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公共财政收入超过亿元)
据年深圳财政年终结算数据显示:深圳市公共财政收入超过亿元,比年增长9.1%。
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亿元,增长5.6%;深圳市地方级收入实现亿元,增长15%。
财政收入增速继续名列全国前茅。
据统计,台湾年财政收入约为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年深圳财政收入再次碾压台湾已不在话下......
先上一组深圳年的财政数据:
1、一般公共预算:初步统计,年来源于深圳的公共财政收入达到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1%。其中:国税部门直接征收各项税收亿元,增长3%,剔除“四大行业”全面营改增划转收入和证券交易印花税后,同口径增长10.3%;地税部门组织各项税收亿元,增长8.7%,剔除“四大行业”全面营改增划转收入后,同口径增长31.9%;财政部门组织收入亿元,增长42.1%;海关关税和代征两税收入亿元,增长14.2%;其他收入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分级次看,中央级收入实现亿元,增长5.6%;深圳地方级收入实现亿元,增长15%,其中市本级实现亿元,增长14.6%,区级实现亿元,增长15.6%。中央、市级与区级收入结构为60:25:15。
年,深圳公共预算支出实现.5亿元,增长18.6%。继续保持收支平衡、稳健运行。
2、政府性基金预算:年,深圳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8亿元,下降0.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亿元,增长10.4%;政府性基金支出实现.8亿元,增长21%。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年,深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实现67.6亿元,增长37.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实现54.7亿元,增长90%。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深圳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计收入.8亿元,增长9.5%,预计支出.8亿元,增长25.8%;收支相抵后,预计当年结余.1亿元。截至年底,社保基金累计结余预计达到亿元。
财政收入是最直接反应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晴雨表”,也是转型升级成效的综合体现。
如果仔细梳理深圳财政收支情况,不难看出有四个重要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就可以看懂深圳财政为什么“增速快、结构优”。
特点一:速度效益双提升。
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近4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
深圳的财政收入实现的是速度和质量的双提升。
年深圳财政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收入规模与经济大省相当。
1-11月深圳在全国36个省级财政中(下同)排名第二,自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全国排前两名,增速高于全国地方级(6.8%)和全省(12.5%)平均水平。
深圳财政收入规模排名也稳步提升,年排名全国第十六,年上升至全国第十,年1-11月进一步上升至全国第八,创历史排名新高;在大中城市中稳居第三,仅次于上海(亿元)和北京(亿元)。
收入规模首次突破三个千亿,其中全市收入突破亿元,市本级收入突破亿元,区级收入突破亿元。
财税效益全国领先,辖区公共财政收入接近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近4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
深圳以全国约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量收入,成为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占全省收入比重超过三成,年1-11月达31.2%,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对全省收入增长贡献达39.4%。
特点二:增速稳结构优
三产税收占比突破七成,制造业仍是第一大税收行业。
剔除海关关税和代征两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后,年1-11月深圳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正常税收实现.4亿元(含中央级收入),增长18.1%。
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央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情况下,深圳税收增速保持稳步增长,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税收占比突破七成,年深圳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六成,带动1-11月第三产业税收实现.3亿元,增长21%,税收占比提高至71.5%,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从行业结构看,制造业继续保持第一大税收行业地位,年1-11月税收占比23.2%,税收增速稳中有进,在近年来9%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至10.1%。
新兴产业税收快速增长,年1-11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税收实现.4亿元,增长21.9%,其中互联网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增长33.1%和41%,成为税收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企业情况看,龙头企业引领发展,年1-11月纳税50强企业贡献税收亿元,快速增长22.6%,高于同期整体税收增速4.5个百分点,税收增长贡献达35.3%。
其中,华为技术(亿元,增长32.3%)首次登顶,招商银行(亿元,增长7.3%)位居第二,华为控股(亿元,增长%)首次入围前三甲。
总部经济税收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年1-11月华为、平安和腾讯等七大企业集团税收实现.6亿元,增长19.3%。
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涌现出优必选、深信服、华讯方舟、光峰光电等一批创新创造新供给的典范企业,经济税收增长后劲足、潜力大。
特点三:舍得投入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亿,前11月民生支出占比超六成。
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深圳年全年财政支出规模也首次突破亿元,两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支出力度持续加大。
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创新、企业、人才、住房和教育等关键要素,深圳年拨付人才安居集团注册资本金亿元,统筹亿元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设立5亿元创新创业基金,进一步提高人才奖励补贴标准,积极支持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来深办学。
安排亿元城市公共安全专项经费,推动夯实城市安全发展基础;注资亿元成立国资改革与战略发展基金,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统筹安排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再注资亿元,轨道交通四期工程项目亿元,华星光电G11项目80亿元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25亿元等。
今天有质量的投入,就是明天稳定的税源和持续的产出。
财政“大手笔”投入有力促进了深圳经济稳定增长,年市本级基建支出实现亿元,带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亿元,增长23%,创22年来新高,发挥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市本级扶持产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实现亿元,增长59.4%,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年1-11月,与年度GDP核算相关的财政八项支出增长46.4%,比上年同期提高21.4个百分点,预计拉动全市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还有一个领域深圳也最舍得投入,就是持续加大力度补短板惠民生。
年1-11月深圳教育、医疗卫生和就业等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合计.5亿元,增长18.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六成(60.6%)。
12项重大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投资完成亿元。
全市件民生实事支出.6亿元,保障落实件“民生微实事”资金需求。
特点四:供给侧发力
为企业减负,“放水养鱼”。
年,深圳全面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效应明显,“四大行业”税负全部实现“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直接减税率约为20%,减税效应持续加大,预计全年减税达63亿元。
加上原营改增试点“3+7”行业减税和抵扣减税亿元,合计减税亿元,约占全国减税总规模5,亿元的5%。
深圳还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优环境行动计划(-年)》,积极为企业降本增效,年1-11月为企业减负超过1亿元。
其中,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减免亿元,包括支持金融资本市场项目、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减免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免亿元等。
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加快落地,参股市场化子基金42支,基金总规模超过亿元,对社会资本的放大比例近7倍,重点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创新财政扶持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
延伸阅读
深圳财政“高增长”源于质量和创新
新年第一评,我们来说说“钱”的事儿。
年第一天,深圳财政年终结算数据新鲜出炉。
有人形容这个数据比较惊艳,仔细看了,的确让人有些惊叹。深圳辖区内产生的公共财政收入超过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亿元,增长5.6%。
深圳市地方级收入实现亿元,增长15%,首次突破亿大关。数字里面有乾坤。
对于深圳去年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我有三点观察。
国家增收“一百”深圳贡献“八块”
第一,表明深圳的块头越来越大,对全省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未来很有可能要从“两个支撑”变为“三个支撑”深圳以全国约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为国家贡献了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量收入,成为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在城市财政收入规模上,京沪深包揽前三名成为新常态,同时深圳在每平方公里产出4亿税收的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
我们过去说,中央寄望广东、深圳发挥“两个支撑”作用,在GDP上的经济总量支撑,引领转型升级的支撑。
现在对深圳来说可能又多了“一个支撑”:财政收入支撑。第二,深圳财政这个高增长来之不易。
这样的成绩有三个背景:首先,这个高增长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世界经济持续疲软下取得的。
其次,是在意外因素少的背景下取得的。年深圳税收增速高的时候,被一些人认为是股市因素,年就没有了,深圳可能不行。
结果深圳依靠实体经济还是做到了。另外,这个成绩是在“三降”下取得的,更为不易。
去年“营改增”,地税受冲击比较大,增速降。
还有去年因为落实供给侧改革“降成本”这一块,深圳要给企业减负多亿,税收降。
华为手机等纳税大户外迁,税源降。面对这连续不断的冲击,深圳的高增长说明自身“新税源”培育得比较好。
那“高增长”到底来自于哪里呢?那就要谈到第三个方面。
第三,深圳财政高增长说到底是“供给侧改革”的威力。
我们说财政数字不是看你今年干了什么?一个企业从创立、成长到成为稳定的纳税主体,最少都需要两到三年,有的甚至更长。
去年的财政数字不光是去年的,更反映你三五年前的施政行为。
这是客观规律。
比如今天深圳税收主力军是华为、平安、招商,腾讯等,这都是以前成长起来的企业。
但最让人郑华国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