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产业升级,把握机会

乌鲁木齐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84869.html

20分钟阅读一个行业中参与竞争的公司要想发展,首先看其战略布局、业务方向是否符合当期的宏观环境与产业环境及趋势,即是否符合社会大潮与产业大方向。即使一个公司的团队配备很强,如果逆着这两个大方向,其经营的难度还是会非常大,成功的概率极低。那么宏观环境分析除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因素,还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需求与供给、甚至政经关系等大格局中去分析,即PEST工具全方位的分析;产业环境及趋势分析需要把握产业本质、核心要素与关键变化。笔者就通过工程机械、船舶领域、机器人三个细分行业的分析,来总结梳理下未来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机会和逻辑。

1

国内制造业迎来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一)工业化划分的三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等人将工业化实现过程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不同阶段。参照20世纪60-70年代物价水平,当人均GDP超美元,一国和地区便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根据换算(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由此得到对应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发生变化(见表1)。表1: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数据来源:《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世界银行,国盛证券研究所图1: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日韩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增长期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国盛证券研究所参照日韩经验,进入工业化后阶段,制造业进入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期,核心设备工业机器人呈现爆发式增长。年,日本人均GDP达美元;年,韩国人均GDP为.90美元。按钱纳里理论,日本及韩国分别在年、年左右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其机器人新装量在当时快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超过50%和40%(见图1)。(二)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参照钱纳里研究结果,年,中国人均GDP(现价美元)为美元,即已达到工业化后阶段标准(见图2)。图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钱纳里所提出的工业化后期标准值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国盛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趋势向上。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滑落至36.30%,较第三产业贡献率低22.50%。从产业对于GDP增速拉动情况看,自年起,国内第三产业逐步超过第二产业,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速拉动为4.10%(见图3、4)。图3:自年以来第三产业对国内GDP增长贡献率稳健攀升数据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图4: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逐步超越第二产业数据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技术集约型制造业产品输出体量持续增长推动出口额增加,GDP贡献度显著提升。自年以来,国内机械及运输装备等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提升,年较年增长近10倍。其占比出口总额的份额亦提升约10个百分点至63.67%。高端制造产品的输出推动出口总额的持续增长,年,国内产品出口总额达2.10万亿美元(见图5和中国统计年鉴)。图5:出口总额及制造业产品占比逐步攀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逐步降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以来,国内劳动力人口数量增速不断下滑,并于首次跌破了零点(见图6)。另据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内容,全国劳动年龄人口降幅将提速,-年将年均减少万人。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数据,截止年底,全国求人倍率已达1.22,且提升趋势强劲。供需缺口扩大,国内劳动力成本显著提升,-年,国内制造业农民工工资增加约2倍(见图7)。图6:国内劳动力人口同比呈现下滑数据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图7:-年中国制造业农民工工资上涨约2倍数据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肖宏伟在《我国全要素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一文中分析,从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来看,国内近30年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见表2)。第一阶段:至年,三者同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阶段,至年,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主推动经济增长;第三阶段,至年,劳动力及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持续下滑。目前,国内已经进入资本推动和劳动力供给双重下滑阶段,确保国内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核心则在于技术创新。表2: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数据来源:《我国全要素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国盛证券研究所(四)宏观环境小结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和借鉴发达国家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经验,笔者认为,从发展空间来说,国内市场的空间和需求均显不足,需要拓展国际化市场。从发展的时间节点来说,机械制造行业进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的前夜,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从发展的路径来说,机械制造行业靠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三方面支撑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发展需要靠技术创新来支撑。

2

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机会分析工程机械产品的周期性和可贸易性决定每一个市场存在饱和临界,并且商品价格由全球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而且生产、分销、价格和销售都受到国际竞争态势的影响。因此,在国内市场需求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国际化是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机会所在,同时还需要考虑全球市场的供需状况。

01

工程机械行业的本质

工程机械发展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工程机械企业的扩张也必然遵循经济的扩张规律。在经济加速期,基建投入和房地产投资增加,下游需求旺盛带动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在经济成熟期,城镇化速率放缓,机械设备需求饱和,工程机械行业进入更新需求驱动时期。从时间维度来看,高增速的GDP增长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经济体的转移,新兴经济体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见图8)。

图8:全球部分国家GDP对比(亿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城镇化率是反映工程机械下游需求的重要指标,各国城镇化率也存在时空差异。以美日德为例的发达国家年的城镇化率已达50%以上,经历了增长阶段后,在年步入稳定期。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基数低,年中国、印度、印尼城镇化率均在20%以下,且这一比率保持了三十多年(见图9)。在年之后,发达经济体城镇化率放缓,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实现迅猛增长,截止年,中国和印尼的城镇化率已接近60%(见图10)。从城镇化相对水平来看,发展中经济体仍有提升空间。图9:年-年部分国家城市化率(%)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图10:年各国城镇化率对比(%)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工程机械的下游需求以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为主。基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其发展紧随经济周期而波动,呈现形式包括高速增长、平稳回落、周期波动三种类型。以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基建投资经历了两个加速阶段,一个是-年的稳定增长期,一个是-年的反弹增长期,并于年达到基建投资历史最高值。而后经历-年的低谷期,年至今又呈现小幅度的震荡形态。日本基建投资在战后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在-年逐步回落,-年则回归平稳波动阶段。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由于发展起步晚,基建投资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见图11、12、13)。图11:美国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十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图12:日本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十亿日元)数据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图13:中国基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对增长方面,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投资也经历了增长-稳定-回落的发展历程。对比中日的住宅新开工面积,成熟经济体日本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形式;中国则正经历从快速增长达到平稳波动的过渡阶段。随着城市建设逐步完成,房地产投资结构分化,私人非住宅建筑投资占比增大,这也导致工程机械需求结构向小型化发展。但绝对体量上,GDP较高的美日中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仍然居于首位。因此,对工程机械企业来说,从需求的绝对体量角度考虑,美国、欧洲和中国是战略重地(见图14、15、16);在相对增速方面,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是策略重点。图14:美国政府和私人住宅建设投资(10亿美元)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图15:日本住宅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图16: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住宅新开工面积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02

工程机械行业需求

1.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不断完善,工程机械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开始减缓,市场趋于饱和。这主要是因为设备行业是存量市场,因此在经济成熟期,国内设备需求将从新增需求向更新需求转化,而国际市场将成为新的盈利支撑点。年日本工程机械国外出货额超过国内出货额,并成为日本工程机械需求的主导力量。更新需求与市场绝对量相关,发达经济体美国、日本工程机械相对增速低,但总需求量仍然较高,因此成为更新需求的支撑点;国际出口则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张,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是这一驱动力的提供者(见图17、18)。图17:全球工程机械需求量占比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图18:日本工程机械出货额(百万日元)数据来源:日本建设机械工业会,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2.从产品结构来看,挖掘机成为增长的核心产品从地域来看,发达国家产品需求向小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根据日本工程机械协会数据,小型挖掘机产量占到总量40%以上,滑移转向装载机产品占到42%以上。但发展中国家大型、中型装备的需求量上升较快,按照出口金额由高到低排序,中国工程机械出口产品依次起重机、装载机、挖掘机等。从需求的角度,产品结构与下游需求相机抉择,日本城市建设初期以水库及道路建设、矿山开发等大规模土木工程为主,设备需求中推土机占据80%以上;建设中后期转向中型城市开发,设备则以挖掘机和轮式装载机为主。从生产的角度,挖掘机是附加值最高的产品,适用范围更广、运输或者在外生产易于实现(见图19、20)。图19:日本工程机械国内出货金额(百万日元)数据来源:Wind,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图20:日本工程机械国外出货金额(百万日元)数据来源:Wind,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03

发展路径

发展路径:销售、生产、资本和管理全球化。

考虑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为扩大收益、对冲风险,工程机械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业务的全球化布局,谨慎决定生产地点、产品价格、与代理商开展合作的方式、以及在国际市场中员工的薪酬水平等。工程机械企业销售全球化的本质是下游需求的全球化波动,而需求的波动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企业全球化扩张遵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横向布局路径为本国市场、发达经济体市场、新兴经济体市场。以小松为例,初期以本国市场为中心;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借力政策环境利好,顺势实现海外扩张,布局美国市场;二十世纪80年代欧美日市场蓬勃发展,形成小松的传统核心市场;二十世纪90年代欧美日市场成熟,需求趋于饱和;二十一世纪布局资源国和新兴经济体,为小松带来市场翻倍的增量效应(见图21)。

图21:小松分区域产品销量(台)数据来源:公司年报,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借鉴美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国际经营理论,工程机械的国际化之路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见图22):一是起步阶段,企业借势旺盛的国内需求形成规模扩张,生产资源和客户局限于国内市场,同时伴随小规模的产品出口,以换取国外的生产资源,从而企业逐渐开始涉及国际市场,二是出口阶段,国内需求低迷叠加国际经济发展迅猛,内推外拉促进企业出口销售,企业在海外建立销售网点,国际业务逐渐提上日程;三是国际生产阶段,随着国际业务成为主要的赢利点,企业在部分国家开设工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四是全球经营阶段,企业综合考量原材料、劳动力、运输、需求,对全球资源进行战略整合,设立海外子公司面向全球出售产品。五是全球本土化经营阶段,从生产到管理,实现国际公司本土化发展以更加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图22:可贸易产品的生命周期数据来源:《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弗农,,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04

工程机械行业小结

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受到下游需求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拉动,随着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发展进入不同的阶段,未来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逐步转向发展中的经济体,然而短期内,从需求端相对增长来看,发达经济体美日需求绝对量然后排在前列。笔者认为,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发展可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的经济体。从产品发展策略来说,可以结合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产品特征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大力拓展已经成熟的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切换。从发展路径来说,首先是销售和资本全球化,其次是生产和资本全球化,最后是资本和管理全球化三步来实现。

3

船舶行业的发展机会造船行业与上下游的钢铁能源、机电化工、航运交通、海洋开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年造船完工量、新船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在全球市场占比分别为41.9%、45.5%、44.6%(载重吨口径),三大造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01

船舶行业的本质

1.造船市场与航运市场通过运力、运量和运价紧密关联

航运市场处于造船市场的下游,造船市场向航运市场提供运力,航运市场的运价和运量又反过来影响造船市场的需求。这样一个反馈过程决定了船舶行业必定具有周期震荡的特点(见图23)。图23:四个市场的构成、关联及驱动因素造船市场:分为新造船市场和拆解船市场。新造船市场产生的新增运力和拆解船市场产生的拆解运力决定了航运市场的净运力增量。新造船市场表现可由新接订单量、在手订单量和造船完工量三大指标体现。船厂是造船市场的主要载体,它负责船舶的设计建造;配套商提供船舶的零部件和相关设备及材料。航运市场:反映船舶运输与商品货物流通的供求情况,驱动力主要来自全球经济的增长、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和其它行业协会不断更新的船舶技术规范。运力和运量是该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最直接体现。航运公司是航运市场的核心,既提供定期的班轮运输服务、也参与国际间光租、期租、程租市场,其运行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类船型的运价。航运公司根据运力需求向船厂订购新船,维持整个造船和航运行业的活力。2.造船业与世界经济和海上贸易波动周期基本一致纵观近一百年来的行业变动,产业周期与全球的经济周期基本吻合,每一次经济危机大都伴随着船舶产业的格局调整。从近二十年看,造船新接订单量与世界GDP增长率、世界海上贸易总量趋势一致,且新接订单量增长率的震荡幅度明显高于后两者(见图24)。图24:造船新接订单量增长率与世界GDP增长率、世界海上贸易总量增长率趋势一致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3.新造船市场与航运市场之间存在滞后关系根据船舶建造的周期,从下单到形成运力一般需要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因而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发展常年不匹配甚至错配(见图25、26)。由于船舶行业的这一特性,有经验的船东会在低谷时增加下单、囤积运力,但本轮周期中市场不断下探,供过于求的局面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图25:新造船市场与航运市场存在滞后关系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图26:船厂新接订单消化时间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4.船舶拆解是市场供需的调节器,与新造船之间存在周期性关系运力过剩时,旧船拆解量增加以加速船舶更新换代;航运需求增多时,拆解量相应减少;以BDI为代表的运价与船舶拆解量明显负相关。从船舶拆解量/新接订单量来看,-、-、-、-年初该比例平均分别为63%、6%、65%、%;比例大于%表明拆解正在加速以抵消新订单对运力造成的压力。(见图27)。图27:船舶拆解对运力市场的调节作用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5.二手船是市场供需的蓄水池,与新造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航运公司通过为货主提供服务而获得现金,航运公司向造船厂支付现金以获得新船;航运公司将旧船交由拆解厂拆解并获得现金,或者也可与其他航运公司进行二手船交易,以满足运力或现金需求。从运力供需的角度来讲,二手船市场与拆解市场、新造船市场均存在替代关系(见图28)。

图28:订单与运价:二手船vs.新造船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二手船价格与新造船价格均以年1月=

02

船舶行业需求

年以来船市有所好转。据Clarkson统计,年全球承接新船订单艘,共计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年1-2月全球船舶新接订单1,万载重吨、YoY+%,其中散货船、箱船分别YoY+%、+%(见图29)。

图29:世界造船三大指标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17年上半年油轮新订单同比大增,17年下半年出现散货船和集装箱船重量级订单。17年8-9月后,超大型矿砂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的数笔重量级订单陆续出现,给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市场带来巨大提振(见图30)。图30:造船市场主流船型分布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运力增长放缓,航运市场供需趋于匹配。-16年持续高位的拆解量,有效缓解了运力增长给市场带来的压力。近三年来全球船舶在手订单占运力比例持续走低,年初散货船/箱船/油轮分别为10%/12%/12%,因而预计未来两年交付量都将保持较低水平(见图31、32)。图31:三大船型历年运力和拆解量变化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图32:三大船型当年在手订单/年初运力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

03

船舶行业竞争态势

1.中日韩三足鼎立,欧洲造船另辟蹊径

欧洲国家是造船传统强国,对世界船舶工业的控制权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其后日本造船崛起,并在20年内迅速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50%;80年代开始,韩国造船兴盛,中国则在年后逐渐壮大;现已形成了中日韩三足鼎立局面,将欧洲计算在内共拥有市场份额90%以上。欧洲则是在造船中心转移到亚洲后,凭借技术优势在高附加值的海工和邮轮市场保持主导地位。截至年2月,欧洲在手船舶订单万修正总吨但总金额达亿美元,总金额超过中韩日为全球第一(见图33、34)。图33:世界历年造船完工量(总吨)按国家分布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4:全球在手订单及造船完工量按国家分布(年1-2月)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18年1-2月中国在全球船舶新签订单量占比35%(CGT)2.韩国:垄断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三大主流船型中,韩国在油轮市场具明显优势,特别是VLCC和除灵便型以外的较大型油轮,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剩余的高附加值船舶中,无论是LNG船、LPG船、还是海工船,韩国均大幅领先。韩国以65%的在手订单量在LNG船市场遥遥领先。3.中国:大型化船舶,依托成本优势散货船市场中国占比一半以上,尤其大型化船舶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好望角型散货船在手订单量约占世界70%。同样的,韩国基本已从较小型集装箱船市场中退出,中国占绝对优势;大型集装箱船中,中日韩均握有较多订单,中国略胜一筹。总体来说,中国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成本优势在大型船舶优势领先,并且凭借劳动力和产能优势在低附加值的船舶建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4.日本:本土订单保有量好日本一方面拥有较高的造船技术,另一方面近年来的日元贬值和宽松的金融税收条件使得其在成本上也极具竞争性,加上本土订单多,仍保持着重要的市场份额。5.欧洲:技术密集型的邮轮和海工市场占据优势全球邮轮在手订单中欧洲船厂握有95%以上,邮轮在欧洲新接订单中占比80%以上(见图35、36、37)。图35:按船型分布各国船厂在手订单量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图36:年新接订单:邮轮vs.其他船型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图37:年上半年新接订单:邮轮vs.其他船型数据来源:Clarkson,中金公司研究部

04

船舶行业小结

船舶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与世界经济和海上贸易波动周期基本一致,而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笔者认为,从市场区域来说,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从产品发展策略来说,需要把握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的市场提振,拓展集装箱船、液货船和油轮市场;从发展路径来说,需要提升制造高端产品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产品结构,逐步蚕食高端产品市场。

4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机会

01

机器人行业发展环境

科创板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中以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设备为重点支持对象。科创板主要对接五大行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软件、物联网等;2.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船舶、高端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新材料;3.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节能环保;4.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5.技术服务领域,为上述四个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领域。

02

机器人行业本质

1.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的市场格局

机器人是一个信息输入、终端位移输出的系统,一般由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及机械结构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控制系统,类似于人体大脑,负责输入信息的处理及向驱动系统传输运动信息;动力系统,接收控制系统指令,驱动机器人机身、手臂及末端操作器等机械结构完成指定运动;机械结构系统,相当于人体的骨架,包囊各子系统,整体承载并实际完成作业(见图38)。图38:机器人系统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公司网站,国盛证券研究所伺服系统及精密减速器是关节型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价值量来讲,伺服系统及精密减速器价值占比工业机器人整体近70%左右。细分来看,减速器价值量达30%、驱动器及伺服电机价值量约32%、控制系统价值量约20%、编码器价值约8%(见图39)。图39:工业机器人各核心零部件价值量份额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国盛证券研究所2.减速器需求迅速增长从当前节点来看,国内本体制造厂商减速器需求市场是国产减速器主要渗透领域,根据相关测算,预计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需求量分别为21.79万台、11.82万台,同比均增长43%左右。关键指标的假设:①、年国内机器人本体销量增速维持30%,国产化率均为35%。②各类型机器人份额:六轴机器人60%;SCARA25%;DELTA15%。③六轴机器人RV减速和谐波减速器需求比为4.5:1.5;SCARA需要两个RV减速器;DELTA使用3个谐波减速器。图40:国内机器人本体厂商减速器需求测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盛证券研究所对于各类型机器人份额的预估基础:根据高工机器人统计信息,全国前六大厂商六轴机器人销量合计约1台,以此为基准,预计全国本体厂商六轴机器人销量可达2.3万台,即占总销量60%左右(见图40)。

03

工业机器人

1.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

全球工业机器人核心消费市场,受汽车及3C制造业景气下滑影响,销量增速有所放缓。国内发展阶段业已进入工业后期,经济增长驱动逐步由劳动力、资本积累向以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为表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转换,此背景下,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自动化生产设备需求不断增长。近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持续高增长,-年,年化复合增速超50%。其中,年,国内工业机器人消费量达13.8万台,同比增速近60%,占全球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的36%,为全球核心消费市场。(见图41、42)。图41:-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数据来源:IFR,国盛证券研究所图4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消费量占全球市场份额逼近40%数据来源:IFR,国盛证券研究所2.国内市场竞争态势本体制造外资市场份额73%,国内厂商从量、质双维度追赶。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年国内消费工业机器人近73%来自进口,其中,四大家族产品份额合计超50%,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及3C领域。中国本土厂商合计份额较前年下滑6%至26.80%,广泛应用于汽车、3C、家居、食品及饮料等多行业(见图43)。图43:外资机器人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左右数据来源: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国盛证券研究所机器人四大优势品牌:Kuka为焊接设备专家,结合自动化机械本体,迅速打开焊接机器人这一汽车加工制造过程中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应用环节,份额超30%,居全球首位;外延并购优质集成商,航空、医药物流等领域形成优势。ABB与杜尔、发那科一起基本垄断汽车喷涂机器人市场;凭借优质软件系统,ABB在食品和饮料制造领域具备独到的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依托产品高度柔性化及无处不在数控系统,Fanuc,囊括多家汽车厂商唯一供应商资质;核心设备全覆盖,金属加工自动化领域独家优势凸显。Yaskawa为产业隐形王者,优质伺服电机产品性能提升产品使用体验,全方面应用领域渗透奠定庞大出货体量。

04

特种机器人

1.巡检机器人

可靠性高+精确检测,电网智能巡检需求。根据《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截止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各电压等级变电站约3.46万座,其中kv电压等级变电站约2.77万座,占比80%、电压等级为kv及以上的变电站为0.69万座,份额近20%(见图44)。图44:年底国内在运营各电压等级变电站数量数据来源:《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国盛证券研究所常用的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方式主要包括带电人工检测、带电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等三种。其中,带电人工检测一般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运行状态下的电力设备进行现场检测;带电在线监测则通过将相关传感设备或仪器安装在被监测环境中,以实现对被监测设备不间断实时的在线监测;而离线检测则指定期对停止运行的设备进行规定项目的检查。现有人工巡检模式劳动强度大、检测质量分散,受恶劣天气干扰大,较难满足电力运输设备稳定运行需求。巡检机器人则能有效代替人工,承担操作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设备检测工作。一方面,统一的检测分析流程可保证巡检质量,且自动化作业手段得以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升巡检效率;另一方面,恶劣天气下机器人代替人工巡视,可降低人工作业安全风险。此外,基于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全自主检测设备状态可实现无人值守,降低电网运营成本(见图45)。而带电在线监测需对主要一次设备布臵大量传感器,且需结合物联网技术,从成本及技术角度尚不具备大规模应用基础。图45:巡检机器人能有效代替工人完成检测工作资料来源:公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2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