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怎样保证校点质量沙志利经常有朋友问我:“《儒藏》出了多少册了?”“某一本书我写文章要用,什么时候能出?”在听完一番解释之后,会接着说:“怎么这么慢?”如果对方读过《儒藏》,我一般会问:“这本书的校点质量怎么样?”得到的答案一般来说都是“还不错”。更有几位认真看过某一种书的,甚至参与读书会把几个出版社的本子放在一起来校读的朋友,会特别指出《儒藏》的优胜之处,其中不乏能够胜出已有经典版本的例子。与其他一些大型项目相比,《儒藏》工程给人的印象是:质量可靠,但出版比较慢。或许我们可以自我解嘲说:“慢工出细活。”我这篇小文就想说一下《儒藏》“慢”在了什么地方,也算是对长久以来心怀疑问的朋友做个回答。《儒藏》工程于年底立项,很快就把校点任务分为27个部类,分配到30个承担单位的35位部类主编手中,由部类主编组织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承担具体的校点任务。-年,逐渐有校点人完成了全稿的校点工作,将稿件交到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儒藏》中心”或“中心”),进入审稿加工流程。这套流程包括《儒藏》中心的审稿加工、出版社的编校加工、中心寄还校点人复校、中心老师再加工、返出版社出版。这一流程,为方便起见,下文一般统称为“审稿”。在审稿过程中,中心逐渐摸索建立了一套审稿流程,并根据审稿过程中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增减完善各个环节。在介绍各环节之前,我还想提一下《儒藏》中心的“责任编委制度”,因为这一制度是贯串审稿的各个环节的。所谓“责任编委制度”,就是把《儒藏》精华编所收国内多种书共册(域外部分的审稿流程、制度同此),以书和册为单位,分在10位责任编委老师手中。责任编委是《儒藏》中心的在职员工,均具有古典文献或古代哲学的学科背景。责任编委老师从交稿之日起,至出版之日终,负责某一种或一册稿子所有环节流转中的把关工作,也就是说,让某一种书稿都责任到人。一个审稿环节过不过关,责任编委说了算。出版前,中心再另外请人对书稿进行质检,如果错误率超标了,则由责任编委负责修改全稿。《儒藏》中心要求稿件错误率应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计算方法为:每一处错字、破句、校勘失误都算一个错误,每一处引号漏加或误加、书名号漏加或误加算0.5个错误。这与一般出版单位的角度稍有不同,对“校”和“点”的质量要求更为严苛。下面就简述一下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和作用。审样稿。初期审稿中发现,有些交来的稿件会有整体性的不合体例,于是中心在“交全稿”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交样稿,即要求校点人在完成一小部分稿件之后,先交到中心来,由中心审稿人员着重审查书稿在底本选择、校本选择、标点和校记的写法等方面有无大的纰漏,避免校点人在完成全稿之后再返工,有点像中医的“治未病”。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个环节后来一直执行得不好,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稿件真正做到了交样稿。初审全稿。校点人交来全稿后,中心会组织人进行初审。初审一般是由《儒藏》中心招收的在读博士生承担,在责任编委的指导下进行,这样可以起到“带队伍”的作用,以期达到《儒藏》工程“出人才”的目的。初审主要看全稿体例,底本校本是否恰当,抽查部分校点,逐条审查全稿校记。初审人给出意见后,由责任编委复核。复核后的稿件,如果质量过关,就会进入下一流程。如果错误超标,则退给校点人修改。如果判定校点人不具备整理此书的能力,则退给部类主编,请其另觅校点人。修改好的稿件交回中心后,中心再组织初审、复核。如是,经三次初审仍不合格者,则退稿给部类主编,另觅校点人。通审全稿。稿件通过初审后,进入通审环节。通审人(我们称作“通审专家”)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中心外聘的长期襄助《儒藏》审稿工作的老专家,一般是退休的古籍出版社编审;一是对某种书有专门研究的学有专长的学者,被我们临时聘请来审某一种书或某一部类的书,一般是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教师。通审专家须逐字逐句审查全稿,解决并修改所有类型的问题,包括校点说明、底本校本的选择、文字正误、标点校勘是否准确等等。通审意见先经责任编委复核,然后寄校点人修改,修改返回后发稿到出版社。责任编委在复核中,如果判定通审不合格,则须换人通审;如果发现稿件太差,不具备修改的基础,则退部类主编更换校点人。出版社三审三校。通审意见经校点人确认、修改后,稿件发出版社编校,主要环节有:排版公司录排、校对科一校、责任编辑一审、二校二审、三校三审、出版社组织终审。为了出版好《儒藏》,北京大学出版社专门成立了“典籍与文化事业部”,责任编辑大都有古典文献、古代历史等学科背景,他们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对《儒藏》稿件进行逐字逐句的审读,做了大量的加工修改工作,当然也包括了前期审稿中忽略的所有类型的错误。抽校抽审。三校样交到《儒藏》中心后,中心先组织专职校对人员对三校样与底本进行抽校(每种书5万字左右,部头较大的书则抽校十分之一左右),检查排校质量。抽校后,再请专职审稿人员对校样进行抽审,则主要审查校点说明、标点、校勘,因为阅读校样与阅读原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此外,还须特别注意版式方面有无不妥。抽校、抽审的结果须责任编委确认,如果抽校不合格,则将三校样返回出版社增加一个校次;抽审不合格,需要转为全审。校点人复校。抽校抽审合格的稿件,寄还校点人复校。复校的工作主要是将校样与底本校读一遍。因为一般说来,校点人对此书的理解最为深刻,由校点人亲自校读,会发现以上各个环节中都发现不了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校点人需要吸收以上各个环节所出具的审稿意见,并对不同意之处做出书面说明。通审人复审。校点人复校后,中心再将稿件发通审人复审。这次审稿任务不必逐字细读,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全书质量,并对校点人的质疑进行解答。责任编委最终审核。经过了复审复校的稿件,责任编委对双方意见进行复核,与校点人、通审专家沟通,确定最终的处理意见。出版前的质量检查。复审复校后的三校样返回出版社,责任编辑改红后,将最终校样返中心进行出版前的质量检查。这一环节是年以后才新增的,原因在于:前期的各个环节,每本书都由一位责任编委把关,但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或工作上的疏忽,为了避免由于专任一位责任编委所造成的疏误,因此在出版前中心会请别的责任编委或专职审稿人员进行抽检,以专业读者的身份来一次吹毛求疵的审读。以上就是每种稿件从交稿到出版需要经历的流转过程。针对整个过程以及每个环节,《儒藏》中心从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上制定了各种文件,如《〈儒藏〉精华编工作流程》、《〈儒藏〉精华编凡例》、《〈儒藏〉精华编编纂条例及补充说明》、《〈儒藏〉精华编审稿制度及工作细则》(包括初审、通审、复审等各环节的执行细则)等等,为每一环节的操作都提供了可以依循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步骤。虽然有这么多的环节保证稿件质量,但我们也不敢说《儒藏》书稿就没有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因为审稿的实际效果在于审稿人的水平以及实际有效的审稿次数。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审稿人的遴选,也有一些权宜之计,例如,针对内容专精、受众面较窄的稿子,我们会从学界邀请专门的研究者从事通审工作。环节多,会导致稿件运转周期长,出版慢。《儒藏》中心其实并不希望设置这么多环节、费这么大气力来保证《儒藏》的出版质量。但纵观这套审稿流程的建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为了应对各种情况而不断设立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儒藏》稿件并不尽如人意。在年左右,我们有过一个统计,初审后的稿件有超过一半要进行退改,其中也不乏因为不具备修改的基础而退稿的情况。这个数据很能说明大多数《儒藏》初稿的质量。这种状况是否代表了当前古籍整理界的整体水平我不敢妄言,但是就《儒藏》当时的交稿质量来说,这套审稿制度是有为而发的,已经是在尽最大努力完善稿件的质量了。另外,针对审稿环节多、流转时间长的问题,责任编委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即如果稿件质量好,责任编委有权决定省去其中的某些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出版速度。以上就是《儒藏》中心以及出版社在稿件加工方面的总体工作的简介,希望能为关心此事的朋友解疑祛惑,同时也想告诉大家,《儒藏》的出版质量是有保证的。目前,《儒藏》“精华编”的编校出版已经接近尾声,《儒藏》中心同仁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最后的冲刺,为读者奉上尽可能完美的作品。《儒藏》工程设立之初,汤一介先生希望它能够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所谓“出经验”,是指组织实施大型文科项目的经验。我想,《儒藏》“精华编”在组织模式、审稿制度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儒藏》全本的编纂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对于国内其他大型文科项目来说,也应该具有借鉴意义。(作者系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古籍整理作品有《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等。)来源:“北大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