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国各地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让旧农村变为了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为了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助力农村经济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
▲新农村建设
农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属于基础性的民生产业,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从上到下都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是无法避开的一环,必须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上层提出了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核心任务,依旧是改善民生、努力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牢牢依靠好的经济管理措施与方法,加快农村地区的转型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的定义与中心环节,最重要的是把握生产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农产品的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这一系列过程都属于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管理范围,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难度与跨度都非常高。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要点与困难之处在哪里?主要把握点应该是要放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就是对农民,即农业生产人员的管理方面,只要把农业生产人员的管理做好,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难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还能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助力农业生产实现创新。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整合农村地区各类资源,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不过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巨大效益,相关实施方也没有重视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因此,要想大力提升农村的经济建设水平,就一定要重视农业生产方面的经济管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要义,无论是农民还是专业机构,都需要加强自身管理素养和水平,努力学习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将效果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循环农业流程图
缺乏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似乎产生了脱节,不仅发展较为缓慢,而且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发达地区,农村的数量较少,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农村数量也非常多,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普遍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很难结合当今的时代要求,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跨越,它们仍旧利用着传统落后的农村生产发展方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率非常低,也缺乏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是我国整体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农村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都不是很规范,使得许多福利政策实施起来难度也比较高。只有足够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但问题在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可靠的经济管理制度支撑,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的应用农业技术,也就无法提升农村的经济水平,经济转型更是无从谈起。
当下农村地区缺乏经济管理的技术和经验,所以农民们也无法使用到先进的技术,而且也没有专业人员能够深入农村进行专业的技术理念指导,没有为农民们讲解政策细则。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缺乏以及他们的责任意识不高,一方面许多农村并没有这样的专业人员,即使有,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耐心,也很难给农民们带来好的思想引领。
▲个体式农业生产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大力支持,我们也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利用先进技术发展经济。但目前农村地区并没有大规模地普及互联网,农民们对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也一概不知,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想要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困难,也没有办法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的产生,可以说是阻碍重重。
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技术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信息化设备的支持,农村地区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引进信息化技术相关设备,由此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恶性循环。传统的农业设施和农业技术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最终也无法提高整体农村经济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农村经济如何实现新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出奇招
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又是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的呢?从农业生产者的角度而言,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农业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农业生产人员正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农业生产人员保持着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快速、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
从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角度来看,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开拓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但由于农业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比较高,想要转变以压榨农村劳动力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一时之间难以实现,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则是向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快速途径和良好方法。所以农村地区要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实现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逐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机械化农业生产
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关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结合每个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深入地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才能确保制度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而且任何一个行业的制度建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探索,农业经济管理则能够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帮助农村经济制度建设更加合理与完善。
此外,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制约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良行为。比如在农村地区,许多经营第三产业的小商贩会选择在农田旁的道路上摆摊经营,由于这些人的卫生安全意识比较差,所以会极大地污染农田周围的环境,也不利于道路的正常使用。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后,合理安排农田及周边地段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农村有限资源的利用率,让农业生产不受外来因素干扰。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只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就可以让这些发展难题迎刃而解。农业经济管理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灵丹妙药,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阻碍因素的消除,都离不开经济管理的频频奇招。所以管理人员要重视其作用,生产人员要提高应用能力,将限制农村发展的各种阻碍都消除掉,助力农村生产效率与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前景光明,但目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农村地区的发展困境比较多,需要更好的经济管理方式,经济管理方式为了适应新时代和新要求,也要不断进行改进。首先是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与农业经济管理较高的技术性要求相比他们的自身能力显得相形见绌。随着地方上对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尽快改善管理经验与能力不足的局面。
第二个方面,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机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发明新创造运用到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因此需要经济管理的内容也大大增多。个人的管理能力是不足以应对新出现的生产问题的,需要更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机构介入才行。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农村地区并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机构,许多农业生产人员想寻求农业经济管理机构的帮助也十分困难。
▲大棚式农业生产
第三就是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农业生产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能力基本上决定了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程度,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当下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少,城市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生产的主力军变为了老龄化人员,这些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兴的农业经济管接受程度也不高,因此对农村的经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对症下药解决相关问题,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良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建设一批适应当代农业发展情况的农业管理机构。首先,制定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培训制度,定期、持续地对农业生产人员展开培训活动,并及时反馈培训成果。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农业生产人员的反馈意见,促进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应用落实。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可以推行责任管理制度。对于需要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片区,都安排具体的相关责任人组织开展工作。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活动时予以一定的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对于农业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熟练运用,才能帮助农业生产人员将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地方上要建立一批适合本地发展情况的农业经济管理机构,进行对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要让更多的农业生产人员了解互联网技术,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政策,借助广阔的互联网平台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帮助农业生产人员实现增收的同时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法落下农村这根本的、重要的一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哪个岗位、担当什么样的职责,都不能忽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要共同助力于实现农村地区长远稳定的经济发展。既然农业经济管理中生产管理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么最要紧的任务就是要让农业生产人员尽快了解信息化时代背景,尽快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落实好农村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