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山毓秀百年铺锦绣
苍海撷英万载萃苍鹰
山腰中心小学喜迎百年华诞
热切期盼广大校友重返母校
12月31日,山腰中心小学全体师生恭候着
校友献辞
庄福星撰
百年华诞,
山海同庆,天地同喜,
校园欢腾,热情洋溢;
红旗飘扬,彩门恭立,
锣鼓烟花,震天动地。
百年华诞,
我们团聚母校,欢声笑语,
母亲拥抱我们,温暖甜蜜;
多年老友重逢,千言万语,
几代师生相会,百感交集。
回想当年啊,
我们年小无知,一字不识,
我们扳着手指,不懂一二三四;
我们面对难题,摇头叹气,
我们牙咬铅笔,观天看地。
老师您啊,
手把着手,传教我们读书写字,
心连着心,传教我们文化知识;
俯下腰杆,甘为我们当桥作梯,
挺起脊梁,托起我们傲翔天宇。
老师您啊,
引领我们学海弄潮无所惧,
引领我们书山登攀冲高地;
教导我们从小为国立大志,
教导我们长大为民造福祉。
老师您啊,
传播党的阳光露雨,忠诚教育,
传承我们德智体美,忘我无私;
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呕心沥血,父母情意。
老师您啊,
日日夜夜,废寝忘食,
岁岁年年,夜以继日;
黑发熬成白苍丝,红颜褪为黄脸皮,
成长了我们,衰老了自己。
一百年啊,
在山腰祠堂起步创立,
在山腰锦山腾飞掘起;
省市县区皆先进,
名师名校冠千里。
春风化雨弦歌百年
郑亚婷老师撰
百年沧桑山腰祠堂容颜未改红砖青瓦,古朴厚重,诉说着历史诉说着先辈的殷殷厚望百年风云山腰中心小学风华正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飞扬着童真飞扬着你我无悔的理想和青春忆往昔峥嵘岁月不能忘一百年前,百业待兴时,祠堂传书声书声琅琅,唤醒曙光普化小学把仁爱和真理传播不能忘抗日宣传,读书救国身影忙不能忘解放前夕,红色据点连八闽不能忘几扩校舍,家贫更盼子读书不能忘多少先贤,奔忙只为教育先更不能忘那个风雨飘摇的十年锦山小学的校门不曾关闭孩子,你来或不来,我都在等你停课不停学,老师,您把希望和信念点燃老师,因为您不曾放弃所以我们执着追求红墨水倾注了您的心血粉笔灰染白了您的双鬓敬爱的老师,您安在或已不在,我们永远想您、念您、爱您、敬您!
忆往昔同学年少赤子童心,风华正茂可记得,三十年前山腰街是一条土路晴天一脚土,雨来一身泥脏了裤脚舍不得湿了书包后来啊,铺上了石板砖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晃着小脚丫,唱着上学歌坑洼也好,颠簸也罢那又怎样约上小伙伴帆布书包拍打着小屁股一路风雨,一路欢闹比一比谁先跑到学校而今,我们才知道这一条路啊多么像人生路走过坎坷,前面是通途友情相伴,风雨也无阻可记得校园里那几棵龙眼树那一排整齐的木麻黄那几棵高大的柠檬桉我们在树下玩耍,也在树下读书我们用它造句写作文,也用它和老师捉迷藏可还记得绿树下那三排旧教室墙壁不白,黑板不黑我们在这里学会了分黑白,辨是非,旧窗子挡不住寒风红瓦顶遮不了雨滴遮挡不住风雨也遮挡不住求知的信念顶得住风,扛得起雨才能成就今天的我和你!几度风雨风雨不改家园情百年沧桑沧桑无悔赤子心看今朝母校旧址新颜侨亲乡贤,策力捐助马星生辉,造福乡梓看今朝地杰更兼人灵师生同心,英才辈出薪火相传,更上层楼看今朝母校百年华诞新朋故交欢聚一堂鼓乐齐鸣共话理想愿母校立百年根基山高水长愿母校乘万里春风再创辉煌!
建校百年育才万千
为山腰中心小学建校百周年而作
学海沧桑百年培育人才依然
纪念母校创办百周年的回忆
庄德祖
锦山小学是山腰中心小学的前身。
她创办于民国5年(年),按人生的寿命而言今年为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故提早一年撰作此文,乃“白寿(百岁减去一年)之年,即99岁,明年乃“期颐之年”,颐养天年为人生年数之极,生活起居得人养护的年龄。然而,她是一所学校,历经百年风霜并不会就此终止,她的寿命将是百五十、二百……一代又一代师生的耕读永续下去。我的家族从我的叔辈开始到我的孙辈四代人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或肆业)走出去的。据吾家族谱中不完全统计近人均为校友。如果这个方法计算不错的话,一届六年,百年间,吾家族就有16.4届,一拨又一拨的毕业生。今后,除外出工作定居他乡外,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若干代男女学子都会从这所学校毕业成为校友而绵续……就母校的百年间,作不完全统计:首届年毕业(其前年停办1年);自年始至年的26年间,每年春秋均招生,那么就有52届的毕业生;自年至年计有67年,即有67届毕业生(“文革”期间学制减一年不计),据此,建校百年约有届毕业生。所以说,建校百年,育才千万,一点不假。
际此,母校百周年前夕,作为她的老校友(70岁以上在世的校友不多,80岁以上也寥寥无几,像我这样年纪的屈指可算,也仅有10人)。所以,尽我余生之年,把鲜为人知的建校历史和自年9月—年7月,我在校就读的情况,即我亲历的母校发展史,作较详细的记叙,以飨后代校友。
锦山小学的创办,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也可说是历史的必然。这一提法似乎有点模棱两可,但历史事实可以说明。
说是历史的偶然,乃是民国4年()与山腰发生抗建盐馆事件有关,锦山小学的创办不是抗建盐馆的目的,而是它的“派生物”。
史载:山腰自清乾隆六十年()八月十五日,一场台风狂潮冲塌田地千多亩,后陆续筑建盐埕,山腰、前蔡、前黄、普安、钟厝、叶厝6乡进行海盐生产。从嘉庆、道光年间没盐课司归惠安县直辖。光绪十八年()增设厘卡(在盐埕处设卡收税,也称厘金,后改税制)进行管理和收盐税。
民国2年()福建省盐政处欲增加盐税收入,取缔走私,派军队驻扎前黄土楼在山腰建盐馆,遭山腰盐农民(当时盐农未分开)反抗,未成。民国4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在外国主要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为了进一步镇压南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势力,筹集军费,大量借外债。年4月24日,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善后借款合同》贷借万英镑巨额贷款(实收84%,只得万英镑)分47年还清,本利多万英镑。这笔贷款全部以盐税及关税余额作为担保。于是特设“缉私队”,并在全国产盐区建盐馆收盐税。这一举措,意味着山腰盐农与他地产盐区老百姓,要负担近半个世纪的盐税。况且,人人都要食盐,一旦收盐税变成“特殊人头税”。这是抗建盐馆的潜意识,此是后话。
民国4年()9月间(12日农历8月4日)当局再次派惠安驻军李玉生营长率兵直接进驻山腰动真格建盐馆。但遭盐农民的反抗。但最终被镇压。当日“被杀害10多人,五间张大屋被烧两座”(其中有笔者的堂祖叔庄文生和祖辈住宅五间张大厝一座)。最后盐馆建成,成立盐税局(第一任局长李丹臣)。
之后,官方和社会上层人士声称(认为)这起抗争乃“百民刁蛮凶悍”、“民智不开”所致,于是,向盐税局申请创办小学校。以“教育启民智”当局准于由盐斤每担增加税一元,收取为教育常费,以山腰祠堂为校址。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学校——锦山小学创办了。
这次抗建馆的斗争虽被镇压,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北洋军阀统治,声援了南方革命势力。至于锦山小学的创办,不是这次抗争的直接产物,也不是北洋军阀地方政府的“恩赐”。而是对其罪行的“认罪”,对山腰人民惨重损失的“补偿”。但在客观上为山腰培育一代又一代人才发挥较深远的作用。
所以说锦山小学的创办是历史的偶然。
那么,从适应山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而言,她的创办又是历史的必然。
经济上,盐业生产拉动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山腰自明永乐初年,庄留孙在十里沃原“左海右山”广阔海原之一片宜土上“搭住于斯定居前蔡”后,经历代先祖在“左海右山”自然环境、生态所赋予庄氏必不可少的生存生活条件与机遇,为后代子孙“燕翼贻收地利”,即为子孙谋虑,在数百年间,在这纵横十华里内,置良田万顷、盐坎数万、利兼山海,农盐并举、渔盐兼收,商贾云集,族衍万丁的发展势头。由于盐业这一商品经济的出现,生产投资少,风险小,比起周边的峰尾,肖厝等地的渔业运输经济相对稳定,人们相对地安居乐业。因而拉动山腰政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使山腰成为惠北重镇的地位,庄氏成为惠北较集中居聚于大乡大族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殖,教育事业也必须相应地发展起来。但纵观历史山腰的教育事业与此不相适应。即从始迁祖庄留孙公定居以后,至清嘉庆初期的近年间,教育事业是一片空白。究其历史原因:一是定居比起前郭郭氏、郭厝郭氏、前黄黄氏、坝头连氏在惠北定居“迟到”、、多年;一是,庄氏始迁祖乃一介平民布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步迟。所以,教育事业发展自然滞后。因此,在那数百年间,“官无一员,科甲无一人”。这种情况在近期泉港区政协新编的《泉港古代人物》一书得到证实。
迨至嘉庆年间礼制改革允许士民建祠堂祭四代祖先,山腰祠堂肇建。在祠内厅堂上才悬挂自嘉庆、道光年代出现的科甲出身的“翰林”、文武举人,“解元”、“会元”等牌匾百多个悬挂着。这从一方面反映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新政,政府、士绅、华侨、教会争相办小学,小学堂从沿海城镇向农村推广。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废,学堂兴,出现了私塾和学堂并存的年代。在山腰较大规模的有“宅内馆”(据传道光年间东岭土厝的庄牧亭(部爷)曾在此馆读书)、后沟庄秋吉先生办的私塾。其他各房族均有私塾、家塾。光绪二十一年()山腰基督教会创办蒙(义)学,年改为普化小学(年春合并于锦山小学)。前述,年,锦山小学的创业,山腰教育事业曙光初照。自此涌现了杰出人才。及后,逐渐发展为惠安县最大小学,成绩优良,升学率达百分九十以上,近乡各地学生都喜欢来锦校攻读。至此,可以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进入相适应阶段。
锦山小学发展历程:
小学创办之初,首任校长庄俊英(又名杰甫,前清贡生,诰赐朝议大夫法部主事)、教务主任郭品岚(郭厝人)。初始一个班,教员有庄蔚萱、庄细水、庄复初等人。尔后发展一个高级班(即高小)、两个初级班(即初小),学制两年(高)、4年(初)。第二任校长庄兴仁、教务主任连达,教员庄锡辉、庄志陶、饶双美。民国十年()由于盐务收款不力,停办一年。翌年()春季复办。庄昭宗等5名为首届毕业生。第三任校长刘竹梁、教务主任郭端修、教员郭迪修(郭的胞弟)、吴文育、周海宇、王友琴、曾文举。年,第4任校长庄复初。郭仍任教务主任,教员增加有:陈云达(辋川人)、庄祝枝、庄青云、庄福海、庄舒(士)英、庄仲生。同年,学校由庄兴德、庄昭宗等组成校董会。庄兴德主持校董会事务。年,庄兴德任校长。教员有曾木水、庄裕水、庄明林、郭清江、郭翠英、庄怀恩、庄兴法、庄逢奇、庄秀益等。第六任校长曾木水、除留任教员外,尚有庄清桂、曾咏娥(男)、曾素霞(女,曾之女儿),李锡垣、庄雪兰(女)、王得恩、陈仁爱(女)、黄文德、庄青云、陈戈旦(福州人,曾筹集一笔路费拟春节回家,但被偷了。由于与当地方言不通,又较内向,后忧郁致疾,死于教师任上,可惜)。庄其能、刘双锦等。第七任校长庄玉辉,教员又增加庄益沧等。
我是年9月就读于锦山小学的。年7月毕业。前后历时八年(原因后述)这段时间可谓是锦山小学“全盛时期”。锦山小学扩大为完全小学,春秋季均招生,教师达三十多人,学生达五百多名,被誉为“大学堂”。
锦山小学的办学条件,可以用“低劣”两字形容。课桌低年级的长4市尺,桌面宽30公分的长条桌,坐上5位学生,一手在桌上写字翻书,另一手就动弹不得。尤其教室的欠缺分散,租用的民房根本不具备教室的条件,阴暗潮湿,冬季傍晚无法读书。宫庙天天时刻有人烧香拜佛,那能是读书的场所。但是,我们一批同学在那“恶劣”的条件熬过来。当时,我因为病魔缠身(头痛病,一天发作一次,或隔天一次),我读8年的小学(停停读读),堪称是“留学生”。租用的各处教室我都去上课过,记忆犹新。历数:一年级下册(二册)去旧宫(今锦山宫)上课的小路,晴天马虎走,雨天变成水沟,泥泞路滑,跌倒常事。级主任庄逢奇老师(石桥人)教我识字读书,还教“母鸡啄碎米”的儿童舞蹈,倒也乐趣。但不时有人烧香拜佛放鞭炮,那可就惨了!有趣的一件事:宫内右边的佛殿上奉祀“土地公”一尊,泥塑年久颈项裂痕,大风一吹会摇头,吓得全班同学不敢入“教室”,直到老师来带我们观看究竟。但以后都等到要上课老师来了才入教室。二年级上册(三册)在宅内馆,四册在后楼(望海楼)楼上,还算好一点。三年级上册(五册)到大路窟一座洋灰楼处(今尚在)上课。六册到祠堂右下后门出去一条巷的祖厝大房阴暗“教室”上课。四年级上册(七册)以后才入祠堂上课。(以上母校75周年校庆时的小展览室,我曾绘制一张示意图,今尚在。)
至于教室短缺问题是个大问题。年7月,由庄晚芳发起,带动庄志达、庄全贵、庄建安(绍锡)、郭荣春、庄福顺、庄奇顺、庄鸣嘉、庄成金、庄集礼、庄能宗、庄才顺、庄万福、庄辉英等组成校友会,负责向社会募捐,得在今戏院右侧筑建三间平屋教室(今尚存,为山腰供销社“占”有)。虽如此也只缓解燃眉之急。
锦山小学建校百周年来,最值得让代代学子铭记有三件事。
一是,年9月,中共惠安县委领导的惠安暴动前夕,为开辟一条非常情况下的“海上交通线”,从惠东的后洋为出发点,绕过黄崎渡沿途四个点:奎璧——山腰——古县——涂岭。当时山腰这个点由一位康文辉(小岞人)老师负责。惠安暴动失败后,惠东的同志就是通过“海上交通线”到涂岭会合部署新的斗争任务。
一是,年3月,中共惠安县委在三朱领导的惠北武装大抗捐。锦山小学的庄青云老师(中共的地下革命群众),以鸣锣为前导引领山腰抗捐队伍冲赴坝头抗捐前线。
一是,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人民投入全面的抗日战争。前线浴血抗战,后方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这时,锦山小学的师生作为一个整体满怀抗日爱国激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首先是每周一举行“纪念周”活动。一个突出的表现秩序井然,就是一种不是“散沙”而是团结向上的精神。特别是在外教室的学生,他们在级主任的指导下集队在学校两边的巷内整队,然后一听到进行曲:(曲调)
:
12
33
15
55
31
53
53
53
1——:
(以上请音乐老师整理一下节拍,因为它是前所未有,后无来者的曲调。因为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加上我有强度的记忆力,把它记下了,还能哼唱。)
五百多学生的集会下要“立正”向左右看齐的口号,鸦雀无声秩序井然地进入指定的地点站好队。与以后或现在的集队相比较,确实是“奇迹”。
接着,歌唱一首以《苏武牧羊》歌曲配以抗日歌词的歌:
“我们中国真危险,日本大调兵打进中国境,开大炮,杀百姓,一刻也不停。百姓的生命,蚂蚁一样轻;……”
侵占中国地一省又一省,百姓的财产,抢得干干净净;……(唱完两段后,最后唱:“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认清,团结起来,打败日本把我中国兴。”
然后,由郭端修教务主任报告抗日时事。在他的演讲中不断地鼓励学生们“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完了再次唱上述的歌曲,散会。
还有位姓尤的老师还用“南音”曲调配上抗日的歌词让全校学生广为传唱:“恨日本,恨日本,日本真野蛮无理,它来占咱的土地,乱刣咱百姓,无恶不作,无恶不作,真是野蛮无比……”,激发全校师生的抗日爱国情怀。
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组织高年级的学生走上街闯入巷,宣传抗日,特别动员一些商户主动交出日货。然后集中在校门口(祠堂口、柴草市场)当众烧毁,抵制日货。
广植树苗挖防空壕洞,为防日机的狂轰滥炸,在大操场(俗称树脚埔),周围植树。现今,供销社大楼前的老火柴树就是当年种植的,距今近80年。(我读二册时栽的,我今年87岁了)。建议有关单位好好当作“文物”来保护,它是抗日救亡运动防止日寇狂轰的历史见证树。同时,在进祠堂的庭院处,有六杆官宦科甲人家为光宗耀祖而树的旗杆碣和旗杆,为不显露目标而全部锯倒。其余的荡然无存。
《抗日话剧团》的成立,是锦山小学师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一大创举,它在抗日中激发民众抗日爱国情怀发挥巨大的作用。
大约年初,由郭迪修(郭端修的胞弟)、周海宇师(据后来得悉,他们均为中共地下党员)发动组织一支有三十、四十位师生组成《抗日话剧团》。成员有:庄玉辉(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王其祥、庄鸣盛(校友)、庄青云、庄福海、庄仲生、庄怀恩、郭清江等老师,学生有庄能宗、庄淑恩、庄荣春、庄财富、庄锡亮、庄存钦、郭清礼(后改名郭稼,福建日报名记者)等。还特聘请泉州大光明戏院的演艺人员王淑华、李秀英协助导排练演出,并兼低年级教学。又聘请原第十九路军司号员李姓(名不详)队员称他为号长。在山腰经营馒头店,组成一支军乐队(十多人)。在当时算在惠安泉州各县独一无二的一军乐队。堪受社会赞誉(队员可保送上晋江中学(今泉州五中))。同时,在当时任校长的庄兴德先生(兼任山腰联保主任)组成的抗敌后援会山腰分会,任主任委员,策划后方的宣传及募捐活动,并且在其率领下,抗日话剧团走出校门,先在大操场搭台公演,宣传抗日。演出时,台下分男女观众座。观众来自山腰周边的前郭、山前、西蔡、土庄、瓦厝(荷池)等上万人观看,秩序井然。许多剧目中,给笔者最深刻的一出讽刺“守财奴”的节目,大致内容:一“守财奴”是“铁公鸡”一毛不拔,日常生活中在餐桌的上峰挂一菜肴,规定几个儿女吃几口饭只能看一次,弄得几个儿女说谁多看几次,吵得不可开交。后经宣传教育捐献不少的钱款……。
后不久,抗日话剧团归惠安抗敌后援分会领导,改称《惠安抗敌第六巡回宣传队》。此后这支巡回宣传队走出山腰到惠北几个大乡,直至惠仙交界的三坪,南到惠安县城,东园白崎等地;东至涂寨、崇武。宣传队每到一处的当天下午,出动军乐队以雄壮悠扬的军乐为前导,环绕乡村一周,并同时贴出海报,标语和抗日宣传的剧目。当群众聚集时,由郭端修教务主任、宣讲队的成员庄锡亮、庄荣春、庄存钦等轮流作抗日宣传的讲演,形成强大的抗日宣传声势,激发当地群众抗日爱国情绪,使整个“立体”抗日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通过抗日演出和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极大地激发山腰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情怀,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感召下,纷纷捐资捐物支持抗日宣传,支援抗日前线。庄文和、文义兄弟经营制皂厂,捐赠抗日宣传演出的布幕、场景(双面20多块)及全部道具。家住石桥的归侨庄水生踊跃捐出在南洋靠苦力劳动(拖人力车)而积蓄的六千银元,加上全乡的捐献计2万银元。这在当时全县范围是一大贡献,因而得到福建省府特赠匾额以褒扬奖励:(牌匾文如下):(该匾额悬挂于祠堂中厅左边梁上,年被窃)
赠给庄水生的匾额:
壮心未已
(落款与上同)
(注:该匾额交由其亲属保管,但在社教时害怕而毁掉)
“法治”与“人治”之争及一起由“法治”者施行“人治”而引起的罢课。这是一起鲜为人知和在记忆中逐渐消失的“小插曲”。事件发生于-学年度和-学年度,是时,笔者正在读“高一”(高小一年上学期(9册))和下学期(10册))
-学年度,曾木水师等一批新教师4、5人来锦山小学任教,眼见以郭端修教务主任为代表的几位老师体罚打骂学生颇为不满,因而提出“法治”,不要“人治”。姑且称之“法治派”和“人治派”。两派斗争的焦点是“体罚”和“不体罚”学生。从其概念而言是狭义的不属法律范畴。的确,“人治”派处治学生诸如打耳光,用藤条打手掌、庇股是常事。笔者曾经被打过。严格要求学生读好书识得字是好事。但用打手掌让学生改正不受欢迎。学生写错罚写10-20字,我以为可以,但打手掌不应该。笔者曾把人类字右偏旁为类字,写成“娄”,罚写10字还打一下手掌。从此至老都不会再写错。而“法治”的提出,并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确为社会、学生家长和芸芸学子的欢迎和拥护。斗争结果不顾“人治”派的办学成绩多好,滚出了锦山小学的校门。据悉,他们后来受聘的前黄(崑山小学)。办学成绩不错。
年秋季曾木水当上校长,自此,平时有体罚学生的现象绝迹,“清一色”的“法治”派。然而下学期,发生一起严重体罚学生的事件。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笔者读高小二(10册),全班大约50名学生,教室在祠堂大厅右边,级主任庄仲生。一天第三节上音乐课,老师庄雪兰(石桥人)在厅口踏风琴教唱。到了下课时,她不下课,反而“自弹自尝”起来,不管“上课日当午,不管饿着肚”。确实是饿了。其中有位庄奇德同学(家住祠堂后的平屋)较高声喊了声:肚子饿了!按理说庄老师就此下课。但她不听反而追问是谁喊的。这时,谁也不愿指名道姓是谁喊的。稍停,不知咋的,她知道了下到天井揪着庄奇德的后背衣服上厅口,用皮鞋踢他的小腿逼他下跪。这时全班同学起哄抗议。照理说她体罚学生是错误,就此罢休下台阶还是体面的。但她却拉着全班上操场跑步一圈又一圈。日炎当头,汗流浃背。不久,学生家长见他的子弟为什么还未回家,跑来学校在操场看到了非常愤怒。这时,她才被责问而“下课”。我们回到教室,虽然饿了累了不回家,决定罢课。但此事惊动级主任庄仲生老师。下班听完我们的诉说,既同情又无可奈何。随后我们罢课回家。而庄老师知道此事立即向校长报告。在校长的要求下,他一个一个劝说我们回学校,校长有话说。第二天,我们入教室,校长也随到再三表示道歉。当时,也不知道胆子从哪里来,首先质问:你们是提倡并实施“法治”,为什么违背诺言,发生如此严重体罚事件?你作何解释。校长无言以答,只是承担责任、道歉。最后,我们提出要求:首先保证“人治”事件不得在学校再发生;二我们决不再上庄的音乐课;三不得对学生特别是对庄奇德有“报复”行为。校长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一场罢课斗争平息。但是后来得知班长庄振义被暗中逼迫停学。时已至此“回天无术”。
(以上说的很详细,目的也是为师者诫。)
在此请允许我援引资深庄锡亮校友在《锦山校友》“创刊”号上的“校友话母校”的回忆,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于年—年在锦山小学就读期间(此时间有误。就是年—年6年小学”),锦山小学在福建省内是小有名气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学校组织话剧团、军乐队,不仅在惠北一带演出,甚至云惠安县城、泉州等地演出,宣传抗日,对教育和激励本校学生和社会民众的爱国热情起很大作用,受到省县当局多次表扬。
“对学生的智育培养也是成功的”,晋江中学(今泉州五中)在(上世纪)40年代是全省著名中学,曾多次获全省统考第一名,而当时锦山小学的毕业生凡投考晋江中学者,95%以上被录取,许多人在晋江中学的学习成绩均列前茅。这些人中后来在各行各界中都对社会作出贡献,校友遍及海内外。因此,锦山小学确实是山腰人的骄傲。
“饮水思源,小学是人生学习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时刻。锦山小学办学的成功与当时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肯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老师有关,郭端修老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锦山小学的成就与山腰广大父老们的热情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我一生将永远怀念和敬仰他们。”
(本文系笔者于-年就读于锦山小学时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翔实回忆录。)
附:
《锦山小学校歌》
闽海之滨,山明水秀,骤落位于斯;
螺阳文明荟萃,集吾推北方漪,
学校成立锦山,小学为破天荒漪,
学校雄尚文,齐齐学子合漪,快哉!
快哉!树人百年兮,快哉!快哉!
华胄衍锦伊!中流砥柱、振兴建设,
专特青年漪!爱惜光阴,大禹吾先师漪!
(歌词为黄埔军校17期庄廷水老翁回忆。)
援引自庄福星《乡贤庄复初小传》
(刊登于《泉港文史资料》第二辑)
(另一首请参见《桃源锦绣山腰庄氏族谱》)下册卷四“文史选辑”P
祝大家元旦快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