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三个维度综合开发

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国内外都会出现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只是机械照搬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简单片面地分析和判定中国经济,有失公允。应当从供给、需求和潜力这三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从供给侧分析产业的生产能力,从需求侧分析市场消费需求,从潜力侧分析科技研发,这三者才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乃至长期可持续发展“基本面”的三大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

文/李罗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创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不能照搬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经济

(一)中国经济为何能在一片唱衰声中不断向好?

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人对中国经济不看好,尤其是欧美一些学者,不断挑起一轮轮的“中国经济崩溃”论,批评中国的经济“糟得很”,从而误导民众。然而,令这些不断批评中国经济的人无法理解的是,40年来中国经济在国内外的各种“唱衰”声中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堪称“奇迹”地快速增长起来,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世界公认的事实。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些人只是按照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来简单片面地分析和判定中国的经济形势发展。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现,它只是主要对宏观经济需求侧方面进行研究的理论(尽管也有所谓“供给学派”,但它也没有脱离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范畴,只不过主张通过减税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以解决当时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的经济“滞涨”问题),而不是对宏观经济供给侧研究的理论。

我们知道,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主要讲“三大需求”,也就是说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来说,决定的因素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这就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所讲的“三驾马车”。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下,政府调控本国的宏观经济,就是用货币政策调控市场和投资,用财政政策调控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用汇率政策来调控出口。这就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脉络。它几乎没有对宏观经济中供给侧方面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西方宏观经济学从来都不研究宏观经济中供给侧方面的决定因素呢?在21世纪之前的两三百年时间里,西方经济体在全球供给侧方面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包括它的生产产量、产品质量、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生产效率、生产管理等各方面,一直处在全球最高端的地位。所以对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讲,不需要去研究怎样提高产业竞争力,怎样提高产品质量,怎样提高生产效率,怎样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他们认为这都应该是由市场竞争本身来解决或由企业来研究的范畴。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看来,这些都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而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应归结到厂商理论或市场经济学理论(如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理论等)研究的范畴,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由市场自由竞争来决定的。对西方的宏观经济学来说,它关心的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周期,繁荣—过剩—萧条—危机—遏制—复苏,周而复始。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如何延缓和防止这种经济周期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害,主要通过调控市场,调控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需求,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总之,西方宏观经济学只讲需求侧的决定因素,它们并没有把供给侧的内容看作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供给侧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怎么样,主要应看这个国家的生产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产业竞争力怎么样。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对于中国而言,讲宏观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只讲需求侧的决定因素,不能只讲三大需求这“三驾马车”,还要讲供给侧的决定因素。因为这才是中国这样一个穷困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家快速发展起来的决定性因素。

很多人总是“唱衰”中国,认为中国经济要崩溃,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照搬西方宏观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只看到中国的金融、债务、资本市场、出口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从西方国家的标准来看是很严重的)。但是他们所强调的问题,恰恰都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所研究的“需求侧”方面的问题。他们缺乏“供给侧”方面的理论研究,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国宏观经济中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没有搞明白,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恰恰是供给侧方面的因素在发挥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不看清楚这一点,就不可能把中国经济讲清楚,就一定会对中国经济做出错误的判断。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国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十分显著,这就决定了中国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得那些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看来是很严重的需求侧方面的问题,变成可以解决并且也确实不断得到解决的问题。这才是总被一些人“唱衰”的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根本原因。

如果既能看到中国经济存在的短板,又能看到中国经济存在的优势,那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就会比较客观和全面了,就不至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丧失信心,感到一片茫然,甚至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根本就没有理由讲中国经济行将“崩溃”了。

(二)观察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三个维度

要更客观深入地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和问题,我们需要秉持供给、需求和潜力这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供给侧维度。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很少分析和研究供给侧方面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近年来虽然已经开始提出供给侧的问题,但是所讲的只是“供给侧”的“改革”。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政策实施效果上又只是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事实上,宏观经济中的“供给侧方面”到底是指什么?我们的经济理论长期以来并没有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我认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供给侧决定因素”,实际上就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生产能力方面的决定因素,包括产品的生产数量、生产质量、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产业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企业竞争能力等,总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二个是需求侧维度。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这“三驾马车”,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三个是潜力测维度。包括一国政府对经济的引导、支持和政策法规的作用;社会的政治局面;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和水平;科技研发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劳动力的发展水平以及这个国家的资源状况、历史人文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等等。这些要素虽然都不是直接决定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它们绝对是一个国家能否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从供给侧维度分析中国经济为何向好

(一)中国制造业产出能力世界第一

从供给侧来观察分析中国经济的生产能力,首先就是中国产业的产出能力。从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从年到年,美国当了年的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也就是说年以前,美国始终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这才是造就美国最强经济实体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现在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向世界巅峰迈进。

不仅如此,以下三点充分证明中国制造业能力领先世界。第一,全世界只有中国具有全部的制造业体系和门类。这表明中国位于全球所有国家制造业体系的最前列。第二,截至目前,中国在全球的种主要制造业产品中,有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第三,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在世界制造业产出中占比为19.8%,到了年,这个比重达到35%,是美国的2.5倍。另有学者做过统计,在19大类的制造业行业中,中国有18类产品的产量都超过美国。

(二)中国的产品质量正在大幅提升

可以看几组重要的数据。

第一组数据,看自主品牌及其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年,中国在全球种主要产品中产量第一的占到种,自主品牌只占到10%左右。这说明中国当时即使在许多产品产量占到世界第一,但是90%产品的生产研发、生产工艺和品牌质量都是人家的,产业竞争力也是人家的,因此我们是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但到了年,中国在全球种主要产品中产量第一的已经占到一半,同时自主品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例也已经上升到30%。也就是说,在8年时间里中国产品的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了20%,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说明中国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尽管我们与发达经济体在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上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8年时期取得这样的进步,毫无疑问是可圈可点可赞的。

第二组数据同样非常具有说服力。那就是近年来中国所拥有的世界级品牌在全球所占的数量和比重的快速提升。年由世界最大的权威研究机构英国凯度集团和全球最大传播集团之一WPP共同发布的、被认为是最权威的反映世界最具价值品牌名单中,中国的腾讯超过脸谱,成为全球第五大价值品牌,而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第二家进入榜单十强的公司。腾讯和阿里的品牌价值均遥遥领先于美国的迪斯尼、法国的路易威登、韩国的三星、日本的丰田、瑞典的宜家和德国的西门子等品牌。另一方面,年进入世界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的中国品牌多达14家。在这一年里,中国品牌的价值同比增长了47%,增幅是美国品牌的2倍多。此外,在过去的12年里,中国的整体品牌价值增长高达%。相比之下,美国增长是%,欧洲大陆增长是37%,英国只增长了26%。中国所拥有的世界级品牌的迅速增长,也同样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产品的质量正在快速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第三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年对亚洲经济一体化提出的分析报告,指出年中国在亚洲的产品出口中,不仅低技术产品、中低技术产品产量位列第一,而且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产量也位列第一。众所周知,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就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而中国的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数量,超过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国家(地区),这就说明了中国产品的生产质量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

(三)中国许多重要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再从供给侧产业创新方面观察和分析,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手机产业。在传统工业时代,大家公认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主要代表,而在新时代智能手机则几乎成为人人必备的全能工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手机的生产质量,使用性能、科技含量等都已经成为公众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6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