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清林”是林区的俗称。学名森林抚育又称林分抚育,是指从造林起到成熟龄以前的森林培育过程中,为保证幼林成活,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木组成和品质及提高森林生产率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现今大兴安岭87年五·六大火后,火烧基地上的人工林所进行的抚育就是这种森林抚育。它包括除草、松土、间作、修枝等工作。而大兴安岭停采前所进行的原始森林抚育绝大多数都是间伐抚育,也叫天然中龄疏伐(生长伐)。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形成于二、三百万年以前,茫茫原始林海,怎么就在开发大兴安岭也就短短的三十多年,就无木可伐了,每年的森林抚育都在“抚”什么呢?为什么把森林都“抚”停采了?原始森林抚育的”优良林木和目的树种“都抚到哪里去了?难道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清林(抚育)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吗?让我们看一看,那些年原始森林的抚育操作过程,不谈对与错,留给人们去思考!大兴安岭风光一、改革开放前的天然林抚育大兴安岭在八十年代之前对森林的抚育多数是卫生伐。是按正常的森林操作规程抚育的,所谓的卫生伐就是在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雪压、森林火灾的林分中进行,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的林木。在天然林中,因生存竞争而死亡的林木约占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一般林分密度大、或壮龄林、或立地条件好、其分化都较强烈。结果是竞争能力弱的植株逐渐成为被压木;而竞争能力强的植株则成为优势木,占据较多的营养空间,抑制附近被压木的生长,最终导致后者的死亡。因此在一定密度的森林中,发生随着年龄增大而植株不断减少的现象,称为森林自然稀疏。多数被自然稀疏掉的林木,在潮湿的林间随时间都分解成腐殖质,没有分解的进行卫生伐清理,那时的林间操作是分成等距离的行排,码好枯枝或枯死木等让其在自然林中自然分解。只对过密的幼树进行稀疏。不考虑郁闭度等林中其它因素。因此,那时抚育林间很干净,有点象打扫林间卫生一样,这也是最早”清林“的来历吧!大兴安岭风光二、改革开放后的天然林抚育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天然林实施中龄林疏伐也叫生长伐或抚育间伐,但当时林区人统称为“清林”。按森林的操作规程可伐去蓄积量的百分之十最高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间伐后的森林郁闭度保留在0.6以上,不充许有“天窗”出现。因为自然稀疏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并非都是合乎人类经营目的的植株。从中也可提供大量中、小径材,从而能以段养长,为扩大再生产积累一些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林业生产周期长,给发展生产所带来的困难。及时采伐利用的林木,这就可以提高林分的木材总利用量。鉴于抚育间伐的经济效益显著,还有理论上的支持,改革开放后由于林区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是以落叶松为主,高寒地区生长的落叶松中龄林,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多数是树干挺直,纹理细密,质地坚软,非常适合当时的基础建设用材,6~10公分可用作脚手架,14·22公分可用作民房的檩材或煤矿坑木等。开放初期,基础建设整个国内市场需求量极大,因此,各大林业局都成立了“小杆站”、“劳动服务公司”等第三产业,加之当时一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就别提监管和按森林操作规程作业了,如雨后春竹一般的“清林”作业队,铺满林区,由于林区人少,本地人承包,雇佣外地人作业,专采伐附加值高的林产品,从6公分以上至30公分以下,使森林间伐变成了对中龄林的皆伐。大量的中龄林瞬间也就变成了幼龄林。大兴安岭风光三、天然林的间伐抚育天然林的间伐抚育,全世界都没有成熟的理论基础。林业是个周期性长,需要和平年代,几代人的接力研究。林业发达国家也在注意森林抚育采伐的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抚育间伐是以人工稀疏代替自然稀疏,其特点除稀疏的速度较快以外,还可利用自然稀疏的规律性,按照营林的需要改变自然选择的总方向。原理是人工稀疏常根据林木分化程度进行分级,然后伐去生长落后及经济价值低的林木。森林抚育的目的是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因此,在进行森林抚育间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当林分的郁闭度达到百分之零点九时,就需要对林木进行间伐,这是为了能够让树冠得以伸展,应当以林分的郁闭度在0.6到0.7的标准来计算需要保留的植株数量,这是目前天然林抚育的通常做法。大兴安岭风光理论是来自于实践,成熟的理论基础是为日后人们的经营活动,缩短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抚育采伐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培育森林的措施,又是获得部分木材的手段。但其重点是在培育森林。既然是培育森林,其目的主要是保证目的树种和优良林木的优势地位,改善林分品质,提高质量,缩短主伐期限,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心融神洽地与物溶入一起,找出天然林间伐的生长规律,合理科学地按排间伐,才能充分地发挥天然森林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