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记者王健马闯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十九大报告系列解读《伟大变革》今天播出第二篇:经济体系现代化——哪些调整,哪些创新?-10-20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都说“质量和速度不可兼得”,中国经济这五年之所以亮眼,恰恰是因为它在“速度和质量”间找到了那个平衡,就好似一列高速行驶的“复兴号”列车,不但速度快,而且方向稳,这实属不易。习近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总书记关于“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提法格外显眼。事实上,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最初“现代化”的构想,就是指的经济领域。但是,块头大并不代表身体强,经济的体量大也并不代表结构合理。经济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体系”二字。中国经济,正在从“长体重”向“强体质”转变。习近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蹄疾而步稳,复兴号列车两侧不断闪过的中国风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那么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是如何从过去延伸向未来的?“经济”这个词很大,大到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经济”这个词很小,小到牵动百姓一日三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确定为党的基本路线后,39年不曾改变。在这个不变的路线规划下,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是在年5月去河南考察的时候。记者第一次面对面听他系统阐述“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是在那之后大约半年,他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立冬刚过的北京,天气微寒。习近平: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速度、结构、动力,总书记为“经济新常态”框定了三个关键词。一年后,同样是在秋冬之交的北京,他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新思路,为经济结构转型按下“快进键”。习近平: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