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图/受访者提供
以深化结构性改革提升基础性投资收益
本刊记者/姜璇
本文首发于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
近期,江西、山东、江苏等多个中国内地省份迎来“开工潮”,一批基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相继上马。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随即各省区市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均明确,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稳投资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年投资形势展望报告预判,年基建投资有望保持中速增长;而制造业、房地产项目投资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但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认为,目前投资增速的下滑有其必然性,重要的是要保证投资增速在合理的区间。
基建回暖,民营投资见顶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待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项(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去年的表现,年可能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刘元春:就去年来讲,制造业投资摆脱了上半年以及在年比较低迷的状况,在下半年有所回升,但是依然处于相对低位的状态。
今年制造业投资可能会受到几方面的冲击,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承压。第一,国内很多制造业的产成品是用于出口的,世界经济的低迷,对出口需求可能会有一个挤压作用。第二,重要的是中美贸易摩擦是否能够在近期这几轮谈判中达成和解,这方面还存在不确定性。第三,库存周期开始逆转。第四,今年汽车市场可能会持续低迷。房地产方面,目前是“因城施策”,从趋势来看,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投资、资金的刺激,出现一些回缓的迹象在所难免,但房地产本身还存在可调整的空间。
变化最大的是基建。基建在去年处于一个全面下滑和低度增长的状态,虽然在7·31政治局会议之后提出“六稳”,国家在财政、货币和地方投融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反弹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今年必然出现一个明显的回升,但是回升幅度难以达到过去的状况。原因是基建投资本身的基数已经非常大,窄口径统计规模在13万亿元,宽口径达到十七八万亿元,要想增长速度能够达到10%,意味着今年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需要强劲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基础建设投资的项目储备还不是很足,基建的资金难以支撑持续的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下,也不需要像过去一样两位数以上的基建投资。
总体而言,今年投资在这三个板块里,虽然有一些利好的消息,但是整体会处于一个持续承压的状态。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7月31日中央提出“六稳”以来,“稳投资”领域的政策传递效果如何?短期内应有哪些政策调整?
刘元春:从7月开始到年底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补短板”的政策,在基建上是有效果的,基建的有些项目从单月数据负增长回升到百分之三四的水平。但是,目前投资的核心主体在于民间投资,民间投资由于融资难融资贵、投资预期收益的下滑,再加上库存周期的作用,民间投资从年2%的增长速度回升到去年的8.8%,这样的增长速度可能不会持续。
虽然今年政策性的投资会明显上扬,但是民间投资和一些市场性投资有可能趋缓,导致“稳投资”显现出来的效率可能并不明显,特别是从7月31日到现在,可以看到投资下滑、增速回缓的迹象比较明显。
中国新闻周刊:你近期也提出过“民营投资已经见顶”观点,应该怎么理解?
刘元春:不考虑政策的因素,单纯从市场的角度,特别是从库存周期和短期的投资周期来看,民营经济的投资周期已经度过了高点。
去年关于民营企业、民营资本的争论很大,但实际上民间投资从年一季度的2.2%反弹到8.9%。虽然市场情绪、市场预期有影响,民营企业按照它的库存周期和各方面市场安排,还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周期的逆转以及外在因素的冲击,它会出现趋势性的逆转和短期的波动。所以说,今年如果在民营投资上没有大的举措,就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回落。
近几年围绕民营企业,尤其是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之后,政府出台了很多密集性的资助政策,今年又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出台专门的18项举措,能适度缓解民间资本回落的趋势。
投资回落是一个趋势性的现象,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必然要出现的,更是储蓄率、储蓄增速下降必然性的产物。要明确的是,一方面要防止在这个趋势条件下,投资过度地下滑,也就是储蓄增速与投资增速不匹配;另一方面,防止过度在债务投资驱动型的模式里打转,改变过去依靠举债来促进投资、稳增长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对年稳增长的目标做合理的界定,而不是不计一切代价把投资增速提上去。
目前投资失速的可能性比较大。强化底线思维,就必须把投资增速提上来,加大政策力度和逆周期调整力度,使目前的投资增速回升到百分之八九这个水平,同时防止不计成本地把投资拉回到过去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几的水平。
短期预期调整配合中长期结构性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期,稳投资更要注重投资效率的提升,你认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