时代思想巨著的启发下,西方精英们制订出了长期战略。他们陆续开始巧妙地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相关的生产工厂迁移到了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但是保留核心技术、专利、品牌等,同时设计出与其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则。新兴国家在本国生产工业产品、发达国家消费工业产品的产业格局与规则形成后,西方国家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慢慢得到了恢复。
世界上一切事情的发展都在因果中循环。西方国家长期战略实施后,世界仅仅前行了三十多年,同样的环境污染事件在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重现,尤其是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环境糟糕境况更加严峻。年以来,随着中国汽车销售量不断创出新高,各种冬季取暖设备的普遍安装使用,再加之中国是世界工厂,在此背景下,严重的雾霾天气开始持续笼罩这片美丽的土地,人们在呼吸中深受其害。生存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在思考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让人悲伤的是,一些受西方文化思想严重侵染的专家学者仿佛并没有给国家制订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战略方案。
我们抱怨雾霾,元凶恰恰是我们自己,根本原因是经济与社会机体过度发展了,越过了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约束的边界。中国环境改善,为了呼吸到洁净的空气,为了呼吸间的健康。中国精英们必须果断做出抉择,并采取措施,规范、指导与约束自身的行为。
第一,制定政策,严格控制汽车的数量。自然环境中短期内出现了数亿辆以燃烧矿物资源来驱动行驶的汽车,那么必然会造成空气污染。
第二,依循自给自足法则,通过政策主动淘汰减少多余的制造工厂。
第三,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主动回归俭约,逐步推动实现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方式内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天然相融,主动将社会机体的存在良性地内嵌入到客观自然秩序中去。
第四,推动文化信仰自发回归运动,在东方传统文化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精髓中,探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调和之道,寻找到未来社会秩序运行与主观追求社会发展的道路方向。
第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法则,主动降低经济速度,回归稳态与有序。
总之,我们只要想方设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休养生息,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距离,将整个社会的信念、行为、生活方式与经济活动等,控制在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的边界以内,被污染了的水、土地、空气等,根本无需我们的治理,就会慢慢自我恢复。
三、世界观与价值观取向错误引发传统世俗伦理道德规范崩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极其错误的价值观诉求与世界观认识慢慢将整个人类社会秩序引入了歧途。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无视自然环境中“空气、淡水、土地与能源”等客观有限资源约束之现实,犹如宗教信徒一样,千方百计向世界传播宣传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理论学说,传播宣传以消费为中心的奢侈享乐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诉求。
在此价值观诉求和世界观认识影响下,中国、巴西和印度等国家开始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主观上疯狂追求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追求经济总量的指数增长目标。经济活动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社会经济总量长期保持指数增长状态,这必然造成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化,同时对生存环境造成践踏破坏。
在客观稳态与有序的自然环境中,一个社会选择稳态与有序作为社会存在、经济活动的目标,社会秩序运行也会逐渐接近稳态与有序的目标。可是,如果社会选择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作为社会存在、经济活动的目标,同时推出各种政策措施,主观上刺激经济总量保持指数增长目标状态持续得越久,那么社会秩序运行最后保持稳定状态的可能性就越低,即社会秩序运行越来越不稳定,商界、政府与全社会在世界观方面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此,中国需要深刻反思目前的经济增长目标和政策选择了。在“水、空气、土地与能源”等客观有限资源的约束下,我们只有让社会存在、经济活动回归到稳态与有序的目标上,社会秩序运行才能够从根本上逐步趋于稳定、稳态与有序。同时,一切有良知的经济学者,也应从根本上反思目前盛行的经济增长理论学说了,反思这种理论学说给整个人类社会秩序运行造成的剧烈影响。整个社会也应反思目前以消费为中心的奢侈享乐生活方式了,反思这种生活方式中与自然环境不相融的“衣、食、住、行、娱”等内容对自身生存与其它物种生存造成的危害,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践踏破坏。
在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秩序运行越来越呈现机械化、智能化和与系统化的特征。虽然国家财富以指数增长的速度增加,但是由于收入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整个社会慢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发现,复杂社会秩序在日夜机械般非自发性的高速运转中,全体社会成员在日夜不得闲暇、越来越疲惫不堪的劳作中。此时,能够给予家庭团聚享乐、个人寻求心灵宁静的时间也越来越少。随着自主可支配的时间不断被挤压,整个群体内心深处童趣般的精神需求日益萎缩了,甚至被遗忘,或变成了一种奢望。这个时候,群体情感机械般裂化、传统世俗伦理道德规范崩溃随之而来,也是无奈选择中自然而然的结果。
四、社会机体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失衡,三农问题困境的演变由来
比较改革开放之初与当下中国社会,社会机体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极端失衡演变更是让人陷入困惑。
改革开放之初,整个社会机体精神存在富有,社会秩序自发呈现稳定状态,但是全社会的物质存在却较为匮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机体物质存在极度过剩,精神存在却极度萎缩了。贫富两极分化与人心的不稳定将社会秩序推向越来越不稳定的境地。
年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农村合作社被一个个家庭取代。但是今天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依然难解,而那些依然坚持集体的村子却越过越好。下面我们梳理一下三农问题的演变由来。
n改革开放。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n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了18个手印,搞生产责任制,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到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农村集体合作社与群体协作生产模式又回归到了单干的小农经济模式。
n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标志着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n农业税条例废止。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
由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三农问题的演变脉络。年,中国加入WTO后,慢慢成为了世界工厂。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方式内容进入了全面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年,农业税条例废止,则将农民从农村与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脱了出来。这为之后10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大批农民外出打工谋生成为新的就业选择。
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人员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总量以指数形式实现了快速增长。年,GDP总量为9.98万亿元。年,GDP总量为63.61万亿元。
中国经济总量经过近15年的高速增长,当下受“自然环境、有限资源、人口红利消失、技术瓶颈、指数增长极限”等客观约束,主观经济增长目标越来越表现出了不可持续性。年以来,GDP增速不断下行,整体呈现“Λ”走势。客观约束下,中国经济总量增速将继续大趋势缓慢下行。
经济增速下行,第二产业中必然出现大量失业人员,由于年龄与技能等原因,失业人员大部分无法进入第三产业中实现再就业。于是很多人被迫返回农村。虽然他们拥有土地,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小规模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无法获利,于是就出现这么一种现象,他们不愿意继续耕种土地。这个矛盾是三农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的症结所在。
在中国财富总量快速增加的过程中,最终又出现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现象。显然,这是收入分配比例长期不合理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巧妙的现象,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机体与当下中国社会处于两个极端的边界。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对比改革开放之前与当下中国社会秩序特征。
经济系统与社会秩序运行由一个极端边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边界。而当下经济系统越来越表现出了不可持续性,社会秩序越来越表现出了不稳定性特征。通过对比两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特征,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当下社会摆脱困境的方法,那就是在“精神财富富有与萎缩之间、物质财富匮乏与过剩之间、自然环境美好与污染之间、社会绝对平均与贫富两级分化之间”寻求一种调和之道,逐步引导社会秩序回归到稳态与有序的轨道。
对于一个国家,顶层精英阶层的中心工作应在于精神存在,其具体内容是:探索寻求社会机体存在过程中,能够实现“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和合为一的调和之“道”,并担当起维护这种“道”之存在的大任。这种精神存在中心工作内容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达到实现“人的精神存在、社会机体存在与自然秩序存在”三者之间的统一,并将这种统一背后的规范内容作为最高准则来遵循。
精神存在表现出主观性特征,主观驱动社会机体存在秩序的物演变化。自然秩序存在表现出客观性特征,大的范畴包括宇宙存在意识背后的终极定律,小的范畴包括大千世界中的规律与法则。关于社会机体存在过程中,如何识别群体与个人的“信念、行为、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理念”等内容,主观意愿服从客观法则,应成为判断这些内容“是善、是恶、是否付诸实施行事”的准则,我们必须遵循。
五、当下中国经济系统与社会秩序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
到此,围绕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问题,透过现象之后,关于中国经济系统与社会秩序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梳理如下:
第一,客观有限自然资源约束与经济总量主观无限增长之间的矛盾。
自然世界中,水、土地、空气、动植物、山川河流等都是一个稳态的常数,而我们的经济总量指数增长目标本质是一个无限膨胀思维,将其放在环境中思考,客观约束现实是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最终,这是也是世界观认识与价值观选择的问题。
第二,社会机体运行秩序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越来越不相融之间的矛盾。
当下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方式内容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无法自我分解的垃圾,这是由衣食住行娱进入工业化生产模式与机械化运行模式决定的。从自然生态系统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猛然发现,这种生活方式根本不可持续,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破坏。
第三,工业品供给全面过剩与基本农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年以来,CPI一直同比增长,典型的供给不足。而年3月以来,PPI一直处于同比下跌状态,典型的工业品供给全面过剩。
第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全脱离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与农业生产模式高投入之间的矛盾。
自然生态系统在太阳能的驱动下自发存在与运行,洁净且有序。而建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土地种植将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将土地当作一个机械化工厂来运作,因此,高产出必然是建立在高投入前提下,比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机械等,成本必然高,怎么能够获利呢!于是那些回乡的农民不愿意耕种土地。
第五,社会秩序高耗能运行与自然环境中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秩序运行的日益机械化,社会秩序运行成本也越来越高,逐步呈现高耗能状态。自然界中,水、土地、空气与能源等都是有限的,社会秩序运行中所需的一切资源都从环境中索取,比如,煤炭、石油等。环境怎么不被破坏呢。
就是说,社会秩序运行越来越偏离了自然秩序客观稳态与有序的轨道方向。一旦能源供给骤然减少,秩序收涩崩溃是必然结果。
以上五条主要矛盾主要围绕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展开,还有很多。下面,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说主要矛盾。
第六,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这是历史周期律,也是社会秩序最大的不稳定点。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也有为富不仁,穷则仇富。总之,人与人的关系很复杂。
第七,社会精神需求萎缩与物质财富过剩之间失衡的矛盾。这个矛盾讲的是每个人的内心问题。
第八,社会思想左与右激烈对抗,不相融对方的矛盾。这个思想来源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是没有的,东方文化讲求和合。这个矛盾可以归结为阶层胸怀与阶层包容心。如今,西方人早已经将其从自己文化中剔除了,但是在中国一些人却奉为至宝。
第九,伴随经济下行,第二产业人员不断失业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无法吸纳他们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第一产业。这个矛盾讲的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问题。
面对矛盾与问题,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站在自然秩序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视野上,审视清楚社会秩序、社会机体与经济系统在其中的位置。如果我们不考量客观自然环境的约束,继续以无限思维追求经济总量的指数增长目标,无形中必然造成社会机体的过度发展与消耗。社会秩序在剧烈变化之时,最终将迎来自然崩溃的结局。
在环境中生存,我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所生存的世界。
六、自然科学与和谐优美自然秩序给予我们的启示
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由非生物组分和生物组分构成,它为我们人类的存在延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在太阳能辐射作用推动下,大气、水体和土体等系统的非生物组分,以及绿色植物、异养生物和分解者等系统的生物组分,它们之间进行着有序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她是有生命的。如果生态系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或者冲击,比如森林和植被的破坏、环境破坏和生物种类成分的改变等,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这种压力或者冲击的能力超过了生态系统忍耐力时,就可导致整个动态平衡系统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就是生态平衡系统失调。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
第一,物质与能量输送自发性特征。自然界中一切秩序运行靠能源驱动,自然秩序靠的是天空中的太阳。
第二,循环特征。就是一个自发运行的工场。
第三,低能耗特征。
第四,稳态与有序特征。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提出时间:19世纪50年代。
提出者:迈耳。
热力学第二定律:其表述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又称“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年,法国工程师萨迪·卡诺提出了卡诺定理。德国人克劳修斯(RudolphClausius)和英国人开尔文(LordKelvin)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以后重新审查了卡诺定理,意识到卡诺定理必须依据一个新的定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分别于年和年提出了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这两种表述在理念上是等价的。
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永动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些天才着迷地想制造出永动机,以求彻底解决生活中的劳作之苦。然而,在宇宙终极定律面前,天才们最终不得不接受、不得不承认梦想破灭的现实。
年,法国科学院通过决议,宣布永不接受永动机。今天,美国专利及商标局严禁将专利证书授予永动机类申请。多年前的欧洲,精英们已经深刻认清永动机不可行,只是幻想。在此基础上,他们总结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将这些定律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来遵循,以免无意中犯下低级错误。
七、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之道
中国主要矛盾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方方面面。因此,解决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当下最为紧迫。矛盾众多,不能一个一个解决,我们应该从东方文化中的综合思维模式出发,综合考量,系统思考,找到调和各个矛盾的最佳办法。
基于最佳、有效、可持续与低能耗等,我提出我的方案。
(1)顺应农村土地转让,打破困境,大力发展集体农业合作社,走群体协作的道路。年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第一颗被扣错的扣子。37年后,中国社会结构与农村困境无解。还应该从失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2)依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逻辑,打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生物种群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3)围绕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改善,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农业圈。
(4)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发起文化信仰回归运动。反思当下我们信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5)集体主义与共同富裕。
(6)严格控制驱动社会秩序运行的资源耗费总量。同时,通过减少不必要资源耗费量的方式,不断降低驱动社会秩序运行的资源耗费总量。
(7)在驱动社会秩序运行的资源耗费总量降低的同时,将目前社会生活中不可持续的资源输入来源逐步过渡到可持续的资源输入来源。这一过程将是过往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方式内容的反思与逐步回归,改变注定艰难。
(8)依循自然秩序客观稳态与有序的秩序设计,采取措施,扭转目前社会中各种充满“恶”与“逆自然秩序”的生活方式内容,逐步将社会秩序引向与自然秩序相依循的轨道方向。
(9)推动实现社会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根据生态学法则,摒弃那些与自然环境不相融的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方式内容,逐步探索一种与自然环境天然相融的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方式内容与自然环境天然相融,这样的社会秩序不仅可持续,而且资源耗费也将大幅降低,最终将能够推动实现社会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八、生态农业低投入高产出、远远优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模式的科学原理
建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远远背离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因此,单一生物种群的高产性能必然是建立在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不断补充的前提下,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但是从整个系统角度,这种生产模式丢弃的太多。
比较来看,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圈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原理基础上,只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度改变。由于对区域系统内容的每一寸土地、空间、河流、林地等实现充分利用,且系统内不同物种保持生物链逻辑,顺应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输送的自发性特征,在群体协作模式下,必然是低投入高产出。这是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两端的差就是巨额利润与闲暇世间。
因此,集体农业合作社、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圈将担负多重责任。
第一,担负环境质量改善与恢复的重任。实现社会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天人合一的生存目标。
第二,担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吸纳更多就业人员的重任。
第三,担负共同富裕目标的重任。
如果将来中华民族免于遭受核废料的灭绝——那是因为你——拒绝冷漠,选择了加持。
如果您也愿意加盟传播,请加下面的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最好白芷酊治白癜风效果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