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与后续防疫政策发展

我国上半年经济数据出台后,可谓是一边沸腾,国内经济形势较之之前很多人的预期有较大差异,对后面会怎么演化也更加迷茫,这里就简单从关键影响因素角度谈谈对后面的可能发展。

首先,简单说一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根据公开数据,除中国一枝独秀外(这个所谓的独秀也是矬子里面拔大个,不是说我们多好的意思,但相对是优秀的),其余主要工业国都不太理想:如德国5月逆差10.4亿美元,为年以来首次逆差;法国5月逆差亿欧元,历史新高;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日本、韩国5月全部逆差,分别为85亿英镑、36亿欧元、64亿欧元、亿美元、亿美元、24.7亿美元,印度逆差亿美元创造单月历史新高,即使前一段时间网上突然流行的越南,也出现单月17.3亿美元的逆差。整体来看,由于全球通胀高企,资源国顺差、工业国逆差为基本状况,这里面唯一例外工业国就是中国,大幅顺差.6亿美元(5月),同比增长82%,今年上半年我国顺差则高达2.48万亿,约合近亿美元。

其次,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由于通胀影响是全球范围的,故所有经济体面临的基本外部环境是相近的,至于经济制度和组织方式等,因为短期内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大的变化,故不会是影响经济的主因,顶多起到加速器或者稳定器作用,对经济优势起到放大或劣势缩小,但不是根本因素。而这段时间世界上最主要的外部扰动变量就是疫情冲击及其应对的差异化。国外普遍采用的是躺平,由于一个经济体内应对疫情能力的差异,实际上躺平对富裕阶层的影响要远小于非富裕阶层,而且由于躺平后国家不再负担治疗费用,故此国家经济支出压力也减小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本应该发生利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有能力投资的富裕阶层受损最小,投资正常可以保证,适度的通胀出现又会促进民众加速消费(这也是为什么老美等经济体不及早压制通胀的内因),按理说应该是一个良好的结局,但为什么没出现呢?因为很多人算错了两点:一是对新冠后遗症的低估,二是中国的疫情控制红利洼地效应。新冠后遗症的长期性(高比例后遗症,以及至少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存续期)造成消费力的下降和低端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大比例请假+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导致一方面需求上不去,另一方面自身供给提不上去,且由于全球产业链体系的存在,较之古代有个根本的差异——中国作为供应链提供者的洼地存在,致使投资者即使想投资,也会优先想到价值洼地,而不是本土,这是由资本的内生本质所决定的。

第三,现在国内有一种十分危险的论调,一方面拼命压低新冠的病症表现和后遗症影响,诸如某些专家等之类在各种媒体的错误宣传,另一方面就是过于强调自身的经济困难,却没有看到自身经济的全球相对优秀,即忽略了环境去谈经济,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对自身正确抗疫政策的逐渐否定,甚至有声音认为要过早放开。要知道凡事过犹不及,目前新冠病毒的变异益发严重(国外),免疫逃离+反复感染成为新变异的主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轻言放开本质上就是某一小部分人过于重视本位主义,而忽视整体利益。要知道之所以中国能取得第一部分所述的那些优秀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抗疫政策的正确性,关于如何对付传染病这里不再赘述,之前已谈过很多,既然目前全球经济的关键影响因素没有改变,那么我们过早进行转变就是不合适的。正如机械论思维最容易产业过度优化一样,我们的工作也并不是必须较别人有创新才会结果更好,系统论思维强调的是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而不是轻言改变就一定会更优,只有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改变才是合适的,而目前在病毒还未变异稳定的情况下,轻言改变未必合适。

最后再强调一点,目前全球所有的疫苗的效果都很有限,妄图用疫苗来构建马奇诺防线的想法还不到合适时机,只有在病毒变异稳定后,疫苗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这个时候国外才最有可能真正复苏,届时我国的经济压力才是真正的经济压力,但如果在那之前我们已经攫取全球主要的资本,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会有适度调整的,只要国内从大环境来说第三产业的规模能匹配,那么整体诸如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会小很多,甚至可能随着后续科技新浪潮的出现也重新腾飞,如果有年轻人有志于未来的发展,可以在诸如聚变、生物等新科技方面多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6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