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亟需为企业插上科技与资本的翅膀

艾格农业第期

今天聊聊种业。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种业提高到了国家重要战略层面:

种子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全球有3万多种可食用的植物,但养育人类的核心作物植物只有三十多种。全球的主粮中,水稻、小麦、玉米类谷物占四分之三,剩余四分之一主粮则是马铃薯、红薯、木薯、山药等薯类作物和香蕉。

综合来看,最重要的五种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粟类和高粱提供了人类所需能量的60%;除主粮之外,人类所必需的油脂和蛋白质也很大比例来自植物,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植物油原料,全世界的植物蛋白中大豆蛋白占了67%,全世界的植物油中大豆油占了大约28%;全球产量最高的前十种作物,为人和家养动物提供了所消耗食物的95%。

全球十大作物包括:甘蔗(全球年产19亿吨,蔗糖产量1.5亿吨),玉米(11亿吨),水稻(7.5亿吨),小麦(7.4亿吨),马铃薯(3.7亿吨),大豆(3.2亿吨),木薯(2.5亿吨),番茄(1.8亿吨),柑橘(1.2亿吨),西瓜(1.2亿吨),香蕉(1.1亿吨),洋葱(0.85亿吨)。此外,葡萄曾是全球第一大水果(全球年产超亿吨主要用于酿造葡萄酒,年全球葡萄酒产量亿升),苹果(0.7亿吨)。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全球多种栽培植物中,栽培面积较大的不足百种,其中,约种起源于亚洲,其中大约种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农作物中如水稻、大豆、柑橘、梨、猕猴桃、茶及多种花卉都起源于中国。

说完品种,不得不说种子。

种子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内因,是农资一体化的基础,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有数据显示:过去年,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60%来源于种子技术,谓之“农业之芯片”。

在人类早期的“游猎+采集”阶段,已慢慢孕育出作物驯化育种的思维。之后,传统育种技术不断成熟。至年,托马斯·费尔柴尔德(ThomasFairchild)以石竹科植物为材料首次获得人工杂交种,随后奈特和库尔特分别于年和年用豌豆和谷禾类作物进行了人工杂交育种。年,孟德尔定律被三人(荷兰的狄夫瑞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麦克)重新发现,现代遗传理论确立,人工育种开启了新篇章。年代开始,西方多国开始逐步组织实施种子改良和认证计划。

年代,通过遗传育种创制的杂交玉米开启了新一轮农业革命;

年代,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以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

年代,转基因品种开始商业化,掀起至今仍在延续的生物工程育种浪潮。

年代,美国率先通过立法实行品种保护,促进种业市场化,全球种业逐步走上法制管理的道路,作物育种逐渐从田间转移到了专业的研究机构,又从公立机构主导逐步向私立机构主导方向转变。

在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商业化种植的大兴,以及育种成本的激增,直接导致种子专利的出现,防止在未来的20年内受专利保护的种子被用于研究或培育新的植物品种,以保护育种机构进行研发的热情,也促使形成了当下全球种业行业的基本模式。如今,美国、欧洲等大部分国家都已通过立法,限制了种子和种质资源的共享。

国际种业巨头正是围绕着专利种子尤其是基因编辑种子改造了全球农业的生产模式乃至商业模式,改变了种子、农药、化肥的供需格局,甚至联合农机、贸易等产业链业内的企业改变了农业金融、田间管理和农场管理模式,以至农产品的全球供需、贸易格局。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正进一步加强,农业支持政策、模式及产业监管也必然有所变化。年中国有了种子法,年11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种子法修订案,并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种子法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体制机制、品种管理、植物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经营、监督管理、种企扶持措施、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都进行完善和规范。目前中国发证企业多达六千家,“小散乱”“两张皮”还是顽症。前五前十前五十的销售总额才区区75亿、亿、亿,市占率分别为12%、17%、33%。在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中国种业尤须以企业为中心,育繁推一体化,加强科技技入及资本支持,提高企业集中度以完成转形。此时此刻,纵观国内外“种业”升级的案例,当可师其长计以自强。

附一:国际种企发展模式

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全球农业一体化的推进,集“育、繁、推”为一体的大型跨国种业公司对国际种子市场的垄断趋势越来越明显,也不断掀起收购与兼并的浪潮。

第一次种业全球并购潮:从年至年,孟山都斥资超80亿美元收购了一大批种子和生物技术公司,完善了玉米和大豆育种体系,并获得了多种小品类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能力。年,杜邦完成了对先锋国际种子公司的收购,这次并购也创造了一种标准模式:种业与农化行业的协同效应,通过纵向并购,农化企业不仅可获得新的渠道资源,还可在种植业源头塑造竞争壁垒。也是在这个时期,全球转基因农业获得了快速推广。

第二次种业全球并购潮:始于年左右,但此时也正值农业生物技术的低谷。4年,种业行业回暖,并购激增,至8年,全球十大种企寡头地位逐渐形成并稳固,后又整合为八大巨头:孟山都、杜邦、先正达、拜耳、陶氏、巴斯夫以及德国的KWS和法国的利马格兰(Limagrain)。

第三次种业全球并购潮:年以来,种业巨头之间又发起了三项并购,首先是陶氏和杜邦通过对等合并的方式成立陶氏杜邦;两个月后,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而此前不久,先正达才拒绝孟山都的收购要约;年9月,孟山都接受拜耳的收购要约,年6月7日,德国巨头拜耳(Bayer)以亿美元的价格正式收购孟山都(Monsanto)。

从年全球种业市场数据看,第一梯队中,拜耳+孟山都的市占率超30%,中国化工(含先正达)的市占率超28%,陶氏杜邦分拆出农业板块公司科迪华(Corteva)大约占比18%;巴斯夫、利马格兰和科沃施等种企组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则各有特点,如丹农和百绿的草种业务,坂田和瑞克斯旺的蔬菜种子业务,泷井的花卉种子业务,隆平高科的水稻种子业务。

全球种业Top20企业形成了“两超,四强,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占据了全球种子总销售额的近60%。

年,全球商用种子市场规模约亿美元,贸易额亿美元左右,70%的市场集中在20个国家。其中,美国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约占全球商品种市场规模的30%,位列第一,中国位居第二,预计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越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

纵观三次种业并购浪潮的核心逻辑,主要在于技术、产品及市场资源的整合,典型案例如孟山都,直接结果是种业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附二:案例——孟山都(Monsanto)

从全球范围看,农资行业的标杆案例首推“孟山都(Monsanto)”,以“种子+农药”的双核,结合农业信息化,衍生出独特的商业模式。

从孟山都(Monsanto)的业务矩阵看:

(1)横向上,孟山都明确了种业(转基因)的中心地位,以“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种子+草甘膦类农药”的产品组合形成了农资“双核”战略布局,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积极探索“农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通过“平台+工具包+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以及衍生出的农技、农业金融等增值服务,在进行产业链延伸的同时将公司内部的协同效应最大化。

(2)纵向上,公司从上游研发环节入手,延伸至中游产品生产和下游推广销售,并通过并购、战略合作、平台合作等形式不断丰富产品及服务,形成研、产、销的全环节控制。同时,旗下的ClimateFieldview综合数字农业平台及工具包(如GenuityRootwormManager、WeedID及SeedSense等APP)也收集并提供海量的土壤、气象、杂草及病虫害、作物生产等农业大数据,不仅为公司提供农业增值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精准农业的战略愿景和产品研发夯实了基础。

美国的农业产业具有浓厚的工业属性,而美国的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及理念又受深受蓝血十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及麦肯锡(McKinsey)等战略咨询公司的影响。纵观孟山都的发展历程,其企业战略的前瞻性极强,业务矩阵及商业模式的规划也扎实有效,年以后,孟山都每一次战略转型及新业务线布局虽有风险但都堪称经典。尤其是年后,宝洁公司背景的约翰·汉利(JohnWHanley)被任命为孟山都总裁,从快消品行业跨界而来给孟山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矩阵式管理、品牌管理系统及利润分享制度等管理模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孟山都,加之传统化学品业务的竞争加剧及监管环境恶化,孟山都开始战略转型,并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全球转基因农业巨头。

孟山都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年至年):发展化工,探索农药。

孟山都创建于年,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糖精的生产和销售业务,之后扩展至咖啡因和香草,后因化工产品需求萎缩和美国农业新政(支持农业),公司逐步向农药领域探索。早在年,以糖精为突破口,孟山都进入中国。

第二阶段(年到年):农药业务扩展,种业以并购开局。

年,收购FarmersHybrid公司,开始种业布局。

年,孟山都研制出灭生性芽后除草剂“草甘膦(农达)”。

年,曾担任宝洁公司执行副总裁的约翰·汉利(JohnWHanley)被任命为孟山都总裁,成为孟山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总裁的“外来者”。同年,美国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和“洁净水法案”,成立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安全和环保问题受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4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