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三产业总量和增幅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4.5:37.3:38.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总量和增幅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今年1月12日召开的市委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带动点,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质增速。今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年我市三产发展大动作。
强化规划引领把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作为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的具体措施,完成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规划,完善并落实中华崆峒养生地总体规划,以项目的论证谋划和要素保障服务为重点,市发改、文化、旅游、卫生、国土、农牧等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支撑性规划和支持性政策,各县(区)要加快编制养生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把规划真正落实到具体园区、项目和产品上。
推进大景区建设按照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的要求,以崆峒山、大云寺景区为龙头,加强核心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崆峒山旅游配套设施二期、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大云寺景区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鼓励发展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等新业态,规范提升农家乐,建设崆峒镇等旅游专业镇,发展一批旅游专业村。精心举办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力争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0%和22%。
促进文旅融合以全新的文化视野,审视我市的人文资源禀赋,挖掘地域文化潜力,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把文化融入产业,力争县区有文化品牌、园区有文化特色、景区有文化内涵、产品有文化品位。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集市”建设,抓建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扶持发展文化演艺、节庆会展、文体培训等基础产业,培育网络服务、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三产发展的重要“引擎”。
延伸养生产业链条把养生产业与扶持发展健康服务业、中医药事业、体育产业、生态有机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养生膳食、中医保健、养生用品研发制造等养生产业,推进养生主题园区、重点项目建设。规范国医养生馆运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家政医疗、体育、健身服务机构,真正把养生产业做实、产品做精、品牌做大。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义乌商贸城、金果博览城等商贸物流设施建设,启动运营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积极培育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农超对接和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社区便民市场、便民超市,打造“十五分钟”便民经济圈。创建淘宝网“特色中国·平凉馆”,引进培育电商企业,打造特色商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围绕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引导建办一批产业配套型、精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走出一条以贸促工、以工兴贸的良性发展路子。
专家白癜风专家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