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年的消费大跳水后,一些专家预计复苏已经从今年开始,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
有媒体指出,本世纪20年代与上世纪20年代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在一场疫情之后开启了幸福的10年——新冠疫情使人们的财富储蓄量大增,疫情过后,解禁的世界可能迎来消费的狂欢。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出行人数创出历史新高,消费表现同样抢眼。如此看,新冠疫情的冲击已经消散。
我们是否过早地开始乐观?毕竟,还有一些制约消费真正恢复的因素未能得以扭转或解决: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吞噬了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空间被挤压;后疫情时代“就近就业”逐渐成为常态,影响了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疫情中人们习惯捂紧的钱袋子还是不能安心松开……
另有一些专家已经洞察到疫情冲击下消费的“回滞”现象,并提醒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意愿可能都回不到疫情之前,这给经济活动带来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是消费复苏的问题了。
“五一”假期:消费修复慢于出行人数恢复今年“五一”小长假,点燃了压抑已久的旅游热情。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超过和接近年同期水平——2.3亿人次国内出游,恢复至疫前同期的.2%;国内旅游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
“五一”假期的延长,有利于提升居民出行意愿和提振消费。5月1日到4日,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1.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3%,为历年同期最高值。5月1日到4日,网联平台共处理网络支付交易金额4万亿元,日均交易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5.50%。
从数据上看,至少在“五一”期间,疫后的报复性消费似乎已经到来。伴随着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持续推进,消费复苏或许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考察今年‘五一’假期数据,不仅要看消费的绝对量是否回到疫情前,还要看消费的增速比疫情前是高还是低。”海通证券近日发文认为,如果疫情之前每年消费增长10%,假定现在消费零增长,尽管绝对消费量很高,但消费依然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
例如,今年五一假期前两天,银联网络交易金额为亿元,较年同期增长6.9%。但是年五一假期,银联网络交易日均金额同比增长高达42%。
从出行人次来看,根据中国铁路公司发布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铁路日均客流量达到.3万人次,相比年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4.1%,但是相比年11.5%的增速仍有一定差距。
从游客接待量来看,以广东为例,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广东接待游客.3万人次,较年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5.6%,不仅远不及年15.5%的增速,还与年有着明显差距。此外,北京、河南、青海等地区也是类似的情况。
海通证券认为,旅游收入的恢复或仍然慢于旅游人数的恢复。例如,河南、青海的旅游人次相比疫情前有明显的回升。但是,河南的旅游收入增速明显低于旅游人次增长,青海的旅游收入还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这说明旅游的恢复存在分化特征,且旅游收入恢复慢于旅游人数。综合来看,今年“五一”假期消费绝对水平或有改善,但增长仍然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轨道。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也持同样的观点:年年初以来,居民线下活动正在加快正常化,游客数量恢复快于消费修复。从年主要假期数据来看,旅游、餐饮等线下活动逐步修复,接待游客人数占年同期比重从春节的75.3%抬升至清明的92.7%,五一或进一步抬升%以上;与此同时,旅游收入占年同期比重,从春节的58.6%抬升至清明的63.5%。
消费去哪了?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结束了连续9个月上升的态势,下降0.4个百分点至4.6%。“这表明,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且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已经回落至年疫情暴发前的平均水平,但消费增长依然低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
消费低迷的态势持续至今年一季度: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速为4.2%,较-同期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环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6.3%,较-年同期增速均值回落3.1个百分点。
与之相较,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这表明我国经济已处在稳定恢复阶段,但为什么疫后消费迟迟难以恢复?
据CF40青年论坛学者、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观察分析,当前居民收入改善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生产修复的速度,在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和就业率快速回升的时候,工资却一直涨不上去。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卡在了企业盈利这一端,而盈利压力之所以比较大,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太快,反过来侵蚀了企业的利润。
年初以来,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上涨。与年初相比,南华工业品指数上涨了7%左右,铜、螺纹钢、铁矿石、原油的价格涨幅超过10%,CRB现货指数涨幅接近15%。
“从数据上看,一直都是PPI涨幅快,但CPI涨幅慢,尤其是反映内需的核心CPI,一直都处于跌势。”李奇霖认为,持续上涨的上游价格会反噬中小企业利润,毕竟中小企业并没有技术、品牌和规模壁垒去抵抗上游价格上涨,但中小企业又承担了大量的就业(私营和个体解决了近60%的就业),消费的动能自然会被拖累。
从就业端来看,鲁政委认为,疫情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情况出现分化,尽管GDP增速已经超过了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和消费增速依然受到抑制。
第三产业是吸收就业的主力,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7.4%,显著高于第二产业的27.5%。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远高于制造业。有数据显示,主要由服务业劳动力成本构成的家庭服务价格和衣着加工价格同比均处于年以来的低位。
此外,从外出劳动力的角度来看,鲁政委认为,疫情降低了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意愿,使更多劳动力就近就业,进而带来其收入总量与消费水平的下降。数据显示,年四个季度外出农民工人数同比降幅均在2.0%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输出地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常低于劳动力输入地。年,浙江和广东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均在9.5万元以上,但是湖南和四川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都在8.5万元以下。此外,就近就业还减少了劳动力租房和外出就餐等方面的支出。
从储蓄行为的角度看,疫情的冲击提高居民的储蓄意愿,储蓄率上升意味着消费活动的下降。CF40学术委员、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被动性储蓄,经济封锁导致很多消费活动无法正常展开,想花钱花不出去就被动储蓄起来;二是预防性储蓄,疫情导致人们对于不确定性有更大的担忧,胆子变得更小,风险偏好更弱,因而采取更多预防性储蓄。
高善文观察分析,在疫情暴发的前期(去年一、二季度),被动储蓄是非常多的,在疫情得以控制、经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的阶段(去年三、四季度),储蓄率仍然超过2%,并未看到前期增加的被动性储蓄的释放。这表明,一是即便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条件下,预防性储蓄的上升仍有很强的惯性,二是疫情后人们风险偏好的普遍下降。
“在疫情等一系列不确定性条件下,更高的安全感根本上来自持有更多财富。”高善文表示,在疫情打击的条件下,人们消费的倾向下降,意味着意愿的财富持有量大幅度上升,沿着这一思路,在疫情恢复以后被动性储蓄不会很快转化成消费将是一个普遍模式。
如何解决消费“回滞”?如果大宗商品价格难以见顶回落,就近就业逐渐成为常态,居民的储蓄意愿和风险偏好继续维持在当下水平,居民消费的中长期潜在增速可能出现下降。
多名专家研究预判,疫情冲击下的消费“回滞”现象,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意愿都回不到疫情前,由此给经济活动带来明显的抑制作用。
“我们需要重视的是,不要让这一次的短期冲击导致慢变的长期趋势提前兑现。”CF40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认为,“我国当前的V字形复苏尚未完成。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因为这一次的周期性冲击而发生改变。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需求侧条件不要成为长期增长的制约因素。”
如何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当前特别是要着力消除阻碍扩大消费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消费回升。加大对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受冲击较大的服务企业的政策支持,使其尽快恢复到常态。
王一鸣认为,要增强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这根本上要靠改革,特别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这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有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农民工能够落户,享有城市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就会按照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消费,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27%。
对于扩大内需,蔡昉建议加大对“人”这一要素的扶持和保障力度——加大再分配力度,建立中国特色福利国家。“如果能够在社会层面对‘人’这个特殊的生产要素进行保护,我们就不要在企业层面进行保护,不必保护过剩产能、低效率企业,也不必保护不需要的就业岗位,而只需要保人本身。”
他认为,中国已经进入福利国家建设的最关键时期,而从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消费复苏问题,以及应对老龄化给居民消费带来的严峻挑战入手,正是长与短的结合。█
参考资料:
1、《海通证券:假期出行人次有大幅改善五一消费怎么样》;财联社。
2、《赵伟等:五一假期,消费如何?》;赵伟、杨飞。
3、《鲁政委:消费的疫后“回滞”》;新浪财经。
4、《李奇霖:大宗上涨之忧》;“奇霖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