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不亮西方亮谁去,谁留

张文朗黄文静

要点

◆东方不亮,西方亮。近几年来,国内投资增速下滑,而对外直接投资(ODI)发展迅猛,年我国ODI已经超过来华直接投资。有观点认为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税负繁重是重要推手。我国企业出海到底为何来势凶猛,哪里是岸?官方数据表明企业目的地主要是“近海”(香港和其他亚洲地区),投向主要是三产,果真如此?我国ODI是否依循其他经济体的规律,未来谁去、谁留?资本市场能从中找到什么样的投资机会呢?

◆官方数据与事实有一定落差,我国企业已经跨越“近海”,远渡重洋,北美和亚洲并重,虽然升级进行时,但三产占比较官方数据显示的低。官方数据仅统计了ODI首次到达的地区和行业,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为主,三产占比70%(包括租赁服务、金融),而民间数据(HF数据库)从最终目的地和行业进行统计,更接近真实情况。事实是,我国企业借道“近海”,再远渡重洋,北美和亚洲占比均接近30%。过去5年,矿业能源和金属的投资占比超过一半,但近年来ODI的行业分布有所改观,能源金属占比下降到25%,科技、运输、金融、地产占比均从低个位数升至10%以上。从企业性质来来看,虽然国企投资金额占比仍然高达70%,但民企占比升势迅猛。国企投资能源占比高于民企。

◆企业“漂洋过海”是大势所趋,有利于提升我国资产收益。成本固然是推动因素,但企业出海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信贷+地产”支撑的复苏不可持续;去杠杆压力高企,产能过剩仍较严重;人口红利渐退、贫富差距拉大;这都意味着储蓄过剩仍是未来数年的大概率事件,消化过剩储蓄需要增加对外投资。虽然中国总体上是净债权国,但主要是政府部门拥有庞大的净资产,而非政府部门处于净负债地位,导致我国总体投资净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而美国则截然相反。企业出海有利于增加我国海外投资收益,并促进企业转型。

◆他山之石,未必能攻玉,我国企业出海未必按常理出牌。美日韩ODI都经历了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四个阶段,其产业重心也经历了重化工业、加工组装、高新技术业的叠进。中国身处国际分工的中游,ODI发展趋势并不完全遵从他国的路径,而主要将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下游发展,以市场寻求和效率寻求为动因,大批低附加值制造业亟需开拓国外市场、转移低效环节。二是向上游发展,以战略资产寻求为动因,投资欧美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获取逆向技术溢出。行业上看,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高端制造业,以及金融、科技、娱乐、旅游、教育、批零等现代服务业将取得长足快速的发展。而传统制造业亦将逐渐受益于市场开拓和效率提升带来的红利。在企业出海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可以搭建信息平台,提供融资支持,协助控制风险,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正文

1、引言

东方不亮,西方亮。近几年来,国内投资增速一路向下,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发展迅猛,年已经是全球增量三强,存量十强。根据外管局的统计,年我国双向直接投资趋近平衡,而商务部的数据表明,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越了实际使用的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成为净对外直接投资元年。近来有关企业出海的讨论铺天盖地,有观点认为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税负繁重是重要推手。还有观点认为,川普上台后将大幅减税,加上国内能源费用昂贵,企业出海势不可挡。

到底为什么我国企业出海来势凶猛?其实,背后的推手超出了成本方面的原因。从基本面来看,中国面临需求之困,“信贷+地产”的周期归来不可持续;去杠杆压力高企,产能过剩待解;人口红利渐退、贫富差距拉大,抑制总需求。储蓄过剩仍将是未来数年的大概率事件。而消化过剩储蓄无外乎两个途径,要么转化为国内投资,要么转化为对外投资,在产能过剩待解的背景下,扬帆出海不可逆转。虽然中国总体上对外处于净资产地位,但主要是政府部门拥有庞大的净资产,而非政府部门处于净负债地位,说明私人部门风险分散不足,增持海外资产动机较强。

那么,我国企业出海主要去哪儿了,真实情况是否像官方数据所显示的那样,目的地以亚洲为主,产业投向以三产为主?未来风向何处,谁会去,谁会留?美日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ODI都经历了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四个阶段,其产业重心也经历了重化工业、加工组装、高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叠进。他山之石,能否攻玉?ODI的发展给资本市场会提供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2、官方数据与事实落差大

年来,我国ODI高速增长,年化增速高达43%。到年,大陆ODI增量达亿美元,存量1.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9%和3.5%,已跻身全球增量三强,仅次于美国和香港特区(年美国ODI增量达亿美元左右,香港很大程度可能是大陆中转出去的投资)[1]。外管局数据显示,年我国双向直接投资趋近平衡,而商务部的数据则显示,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越了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净对外直接投资元年(图1-2)。[2]

2.1、官方数据:“近海”浅游、产业高端化

一般认为,对外投资首先选择投资心理距离较近的国家(地区)。所谓心理距离,主要指投资国和东道国在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差异程度。文化越趋同(使用共同的语言)、地理距离越近,越能吸引到对外直接投资。官方数据显示,亚洲的确是中国投资者的圣地,占过去5年[3]大陆ODI总额的68%,遥遥领先第二名的拉美(占比12%)。亚洲当中大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总额超过80%。这似乎符合国际化阶段理论,ODI初级阶段选择心理距离近的区域进行投资(图3-4)。

官方数据同样显示行业选择方面,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年,中国商业服务独占鳌头,占比达32%,采矿业为首的能源金属类位列第二,占比达18%,三产中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也名列前茅(图5)。三产总体占比接近70%,意味着产业已实现升级。

2.2、民间数据:远渡重洋,升级进行时

除了官方公布的数据,HeritageFoundation(以下简称HF)也统计了微观层面公司间交易级别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ODI的最终流向。对比官方数据和HF数据,我们发现二者总量和趋势基本一致,年之后稍有分歧,或是因为HF只统计大额投资,不统计小额或失败的交易(图6)。二者差距的扩大也部分反映了近年小额交易的发展。据此,我们可以认为HF的数据是基本可靠的,基于HF数据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HF的数据与商务部数据显示的ODI流向大相径庭。地域方面来看,香港只是中转站,最终目的地中北美和亚洲并重。由于官方数据仅统计了大陆ODI首次到达的地区和行业,而HF是统计的事最终目的地和行业,所以比官方数据更确切。官方数据排名前五的地区中四个都是避税天堂(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而投到这里的资金有极大可能最终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香港或为中国投资者的中转站,中国对亚洲投资额或被高估。HF交易层面的数据显示,欧美等发达地区成为被投资要地,对澳大利亚、非洲等资源丰富地区的直接投资也在高速增长,而对亚洲的投资仅有27%(对东亚的投资占比仅为13%,图8),说明语言和文化共性已不再是中国投资者的障碍,中国已度过投资心理距离较近地区的阶段,自然资源和能否获利成为投资者的首要







































疗效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csdscy/9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