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腺瘤从气郁痰瘀辨治

甲状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其特征为颈前肿物,多为孤立性结节,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周围正常组织略为坚韧,无压痛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相当于中医学“肉瘿”范畴。

艾儒棣教授,从事中医外科、皮肤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30余年,并曾长期跟随著名已故四川外科名医文琢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甲状腺腺瘤临床经验作一简要总结。

1、病因病机

肉瘿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瘿分类“皮色不变者,即名肉瘿。”

《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脾主肌肉,郁结伤脾,肌肉浇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瘿……”

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论》指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艾儒棣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情志内伤是首因,气不顺则痰不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思虑过度则伤脾,水湿内停则积为痰饮;故气机不利是导致瘀血、痰浊的基础。

成如李梃说:“痰乃滞液而成,随气升降,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内外感伤则壅逆为患。”又《严氏济生方·瘿瘤论治》曰:“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痰浊内生,留注于结喉部位,久之积聚成形而成。

本病总的病机是气郁痰瘀合而为病。

2、辩证分型论治

艾教授认为本病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加之脾运不及,津液凝聚成痰,痰气互结,交阻于颈,遂成瘿瘤,日久累及于血,血行不畅,瘀阻经络,积久则成痰瘀交凝,瘿肿更趋坚硬。

根据主要病机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并根据各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理法方药。

2.1气滞痰凝型

临床症见颈部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局部胀闷不适,情志偶有不舒,兼之平素多痰,肿块能随吞咽而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行气,化痰散结。

方用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枳实(枳壳)、陈皮、香附、郁金、法半夏、茯苓、夏枯草、白芥子、淡昆布、淡海藻、山慈姑、合欢皮、甘草。

实者用枳实,虚者用枳壳,且用量宜轻不超过6g。月经不调需补肾调经。

2.2肝阳上亢型

临床症见颈部肿块,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食欲亢进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火,化痰散结。

方用丹栀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丹皮、山栀子、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合欢皮杭菊花、黄芩、淡海藻、淡昆布、甘草。

2.3气滞夹瘀型

发病日久,肿块中等硬度,情志不畅,舌边有瘀点,脉弦涩。

治则:疏肝行气,活血散结。

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

药用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玄参、白术、瓜蒌、浙贝、法半夏、胆南星(先熬15分钟)、生牡蛎、山慈姑、淡海藻、淡昆布、白芥子、生黄芪。

2.4血瘀毒聚型

肿块日久,中等硬度,活动,表面欠光滑或触之有结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治则: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

药用淡海藻、淡昆布、陈皮、浙贝、玄参、生牡蛎、法半夏、炒青皮、川芎、当归、连翘、桃仁、红花、生黄芪。

3、从痰论治、不忘疏肝

根据“无痰不成块”、“百病皆由痰作祟”理论,从痰入手治疗本病,但艾教授认为痰之生,由于液不化;而液之结,由于气不化,故必查其所因之气,而后可治其所因之痰。因于火则当治火,因于气则当调理气机,是为治痰之本。

肝主疏泄条达,一是指调节人的情志,二是助脾胃生化精微,三是使人体气机条达。肉瘿病位在颈前结喉处,为肝经之脉所循之地。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旺侮土,脾不健运,滋生痰浊,气机不利挟痰浊循经上行,气、痰、瘀血凝结于颈部,遂发为肉瘿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先,兼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诚如叶桂所说:“见痰休治痰,当以顺气为先。”又如庞安常所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体液亦随气而顺矣…”。

4、海藻甘草同用

自《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记载“藻戟遂芫俱战草”以来,一直认为海藻反甘草,两者同用可产生毒性作用。

艾教授认为海藻伍甘草用之恰当不但不为害,反而可以加强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是取其“相反相激,激之以溃其坚”之理。

诚如李时珍所说《本草纲目·12卷》言甘草配海藻“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本草纲目·19卷》又言东垣治瘰疬用甘草反海藻,以散肿溃坚,“盖以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命反夺以成其功也。”

(编者按: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之海藻玉壶汤,清·顾世澄《疡医大全》消痰汤等诸多古代经典名方均以海藻、甘草同用。近代不少医家在治疗肉瘿时也常以海藻、甘草相伍为用,如蒲辅周曾将海藻与甘草同服,经多次试服得出“海藻与甘草同用,只是服后心中稍感难受而已冶,用于临床,发现其软坚消结之力更强”,而且海藻、甘草同用比例有学者统计国家级名老中医海藻甘草同用成功医案,发现最常用比例是海藻:甘草=5:3,海藻常用量15g,甘草常用量6-9g。贾先红以海藻20g,甘草10g取软坚散结之效用于治疗65例患者,5例出现不良反应,总体较为轻微,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表现为主要症状,且有可适应性,即随着应用继续,不良反应渐减轻或消失,不良反应患者均为老人且为晚期肿瘤患者体质较差。其余未见明确报道,故海藻与甘草合用于体质尚可之患者,无需担心。)

5、坚持为贵,防患未然

肉瘿之成,多则数年,少则数月,治疗时须假以时日,以缓图之,一般1月为1疗程,并认为痰瘀为患,痼疾胶着,其治有如抽丝剥茧,往往须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故治疗常须守法守方,不宜操之过急,朝令夕改。

诚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瘿瘤》曰:“瘿瘤诸证,用药缓缓消磨,自然缩小。”又因病程较长,久用攻伐之品,恐伤其正,故久治必用扶正之品。

肉瘿若有合并甲亢,有恶变的可能。

因此,艾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应注意中医药治疗本病的适应症,对于服药3个疗程,肿块无明显缩小,或肿块坚硬如石者,则为滞毒难化,应当建议再行病理检查,且宜手术切除治疗,以防恶性变。

另外,本病多发于女性患者,与女性多忧思郁怒有关。

《圣济总录·瘿瘤门》云:“瘿瘤乃忧恚气结所生,且妇人多有之,盖忧恚甚于男子也。《丹溪心法》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因此平素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愉快,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在治疗期间舒畅情志,有助于疾病恢复。

6、典型病例

案1、艾儒棣教授治疗甲状腺瘤案

患者罗某,女,46岁,初诊为年10月12日。患者于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颈前右侧肿块,触摸无疼痛,皮色正常,伴有胸闷不舒,胸胁作胀月事紊乱。因不愿手术而服药治疗。检查:右侧甲状腺内触及圆形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肿块能随吞咽而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B超示:右侧甲状腺实性肿块约为3.0cm*3.0cm,低回声,边界清楚。血清学检查:T3、T4、TSH、FT3、FT4正常。

诊断:甲状腺腺瘤(肉瘿)。

辨证:气滞痰凝型。

治则:疏肝行气,化痰散结

方用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减,药用:柴胡10g,白芍20g,陈皮15g,香附15g,郁金15g,法半夏8g,茯苓15g,夏枯草20g,白芥子15g,淡昆布15g,淡海藻15g,山慈姑g,合欢皮20g,益母草15g,甘草3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分服。并告诫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勿动怒。

二诊:自觉局部变化不明显,月经已正常,苔脉同前,原方去益母草继服14剂。

三诊:颈前肿块稍有缩小,余无不适,继服上方14剂。

四诊:颈前肿块已明显缩小,B超示:右侧甲状腺肿块1.5cm×1.5cm,稍感乏力,睡眠可,二便正常,苔薄,脉弦。处方:柴胡10g,白芍20g,陈皮15g,郁金15g,法半夏8g,茯苓15g,夏枯草20g,白芥子15g,玄参15g,牡蛎15g,浙贝20g,泡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山慈姑6g,甘草3g

五诊:又服14剂后,B超示右侧甲状腺肿块约0.5cm×0.5cm大小,守原方服14剂。

六诊:颈部外观正常,肿块触及已不明显,亦无自觉症状,前方加减以巩固疗效。处方:泡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玄参15g,牡蛎g,浙贝20g,郁金15g,夏枯草20g,白芥子15g,法半夏8g,陈皮15g,甘草6g。

七诊:再服14剂后肿块不能触及,B超査证实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案2、许芝银教授治甲状腺瘤案

患者李某,男,56岁,南京供电局职工。其初诊时B超见左侧甲状腺有肿块,约4cm×5cm大小,低回声,边界清,诊断为左侧甲状腺腺瘤。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舌边有瘀斑,脉弦。

辨证为气滞痰瘀。

予以理气化痰、破瘀散结法。

香附6g,郁金10g,青陈皮(各)6g,昆布10g,海藻10g,牡蛎(先煎)20g,皂角刺20g,三棱、莪术(各)20g,牡丹皮10g,赤芍10g,夏枯草10g,山慈菇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用28剂后复查腺瘤为3cm×3cm大小,缩减约1/3以上。

效不更方,原方继服2个月,复查腺瘤为2cm×2cm大小。

之后3个月腺瘤未再缩小,遂将山慈菇加量至20g(先煎),连服2个月,腺瘤缩至约1cm×1cm大小,继服1个月,腺瘤消失,并经B超复查证实。停药半年后B超复查仍未见结节。

按:许教授临证中发现山慈菇为治疗甲状腺腺瘤中不可缺少之良药,方中加入山慈菇后疗效显著增强。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山慈菇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然大凡峻药猛药,皆有毒,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之记载。故在使用山慈菇时剂量由每剂中5g开始,先煎15分钟,待患者适应后用量逐渐加大,最大量达20g,未发现一例出现中毒反应。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山慈菇,具有抗组织增生及抗癌作用,且疗效较强,故而是治疗甲状腺瘤之要药。

案3、许爱民治疗甲状腺瘤案

例1.骆某,男性,36岁,干部,初诊为年12月23日。

20天前,发现颈前部一包块,稍感不适,触摸无疼痛。医院,经细胞学穿刺检査报告为:结节性腺瘤样胶样甲状腺肿。因不愿手术,故来我科求治。

检查:颈右侧部扪及4cm×2cm大小结块,中部隆起,质柔软,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活动。舌淡、苔薄,脉弦滑。

诊断:肉瘿

辨证:气滞痰凝。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消肿散结。

处方:海藻玉壶汤加减

柴胡9g,浙贝10g,海藻10g,昆布12g,海浮石10g,橘核15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9g,甘草9g。7剂,每日1剂。

二诊:12月30日,自觉局部变化不明显。苔脉同前守前法再治,处方:原方加夏枯草12g、僵蚕10g、生牡蛎12g,7剂

三诊:年1月6日,颈前结节稍有缩小质地较前为硬。因见舌尖红,故在二方基础上加黄芩9g,7剂

四诊:1月13日,结块外观较前平,质地中等偏软,活动,局部压迫不适症状消失。睡眠正常,饮食调和便正常。苔薄,脉弦,守前法。处方以上方去黄芩7剂

五诊:1月27日,颈前外观基本正常,但仍可扪及结块,约为1.5cm×1.0cm,活动,不痛。苔薄,脉弦,仍守前法。处方:柴胡6g,夏枯草12g,蚤休12g,僵蚕10g,海藻10g,甘草9g,昆布10g,甲珠6g,山慈菇10g,川贝10g,桔梗6g,生牡蛎12g,14剂。

2月10日(六诊),颈部外观正常,未扪及结块亦无自觉症状,守前方增损以巩固疗效至3月初。共服药60余剂,随访2年未复发。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身体出现不适应尽早就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艾儒棣教授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许芝银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刘爱民治疗甲状腺瘤经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转载请联系QQ/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5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