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

推文信息

李佳,谢芸芸,田发.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05):18-27.

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消费金融支付、风险管理、消费信贷、投资四大功能,结合作用机制与两阶段SYS-GMM估计方法来研究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消费金融能够通过信用催化、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以及政策引导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显著作用;(2)具体来看,消费信贷、储蓄作用于产业结构的估计效果最显著,其次为保险与投资;(3)相较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效果更好。据此,应在扩大消费金融试点范围基础上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契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重金融产业与模式创新、强化居民投资与保险理念,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

消费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SYS-GMM估计;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提质增效,而非简单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来提升经济总量,需侧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品品质等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金融危机以来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在低位徘徊,第二产业贡献率先升后降,第三产业贡献率整体波动上升并于年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制约了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消费金融作为新兴行业,涉及到消费行为与资本流向等问题,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需求侧来看,消费金融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消费行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与消费结构,进而带动相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供给侧来看,消费金融从保险、投资、储蓄转化为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资源整合,通过资金供给总量与流通速度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从各项消费金融服务功能角度来看,信用卡支付、网络平台分期购物、手机移动支付等创新支付功能不断涌现,有效简化中间链条、提高交易效率、加速货币与商品或服务转化的生产流通过程,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动。同时,在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经济模式转换背景下,新兴互联网消费金融蓬勃发展,传统产业结构的划分不断被打破,产品与服务向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

相较于国外消费金融发展演进,中国消费金融始于年颁布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为更好地把握消费金融发展方向与运行模式以契合新时代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系统考察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从支付、风险管理、消费信贷、投资四大功能维度(Tufano,)出发,运用理论机制并采取两阶段SYS-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消费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文献梳理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从家庭消费金融角度出发,现有金融机构无法完全满足居民信用需求,消费金融公司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廖理和张金宝,)。从社会角度出发,庞大的人口基数、现代经济体系加快推进、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迈进意味着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张杰,)。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体现在消费需求变化和消费结构调整两方面。首先,总体研究表明消费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消费需求。基于全样本角度,Bacchetta和Gerlach()利用多国信贷数据,发现消费信贷总量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Beaton()根据美国的居民消费信贷等宏观经济数据,实证研究得出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普遍观点认为消费金融提升消费需求对未来收入的敏感性、缓解流动性约束、平滑当期收入与未来收入,从而拉动消费增长(王勇,;李燕桥和臧旭恒,;龙海明和钱浣秋,)。另外,消费信贷约束不是固定的,其产生的原因在于消费者不同质,消费者因其财富状况不同从而获取消费信贷的期限与额度都不同,在可变约束的假定之下得出消费信贷与消费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Jappelli和Pagano,;Bacchetta和Gerlach,;Steindel和Ludvigson,)。基于区域样本角度,张李义和涂奔()通过信息熵方法得出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农村。从消费金融功能出发,王平和王琴梅()实证得出东部地区保险与投资对消费贡献率更大,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消费提升更依赖于储蓄。其次,消费金融发展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田长海和刘锐()基于城镇居民消费相关数据,从消费金融内涵视角出发,实证得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金融资产的增长对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拉动作用。同时,消费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既缺乏耐心又相对谨慎,可预知未来收入时通过借贷增加当前非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对服务业的需求会显著增加。消费金融可以作为消费者消费保险工具,通过暂时性流动性过渡作用于消费结构(Deaton,)。

另一类分析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情况。规范分析层面,沈健美和齐雪松()认为国内消费信贷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两条主要途径是刺激消费及增大乘数效应、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在总结美英发达国家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时,许文彬和王希平()指出消费信贷是现代化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环节,通过加速社会资本流动,促使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化为生产资本,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实证研究层面,Bishop()利用美国经济数据研究发现消费信贷的扩张相对于收入增长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更显著。基于VECM模型,马利军()认为消费信贷能够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降低部分行业的资金供给,从而抑制部分行业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出效应。

总体而言,国内外对消费金融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不足,尤其尚缺从功能角度出发实证检验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而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以及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本文选择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为研究议题。

三、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关的经济理论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illiamPetty提出,随后ColinClark总结配第克拉克定理,引申出收入弹性差异机制与技术进步差异机制。前者论述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重心发生改变;后者阐述了资本、技术相对于初级产业会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相反对于第二与第三产业会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在追求社会高生产率情况下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前所述,经济水平、资本、技术等都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消费金融能够从消费需求、消费结构、边际储蓄等需求结构因素,投资、技术等供给结构因素,以及经济水平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本文从四大作用机制来具体分析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图1)。

(一)信用催化机制

信用催化机制是以消费信贷缓解流动性约束为契机,凭借消费信用促进服务、商品流通,提升居民消费信心,拉动消费需求。一方面,消费支出作为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信贷催化机制下可加速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流动,带动商品经济市场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在初期呈现上升趋势,当GDP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一高位稳定会逐步降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将会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不断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在信用机制的催化作用下,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由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生存性消费需求转向享受型消费需求。居民消费结构必然带动多层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附加值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现代化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相应地,需求结构的转变使社会资本、高新技术以及优质劳动力等资源趋向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模式,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

(二)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经济理念的转变催生了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新趋势、新形态。本质上,技术在产业内部反映了资源组合方式与产出效率,在产业间则反映资源转换关系。首先,随着金融体系整顿、商业化改革,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行业迅速崛起,不论是信贷、移动支付还是风险管理等本身就属于社会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整合,极大程度上简化中间链条,降低交易成本,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其次,各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且密不可分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技术在产业内部传递并在相关产业间扩散,带动传统基础产业和制造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图1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

(三)资源配置机制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必然使得在现有产业存量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增量结构,即资本结构变动影响社会资产在各产业配置情况而促进现有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资金总量、资金流速及资金投向等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短期内,在一定技术环境下,某产业部门拥有资本量与其发展速度互为正向促进关系。消费金融从保险、投资、储蓄转化为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资产配置使得闲置资金从居民手中逐步转化为社会投资。同时,在风险分散作用下,消费金融提升消费者信心,加速货币与商品或服务转化的生产流通过程,从资金供给总量与流通速度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长期内,随着技术创新和生产设备日益规模化,产业对应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资金来源短缺则无法持续发展。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及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根据消费者还贷能力、最终消费用途等来判断发放的额度、期限与利率,间接拉动相关产业的有效需求,影响不同产业部门商品需求偏好,引导资金投向,促进产业结构重心趋向国家支持行业。

(四)政策导向机制

为保证经济可持续稳步增长需正确引导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政府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手段,应鼓励一切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发展并致力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消费金融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不可或缺。一方面,国家政策日渐注重扶持消费金融的发展。国务院、银监会、央行等持续加大对消费信贷政策的支持力度。从年国务院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开放到全国,到年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公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指导意见》,政府持续鼓励金融机构与网络平台在小额消费信贷领域开展合作。另一方面,为平衡发展各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平稳发展,拉动新兴产业部门跟上步伐,在政策导向机制下,消费金融有关借贷利率与资金导向等通过信贷模式与消费金融产品契合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协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

四、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层面。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主导地位从农林牧渔等低级形态向制造业及服务业演化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侧重于资源要素在生产效率较低部门与生产效率较高部门实现重新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全体部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本文利用年至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从消费金融的四大功能出发分别实证检验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效应。动态GMM面板模型相较于静态面板模型,既考虑了消费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效应,又避免了由于滞后项的引入所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基础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Iit代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指标,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writ)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srit)表示;CFit是表示消费金融的变量,包括消费信贷强度(qcreditit)、投资指标(lninveit)、保险指标(lninsuit)、储蓄指标(lndepoit);∑nj=1j=1nXit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地方财政支出(gcrit)、消费(conurit)、房地产业信贷余额(lnhincit)、社会商品零售额(lnsaleit)。系数a1衡量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若a1显著为正说明该消费金融指标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亦然;系数值越大说明消费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系数a2和a3分别衡量控制变量和产业结构指标滞后项对当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γi、θt、εit分别为地区效应、时间效应和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衡量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比例、产值结构、产业间关联度等协调关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13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