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清华同衡协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学术书刊。本刊植根中国问题,参照国际规范,推进学术研究,倡导人文复兴,旨在推动和引领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发展。
导
读
本文考察当前世界快速的人口城市化、特大城市地区的浮现、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等特征,结合若干年开展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体会,提出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七条建议。
文
吴良镛、吴唯佳
来源:节选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1卷年第2期: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议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过程。从世界角度看,最迅猛的城市化过程与l8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联系在一起,这个现代城市化过程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是近期增长快速,对世界城市化进程有重大影响。
一
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首先根据我们研究集体在清华大学的研究工作,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以及滇西北、南水北调工程等的探索,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进行简单回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探索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活跃的核心地区之一,区内大中小城市密集,中小城镇发育充分,相距只有几公里,堪称“高密集、高城市化地区”。该区以上海为龙头,与全球的互动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跟踪这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行多方位研究。
1、对太湖地区“彗星式”城市体系的设想
太湖地区是数千年来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逐步开拓起来的富庶之地,农业的发达、手工业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多种经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一地区城镇大量出现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经济政策放宽,城镇采取了多种就业方式以发挥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这一地区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物质环境结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太湖地区的小城镇进入急剧变化的发展阶段。年,笔者曾对长江三角洲苏南地区的城镇进行研究。
通过对小城镇当前急剧变化的发展阶段的分析,提出对于小城镇在太湖地区城镇网络中的地位,应拓展到上海经济区的范围进行研究,就此提出太湖地区上海市“彗星式”城市体系的设想;在小城镇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环境问题,需要对土地问题、污染问题和能源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落实到小城镇的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上,应从小城镇布点、小城镇布局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予以重视。
通过对太湖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城镇研究对于城乡规划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实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乡镇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可能;
?根据小城镇的特色和生产生活要求,探索特殊的“居住环境结构形态”;
?促进了小城镇的规划工作的新发展;
?从规划理论上看太湖地区小城镇规划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学的意义;
?小城镇发展在区域城市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2、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年代以来,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加剧,妥善协调经济发达、城市化加速发展地区空间发展迫在眉睫。年,吴良镛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座谈会上提出:恢复远东第一个大城市的时机已到来,重新明确“国际城市,国际标准”,认为:
?对上海面临的大规模发展要有足够的重视;
?必须按国际城市的标准建设上海;
?综合开发新城,疏解改造旧城,逐步形成新的城市结构形态;
?注意上海经济区新城镇系统的形成和上海的“宝塔尖”作用。
这些想法后来发展为“浦东开发”。我们也对当时的上海经济区思想与理论寄以支持,虽然当时沿用计划经济观点导致失败。在这种形势下,清华大学师生开始较为全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