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安全是否有保障您觉得该转还是

争论Ⅰ 生命安全

我们会不会吃了毒物不自知?

转基因食物会不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后果,这是人类最为关切的核心焦点。支持一方的观点认为转基因安全无害,而持怀疑态度的人则认为不能轻易下结论。

■争论源头

转基因马铃薯损伤白鼠试验

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格兰某研究所一位知名免疫学老教授取了一种抗虫转基因马铃薯在大白鼠身上进行毒性试验,发现一种马铃薯造成了大白鼠消化系统异常,器官受损严重,此次试验造成轩然大波。英国机构对此多次进行调查,英国新食品及加工顾问委员会等仔细重复了教授的实验,调查结果认定他的实验设计存在缺陷。欧洲从此刮起对转基因食物安全性大辩论的风暴,并波及全球。多年来争议各方仍在拿这个案例说事,但掺入了太多主观选择性,以至于此事几乎成了“罗生门”。

1.吃下肚能让人放心吗

转基因DNA一般约占该种食物所有DNA的25万分之一,极其微量的新DNA转移到人体内的可能性非常小。烹饪加热过程几乎将所有食物中的DNA降解成碎片,它们多数是不具任何遗传信息的片段,并进一步在体内被消化吸收。没有降解的DNA有一部分被排到体外。另有极少量的DNA可能被体内吸收进血液循环,而机体严密的防御系统最终会将这些外来的DNA消灭掉。在动物实验中,偶然会发现食物中的DNA存在于细胞中,但很难与宿主的染色体基因发生重组。进入细胞的DNA发生生物学效应可能性极小,更不可能具遗传性质。

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食物,没有“零风险”食物。人类已有近二十年安全食用转基因食品历史,应可作为长期食用安全证明。

美国发生过猪疫苗转基因玉米污染人食用的玉米和大豆事件。转基因是人工拼接的,没有经过长期进化的选择,也未达到平衡,所以不可能稳定。研究发现,一种有缺陷花叶病毒进入宿主植物后,只经过十几天就可与临近的基因重组,证明转基因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存在“不可预测效应”。

实际上,转变、转移基因会引起作物DNA天然功能发生变化;插入的外源基因可能被截断、分裂,同其他基因混合、颠倒、繁殖,而产生始料未及的副作用。不可预测效应之所以难以琢磨主要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有可能现在不显现,而在漫长的未来显现。无法预测未来会面对多种多样转基因在食物链中出现,这些转基因产物在我们的消化道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什么后果。

2.虫子都不吃人吃了能没事

转基因安全性论证第一是生物学论证,第二是毒理实验方法论证。第一种论证,在转基因水稻研发之时,科学家就必须进行基因安全性论证,以确定自己选定的转基因路径都是安全的。

有人认为张启发院士团队主攻的Bt63大米含有毒蛋白,这个说法是错误的。Bt63是针对鳞翅目昆虫的一种原毒素,它本身没有毒。鳞翅目昆虫体内有一种碱性蛋白酶,当虫子吃进BT蛋白后,最终在虫子体内转化成毒蛋白。这种毒蛋白并非对所有的虫子都有效,仅仅能杀死鳞翅目昆虫。

为什么BT蛋白对人畜无害?人的肠道里没有虫子肠道的碱性蛋白酶,无法完成BT蛋白的切割;其次,人类的肠道细胞里根本没有这种毒蛋白的受体,也就是说,无法和这种毒蛋白结合,从而破坏人类的细胞。

昆虫几乎对所有长期使用的杀虫剂都产生了抗性,人类的对策就是加大杀虫剂用量和发明新的杀虫剂,于是每隔没多少年,昆虫又产生了新的抗性。

人们也许要问,对Bt抗虫转基因作物,昆虫会产生抗性吗?许多学者认为极有可能发生。最近有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的小菜蛾对Bt杀虫剂出现了抗性。如果害虫对Bt作物产生抗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将毁掉人类一个最重要也最悠久的生物防治技术。现在美国的一个办法是在Bt作物周边建设庇护所,如果在Bt作物地出现个别抗性昆虫并活了下来,它与庇护所内对Bt敏感的昆虫交配,抗性基因就会被稀释而无法表现。但类似的办法在中国很难实施到位。国情不同,不能轻易推广这种转基因作物。

3.毒性会不会骤然增强

人们担心转基因的蛋白产物是否对人体有毒,比如除草剂分解酶类、抗生素分解酶类及Cry杀虫毒蛋白等,究竟有没有问题。人们曾经将草甘磷除草剂的一种分解酶放在大白鼠等动物身上进行毒性试验,未发现这些动物生长速度、食物转化率、肉质成分和重量、脂肪含量等方面有异常。抗生素分解酶在大白鼠身上作过急性毒性试验,证明是安全的。现有6大类转基因作物的安全实验表明,其蛋白产物都安全。实验表明,插入的外源转基因在经过选择培育的转基因作物中长期传代是稳定的。

插入外源基因,可能给作物本身带来遗传损伤,这会不会使原来处在低水平的毒素或抗营养物质骤然提升?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依据。几年前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遗传工程酵母,由于导入多拷贝葡萄糖代谢基因,致使致癌毒素甲基乙二醛积聚。

问题还是毒性评估做得不足。在西方国家,使用动物做试验很棘手,不仅费用高,还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的限制。还有就是长期安全性测试不足,对转基因食物作长达几十年的长期效应研究几乎不可能。

争论Ⅱ 生态安全

基因漂流会漂过来什么意外?

向自然界大规模释放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是否会发生负面影响。有人认为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还有很大益处。另一些人则认为风险很大。

■争论源头

转基因玉米花粉毒杀幼虫研究

年美国一所大学的科学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Bt转基因玉米花粉能毒杀美洲帝王蝶幼虫的研究结果。这是第一次由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提出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有害论据。这一发现在美国和欧洲引起震动。

第二年,几家大型生物工程公司资助6个研究小组分头开展研究,以图探明真相。第三年秋天,各小组相继发表研究结果,认为科学家所报道的研究结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使得美洲帝王蝶别无选择地取食沾有转基因花粉的植物叶片。

1.生物多样性会下降吗

地球上60%的物种是在20世纪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大部分在转基因技术到来前就已处在农药污染的危机之中。

抗虫、耐除草剂和抗病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为解决农药污染问题提供了新途径。现在因转基因作物投产,全球杀虫剂使用量每年减少多万公斤。即使有些转基因作物要求施放除草剂,也是低毒,如甘草磷,易分解,无残留。有些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有影响,但可通过田间管理措施解决。

基因漂流(遗传品质通过有性生殖的交配作用在生殖相容性的不同种群之间转移,从而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在自然界和农业区一直在发生,并非有了转基因生物才有,而且通过技术手段可防范。

不少生态学家担心由于大面积推广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杂草生物量会锐减,影响以杂草种子为生的鸟类。几年前英国有过一项田野试验,结论是耐除草剂油菜和甜菜对农田野生鸟类有不利影响,杂草种子分别只有传统作物农田的1/5和1/3,云雀数量显著减少。

若在转基因作物和常规作物之间发生基因漂流,其后果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包含植物病毒启动的转基因构建物在自然界并未存在过,也未经漫长进化历史的选择,这样的基因组合通过基因漂流进入自然界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就人类现有的知识,还很难做出预测。

现在正在研发生产药物、疫苗、生物燃料和生物塑料的转基因作物,如发生基因漂流到食用作物上,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就可能有风险。

2.“入侵者”大军压境

不必担心转基因作物会在自然环境中出现入侵行为。过去传统作物也有抗病虫害的品种,但从未在野外条件下发现过它们能长期存活下来。栽培植物经过了长期驯化的过程,难适应野外生存条件。

玉米在北美和欧洲、亚洲、非洲大陆都不存在野生种类。因此不必担心转基因扩散到自然环境中。大豆只在亚洲有野生种类,在北美和南美种植不存在基因漂流,这在亚洲的确要格外谨慎。

还有一个办法是生产不育的种子,既能避免强迫农民签订不擅自留种的协议,又能避免基因漂流。

人们对“终育技术”一点也不生疏,无籽西瓜和无籽葡萄就是,只不过它们不是采用遗传工程技术而已。

大面积推广单一的转基因品种,威胁农业生物多样性。转基因漂流造成一些地区出现“超级杂草”。另外在作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种植与其同类的转基因作物,可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中国就是8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

水生转基因动物与野生同类交配会造成有害结果,如提高野生种的竞争力,改变天然群落结构,使部分天然种群消亡。还有可能出现“特洛伊基因”:少量的生长速度快的转基因鱼种进入自然水域,可能造成与之杂交的野生种群迅速衰落,最终同归于尽。

外来种入侵已成为各国严峻的生态问题。转基因生物具有抗虫、抗病、速生或耐寒等特性,就能提高环境“净适合度”,进入当地环境就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甚至成为优势种群,造成本地同类种群衰亡。

3.会危及土壤微生物吗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大的来源,是驱动许多生态系统关键功能的发动机。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逐渐受到政府、科学家及民间的







































医治白癜风病的专家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11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