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之一,为准确、及时、全面掌握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全市开展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统计调查。这次调查的标准时点为年12月31日,调查时期资料为年和年年度资料。调查对象是截止到年12月31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不含农民专业合作社)。
调查数据显示,年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工作成效显著,各类创业创新基地长足发展。
一、小微企业基本情况
年末,张掖市共有小微企业个,比年增长48.36%。其中:小型企业个,占小微企业总数的13.27%,增长40.36%;微型企业个,占总数的86.73%,增长49.72%。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小微企业个,占小微企业总数的15.93%,增长.53%;第二产业个,占总数的18.07%,增长25.60%;第三产业个,占总数的66%,增长42.25%。
分行业看,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5大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个,占小微企业总数的32.77%;农、林、牧、渔业户,占总数的15.93%;工业户,占总数的11.3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户,占总数的11.67%;建筑业户,占总数的6.68%。5大行业的小微企业占到总数的77.45%。
按行业分组小微企业单位数
个数(个)
增长(%)
比重(%)
合 计
48.36
.00
一、第一产业
.53
15.93
农、林、牧、渔业
.53
15.93
二、第二产业
25.60
18.07
1.工业
15.88
11.39
采矿业
5.23
1.30
制造业
17.32
8.7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7.93
1.37
2.建筑业
46.56
6.68
三、第三产业
42.25
66.00
1.批发和零售业
39.02
32.77
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3.23
3.57
3.住宿和餐饮业
59.30
2.20
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9
1.53
5.金融业
5.74
3.26
6.房地产业
26.01
4.01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4.66
10.67
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6.53
2.38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5
41.67
0.69
1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2.96
1.55
11.教育
77
67.39
0.62
12.卫生和社会工作
21
90.91
0.17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7.35
2.58
分县区看,年末,甘州区小微企业个,增长38.22%;肃南县小微企业个,增长29.68%;民乐县小微企业个,增长34.85%;临泽县小微企业个,增长41.49%;高台县小微企业0个,增长44.72%;山丹县小微企业个,增长.90%。
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现状和成效
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基地城市示范后,市委、市政府针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初创型小微企业实行“五免一补”、成长型小微企业实行“五奖两补”、创业创新基地实行“两补四奖”等19条优惠政策,制定了小微企业专项资金、扶持基金、应急周转金、互助贷款担保等管理办法,配套出台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10项扶持政策,有效地降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拉动和促进作用明显。
(一)小微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
开展“双创”城市示范后,张掖市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在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和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共同促进下,小微企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年新注册登记小微企业4个,完成了三年示范期总目标任务的97.41%。
(二)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大幅增强。
小微企业已成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和新增就业的主要吸纳器,在全市小微企业数量急剧扩张的同时,小微企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创业拉动就业成效显著。年,全市小微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人,比年增长25.59%,职工薪酬.3万元,增长27.08%,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平均薪酬达到.43元。
(三)小微企业整体规模和经济实力日益壮大。
随着全市小微企业在数量的扩张,小微企业的整体规模和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年,全市小微企业资产总计.97亿元,比年增长19.44%;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增长15.55%;完成利润总额24.03亿元,增长31.09%;上缴税金总额11.75亿元,增长15.09%。。
(四)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全市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年末,张掖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个,比年增加7个,增长70%。其中,小微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2个,比年增加6个,增长%。年,全市小微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6万元,同比增长59.20%。小微企业拥有授权专利数个,同比增长42.62%。
(五)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开展“双创”城市示范后,全市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年,全市有个小微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小微企业总数的19.01%。其中:开展产品创新活动的个,占总数的8.88%;开展工艺创新的个,占总数的2.61%;开展组织(管理)创新的个,占总数的6.98%;开展营销创新的个,占总数的9.42%。小微企业创新费用共计.5万元,比年增长.11%。
(六)各类创业创新基地长足发展。
开展“双创”城市示范后,全市运营孵化器、创业园、创意园、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各类创业创新基地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投资兴办创业创新基地的大好局面。年全市共有16个经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创业创新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园区,入驻小微企业个,其中,年入驻个,占入驻企业的45.62%。入驻企业中有个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占入驻企业的60.34%。入驻企业中有个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入驻企业的33.82%。其中,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63个,占8.36%;工艺创新的54个,占7.16%;组织(管理)创新的81个,占10.74%;营销创新的个,占14.99%。
在16个创业创新基地中未正式登记注册的在孵企业和个人,年实现营业收入.7万元,比年增长47.80%;上缴税金.5万元,下降25.96%;利润总额.4万元,增长28.82%;年平均从业人员人,增长.96;职工薪酬万元,增长.44%;技术合同交易额万元,增长.95%;拥有授权专利4个,增长%。
三、小微企业发展特点
开展“双创”城市示范以来,全市小微企业发展呈现出下特点:
(一)小微企业个数占据企业总数绝对多数。
调查数据显示,年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不含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个,占到企业总数的98.04%。年新注册登记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占到99.29%,小微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小微企业成为社会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开展小微企业“双创”城市示范后,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吸纳新增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年全市小微企业年平均从业人数达到人,占到全部企业年平均从业人数的67.30%。
(三)工业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显著。
调查数据显示,年,全市共有工业小微企业个,仅占小微企业总数的11.39%,但年平均从业人数比重占到26.20%;职工薪酬占到31.66%,资产总计占到37.89%,营业收入占到48.95%,利润总额占到28.73%,上缴税金占到42.77%,工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非常明显。
(四)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主力军。
第三产业成为增加就业的扩容器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年全市第三产小微企业个,增长42.25%,占小微企业总数的66%;年平均从业人员人,增长30.45%,占小微企业的49.75%;职工薪酬13.21亿元,增长33.26%,占小微企业48.32%。
(五)第一产业小微企业发展迅猛。
张掖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开展“双创”示范后,激发了社会各界兴办农业企业的积极性。年全市第一产业小微企业个,比年增长.53%。当年新注册小微企业中第一产业就将近三成,占到新注册小微企业29.21%。
(六)小微企业税赋明显减轻。
开展“双创”示范后,各种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的优惠政策措施成效显著,小微企业税赋负担明显减轻。年,全市小微企业减免税金总额达到.3万元,比年增长22.62%。
(七)小微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小微企业的地域分布看,全市小微企业发展很不平衡,甘州区集中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小微企业,占到全市总数的53.56%,从业人员占到47.83%。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各地也不平衡,如山丹县农业小微企业占到全市的40.72%。
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的活跃程度不高。
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经营弹性大,经营不稳定,关、停、并、转变化频繁。年,全市小微企业中正常营业企业个,占小微企业总数的63.66%,当年新注册企业中,正常营业企业个,占新注册企业的62.56%,表明全市小微企业中,无论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活跃程度都还比较偏低。
(二)小微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水平落后,采用作坊式、家族式管理运营方式,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统计制度,企业财务收支靠“脑袋帐”、“口袋帐”等方式管理,对这些财务不健全、经营粗放的企业,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很难向其提供贷款,也是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因素。
(三)小微企业创新意识还较弱。
从调查数据看,年开展创新活动的小微企业不足二成,且创新活动多集中于营销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方面,开展工艺创新的小微企业仅占2.62%,说明企业创新意识,特别是科技创新意识还比较弱,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小微企业品牌意识不够。
树立和打造优良的企业品牌是企业做大做强、长远发展的关键。部分小微企业缺乏企业品牌意识,为了降低维护费用,部分企业甚至把对企业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注册在个人名下,为企业今后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五)小微企业产业关联度不高。
小微型企业产业集群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方,产业集群更容易出现。从全市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看,则比较分散,大多各自为战,产业关联度很低,甚至在一些行业中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条,也没有出现小微企业围绕某一产业链条,上下游产品精细分工协作配合的产业集群。
(六)小微工业企业投资乏力。
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工业投资乏力。年小微工业企业个数增长15.8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48个百分点,增速仅高于金融业,排在各行业倒数第2位;小微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增长8.4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98个百分点,在各行业中排在末位。
(七)小微企业对劳动力就业的粘合力和稳定性较差。
全市小微企业中的农业企业、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筑企业以及旅游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明显季节性,企业用工也呈现明显季度性,企业一般按临时用工结算劳动报酬,不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也不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金。由于这类企业在全市小微企业中所占比例不小,造成全市小微企业整体上对劳动力就业的粘合力和稳定性都较差。
(八)部分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意愿不明显。
部分企业满足“小富即安”现状,缺少把企业做大做强和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导致一些如“个转企”、“小升规”等扶持奖励政策的吸引力不够。
(九)个别小微企业创业目标不明确。
个别企业创业动机不纯,没有明确的创业目标,也不愿意加大投资开展创新,入驻创业创新基地并不是真正想把企业办好办成,只是为了占“免房租”、“免息”等各种政策便宜。
五、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进一步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各种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读,让社会各界更透彻、更全面了解掌握政策,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加大对创业创新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营造出全社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创业培训辅导,完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要继续加强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完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好协同创新平台,强化小微企业创业培训辅导,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大中企业与小微企业合作,大力创设和发展小微企业。
(三)强化扶优扶强针对性,提高扶持资金效率。
狠抓市委、市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重点做好《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黄金19条”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注重扶持资金的针对性,防止出现“撒胡椒面”现象。优先和重点扶持那些自身有强烈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愿望、产业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帮助和扶持其迅速做大做强,提高扶持资金的效率,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
(四)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打造有特色主导产业。
针对我市工业投资乏力的现状,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在小微企业创新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数个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集中和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围绕全产业链条打造,积极引进投资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和项目,形成在国内有市场份额、竞争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
(五)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规范企业用工制度。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其竞争能力。同时,鼓励小微企业健全完善用工制度,对那些能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交纳职工各种社会保障金的小微企业,在扶持政策和资金上重点倾斜。
(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升小微企业管理水平。
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创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下功夫抓好各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尽快释放政策效力,惠及广大小微企业。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小微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应变能力。
(七)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
整合各部门现有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提高那些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积极落实各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探索和推动信用保证保险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关工作,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
(八)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动小微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推动互联网技术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保护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成果,提高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来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