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m/
一个正处在全方位变迁中的阶层
中国工人阶层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工人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成为一个正处在变迁中的阶层。第一,阶层人员结构发生变迁。主要表现为人员结构的迅速分化和重组:在结构分布上,由原来的单一型开始向多样型的演变。以往工人大都在单一的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现在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而且发展为超过第二产业工人的比重。在人员流向上,工人也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企业向多种所有制企业移动。据统计,“年在公有制企业的工人约占工人总数的99.9%,到了年,公有制企业的工人下降为44.9%,而乡镇企业的工人占到了45.4%,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人占到9.6%”。在人员范围上,一改过去的单一产业工人的理念,把商业工人、农业工人、和为生产服务的工人都包括其中。另外,随着农民工的崛起,我国今天的工人还包括农民工。第二,劳动特点、就业方式及分配方式的变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劳动特点也发生了由过去体力劳动型向智力劳动型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是特指工业体力劳动者,工人的劳动也特指体力劳动。而现在的工人较多是体脑相结合的复合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也较多的是体脑相结合的复合型劳动。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人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发生变化。表现为:工人在就业方式上发生了由过去计划型向契约型的转变。改制前,我国工人的就业方式主要是计划分配。即由政府制定招工计划,再把招来的工人按计划分配到各企业中去,其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现在则被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契约化的合同制方式所取代,其工作岗位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大。这种变化导致工人在个人收入上由过去基本平均型向差别较大型的改变。改制前,我国工人工资级差也由政府制定,工人工资收入差别不是很大。改制后,由于个人拥有资源存在差别和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效益差别,工人之间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经济效益较好企业中的工人和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高出于一般工人,而经济效益较差企业中的工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改制后,虽然工人的收入有了一定提高,家庭财产也有较大增加,不少工人已拥有企业的股份。但就总体而言,工人的收入水平是不高的。
第三,生存方式的变迁。改革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型给工人带来的种种变化最终导致中国工人生存方式的变迁,即由原来的整体生存转向单体生存。在转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由于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导,中国工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国家计划的,工人的生存方式某种意义上是政府行为的一种方式。表现为:工人劳动岗位的设置、劳动者与劳动岗位的结合方式、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等都有政府包办。这种整体生存方式表现为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很少有利益上的争夺,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是很悬殊。因此,给工人阶级以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在转型后的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场为主导,并实行了政企分离。政企分离后工人劳动岗位的设置、劳动者与劳动岗位的结合方式、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等都不再表现为政府行为,而主要表现为企业行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主体行为表现得更加独立化、单位化和个人化,导致了工人的生存方式由过去的整体生存转向了单体生存。表现为:工人不得不凭借自己拥有的有限资源去选择职业和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得不通过个人行为同社会经济组织及个人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并建立合同关系;工人的权利及权益也不再作为整体单独处于政府保护之中,而是处于国家法律法规的普遍保护之中。这种单体的生存方式使得工人与用人方存在较大的利益争夺,也使得工人拥有的法定权力和权益也变得扑朔迷离。综上所述的种种变迁是改革进程中的必然,也是改革带来的阵痛。
一个在变迁中弱势初露端倪的阶层改革开放及体制转型,使中国工人成为动荡变迁的群体,这是必然现象本来不足为奇。然而,中国工人在变迁中弱势却初露端倪,如果发展下去中国工人阶层有可能成为又一个弱势群体,这不能不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