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好治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编者按:年12月29日,体育领域的跨年演讲——《易家之言》易剑东教授跨年演讲在北京建悦?体银谷举行,本次活动由体育BANK、体银商学院、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主办。易教授以“细细品味体育产业悲喜苦乐”为主题,从体育产业的趋势与形势、政策与对策、战略与策略、格局与结局、思路与出路、定位与地位、功能与职能等七大论题阐述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大会吸引了余名体育产业从业精英、企业家、投资人及政府、协会相关人士参与,观看人数达万人以上。很多观众通过不同渠道希望进一步学习易教授的演讲,体育BANK将分为上中下三篇推出第二届精华内容。
“用生命燃烧体育”,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我喜欢几乎所有运动项目、对体育界的大事小情始终有高度关切并且对研究体育问题,尤其是探索体育规律始终有强烈的兴趣。正是因为以上三点,让我敢于将我个人与体育相结合,希望我作为一名体育学者的思考,能被更多人了解。
23天前,我度过了50岁生日,这也是选择“细细品味中国体育产业的悲喜苦乐”作为演讲主题的根本原因。大家说“五十知天命”——不是30岁的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不是40岁的困惑、迷茫、犹豫、徘徊,而是非常淡然地看待过去的风风雨雨。有人讲,50岁最好的状态是“闲看云卷云舒,静待花开花落”,虽然我很难达到这一境界,但我认同50岁确实应该更加淡然地看待过去和现在。50岁,在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同时,不应该无所作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分享自己过去一年对中国体育产业、整个中国体育的一些思考,期待这些思考能给有关政策的制定者、有关产业的投资者、从业者,当然还包括学习体育产业的学生,提供一些新的观点和视角。
回望与展望按照常规,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将在近日发布年中国体育产业的相关数据,而著名的美国Plunkettresearch已经发布了年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度增加值为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的2.63%。据我所知,这是近十年数据里最低的一年。与此同时,Plunkettresearch估计年世界体育产业的年度增加值只有1.3万亿美元。这样算来,美国一国年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就高达全世界体育产业增加值的41.5%,而美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24.8%,所以美国号称是世界第一体育强国,毫无疑问。
PlunkettResearch还发布了和年全球体育产业收入数据(图1)——从13,亿增长到13,亿,这也是一个小幅增长。
-年全球体育产业收入
中国年的相关数据虽然尚未发布,但年的体育产业增加值是.4亿元,年的数据估计会是1万亿人民币上下。按照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平均汇率6.计算,中国体育产业年的增加值约为亿美元,大约为美国体育产业年度增加值的28%,世界体育产业年度增加值的11.6%。年,美国GDP为20.万亿美元,中国为13.万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65.6%,体育产业的差距非常大。
年欧盟公布过十大体育相关行业的GDP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机构,乃至于一些致力于体育产业的智库,从来没有发布过类似数据——该数据统计的是在体育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当中,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产业分别对体育产业的GDP有多大贡献。我们现在在强调融合——体育融合、体旅融合、体育健康融合,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定量化统计的融合效果,却始终无从得知,这是中国体育产业直到年的一个遗憾。
十大体育相关行业的GDP贡献
今年的跨年演讲,将从七个方面回顾年的中国体育产业,并展望年及以后中国体育产业的趋向。
一、趋势与形势体育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势头总体向好。在我国,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五大幸福产业以来,其中发展速度最快但规模最小的是体育产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医疗这些行业的发展大趋势都比较好,但是发展速度都不如体育。
在我国目前的整个发展大势下,有五个趋势是不可遏制的:
第一,国家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中国是世界前十大经济体当中第三产业占比最低的国家——我国第三产业占比53%~54%,美国是80%左右,大部分国家都在65%~70%以上。因此,中国还有巨大的服务业成长空间,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不再是产品的无限增加,而是服务的增长。
第二,消费升级和内需不足。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在特殊的国际形势下,外贸的比例越来越低,我们必须要靠内需来提振经济。而在内需范畴当中、在精神服务业这一层次当中,体育旅游等行业就越来越重要。
第三,优质劳动力不足和AI的来临。
中国现在劳动力能利用的人口红利在下降,原因包括老年人患病率增加及诸多疾病的低龄化。由此引发的劳动力不足,体育可以做弥补、做贡献——遏制疾病低龄化,同时帮助老年人尽量晚生病、少生病、得小病,这体现了体育的基础功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体育都有特殊的贡献。同时,我们正面临着全面的数字化,AI普及之后,将替代大批劳动力,而体育所具备的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提高优质劳动力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面临数字浪潮压力的从业者提供舒压阀。
第四,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产业初级态势。
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实际上非常模糊和初级——正规养老机构收费高、名额有限;由阶层分化导致的养老观念固化,则导致偏远贫困地区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因此,养老产业对于体育而言存在巨大的机遇。
第五,美好生活需求扩大与健康状况不佳。
五大幸福产业中,体育的规模最小,但是增长幅度最大,而这个增长幅度就是一个大趋势,意味着体育大有可为。
从发展大势的角度而言,投身体育产业没有错,因为这些趋势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可逆转。但是,有几个形势也必须要讲,面对热门领域,需要“泼冷水”来保持冷静和理智。
第一,人均GDP存在巨大差距。
我们必须意识到人均GDP的差距,美国人均GDP是6万多美元,德国48,多美元,法国英国42,多美元,我们才多美元,已经回归20周年的澳门,人均GDP是8万多美元,大约是大陆地区的9倍。
五国人均GDP排名比较
第二,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
虽然我国一直在发展,但是老百姓到底有多少吃饭以外的钱拿来用于自主消费?通过恩格尔系数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恩格尔系数是8.1%,而我们是24%。在我国目前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体育还有多少空间?必须强调,体育不是生活必需消费,而是人们满足温饱之后的升级消费,因此,最大的掣肘可能是饮食支出偏高。
年各国/地区的恩格尔系数比较
第三,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美国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我们年的12.85倍——我们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万多人民币,而美国是30多万(折算成人民币),这个差距也非常大。
第四,基尼系数扩大。
有数据表明,去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国际惯例把基尼系数0.2以下的情况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社会普遍的人群购买体育服务的可能性,而在国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的情况下,购买体育服务的可能性恐将降低。
第五,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低。
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1.2%,体育消费微乎其微。
所以从这几个形势上看,中国体育产业并不是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一片大好,而是存在许多阻滞发展的现实因素,这是体育产业从业者做投资、做运营时必须要考量的因素。
所以我这里提了5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思考:
第一,人均GDP可以单一决定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吗?
决定不了,因为还有太多数据因素的影响需要考量。例如,中国目前的杠杆率居高不下,导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此外,地产金融占比过高,挤压了其他产业。多种因素耦合致使目前产业生态恶化,因此,人均GDP单一因素并不能决定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与体育消费有什么关系?
消费升级和降级跟体育都有关系。登珠峰就是体育消费升级的典型案例,高消费群体已经有了这个需求——有些企业家数次登珠峰,还有一些企业家去全世界各地越野。
但是消费降级的现状恐怕也有其存在的必然道理,从拼多多所占据的市场规模中可见一斑。为什么中国的体育用品业始终很难提升其价值?安踏丁总的一个观念值得我们深思——他信奉的是在中国形势下的极致性价比。安踏在年的营收是亿,但衣服和鞋子总计售卖1.5亿件,平均每件单价不到元人民币,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极致性价比”可能在体育领域还有广泛市场。
安踏“KT4报答”篮球鞋及其美国发售现场
第三,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了吗?
黄金时代显然没有到来。美国年度体育产业增加值最高数据能达到GDP的3.05%,而体育总局经济司的领导说,我国体育产业年度增加值在年最迟年会占到GDP的5%,虽然这个数据恐怕未必能如期到来,但该目标的设定至少说明领导对体育产业寄予了殷切期望。
第四,欧美体育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一直提升吗?
欧美的体育产业并非一直处于提升状态,反而是都在起伏——以美国为例,其年度体育产业增加值近几年一直在2.88%、2.76%、2.63%、3.05%之间起伏。
第五,趋势总体向好和形势喜忧参半的背后是什么?
对我们而言,面对总体向好的大趋势和喜忧参半的发展形势,应该始终葆有挚爱体育的情怀投身产业之中,同时也要保持冷静,不冲动加大投资、不盲目跟进新项目;但也不能静等,而是要多观察,审时度势。
总而言之,面对对目前的体育产业趋势和形势,我们不要感性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而是要理性达观。体育产业增长速度最快,但是目前体量最小,某种意义上存在的问题不少,但是长期趋势向好。所以身在体育产业其中的我们,要隐忍、要等待,要继续审时度势,而没有进入体育领域的朋友也要看准机会、找准主业,相信一定会迎来体育产业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二、政策与对策关于政策,我们先来思考五个问题。
第一,政策频繁出台能说明什么和不能说明什么?
能说明我们对体育产业太重视,也太着急了;但不能说明政策好了产业就一定好,否则为什么还继续推出政策呢?
第二,从46号文到43号文的政策演进逻辑是什么?
政策演进的逻辑很好。“46号文”是直接谈体育产业,在文中提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但“43号文”的题目中就已经出现了“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说明政策制定者已经将体育产业的发展逻辑梳理顺畅——产业的发展不以体育作为生活方式并带动消费为前提,将是一场空。
第三,从政策预研到评估反馈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从政策学来说,我们目前太多政策都做得不够好——一方面,在制定政策之前的预研不够充分,导致政策落地过程中问题多多;另一方面,针对政策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不够到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处理不够及时,导致政策无法继续推行甚至搁浅。一言以蔽之,政策预研与评估反馈,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厘清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还能切实了解产业发展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从而确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何在?
我们重视政策,但是体育产业不一定能发展好。北大张维迎教授认为,做任何产业倾斜政策都要注意两点——第一,因为官员们不在一线,所以政府部门不可能比企业家更懂市场;第二,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存在,可能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去选择其施政方向。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可能都存在于政府部门。
第五,体育市场主体应该如何积极应对政府政策?
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企业家根本不看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因为觉得没用。因此,如何在制定政策时直击产业一线的痛点,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体育的发展趋势总体向好,有赖于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这其中确实有政府的良苦用心,但是我认为,仍存在5个问题(观点不一定正确,更不一定高明,只是我的一个思考),希望能引起重视。
第一,时机不对。
目前中国有两个项目独独受到极大青睐且在国家体系中有专门的场地设施补贴,一个是足球,一个是冰雪。我们的目标很具体——足球方面,要在学校建设4万个场地,目前社会有2万个场地,总计要发展到6万个;
冰雪运动方面,雪场要做到个。这个时机真的到了吗?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目前滑雪和滑冰人次是3亿到3.5亿,而中国~年的相关数据是1万人次左右;此外,我们国家人均滑雪次数只有1.1次,即1万人里有80%只上雪一次,这完全不能称为“有规律的参与者(regularparticipates)”,不能划入冰雪运动人口范畴。于是有关部门只好把统计对象泛化成冰雪旅游人口,将数据提升到1.7亿,但是冰雪运动人口(上冰1次不能算,算3~4次的)中国恐怕只有几百万。在这种情况下,第个雪场尚未建成时,此前建设的六七百个雪场就已经难以为继了。我们的雪场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一个形式而存在,并没有正常的运行。足球的情况亦然——政策考虑不足和结构性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很严重。政策意图虽好,但是否能够落地并收效良好、满足施政者的意愿,都值得进一步探究。
第二,强制不力。
最具体的例子——“46号文”中,有条文明确要求新建小区需保证室外人均0.3平米的体育场地,保证室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1平米,但事实上都没能具体落实。
第三,协调不够。
政策有协调功能,哪怕是国务院牵头出台政策,也需要进行协调。“43号文”相较于13年年底的文件中关于体育场馆电、气、热价格的说法出现了改变。13年年底,文件中的条文是强制性的,至少是具有一定的明确意图的,而现在的说法却是“鼓励协商”。暂且不论这个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倒退,但它至少说明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协调不力。如果有关部门确认体育具有公益性、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是否可以在社会资源匹配上给予优待,而不是采用协商和市场化交易的手段?这其中的问题,也值得去研究。
第四,着力不当。
最近某部门发文,征求意见稿中有一条——体育赛事名称中严禁使用“国际”“中国”字样。有些已经跟国际组织开展了合作甚至制定了合同的民营企业和民间机构于是便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比赛已经冠名为国际品牌赛事,可现在出台的政策不让用“国际”“中国”,比赛还怎么活?难道只有国家级协会办赛才能用“国际”,民间自主办赛就不能用吗?类似这种政策着力所造成的结果非但没有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反而压抑了中国本就脆弱的运动竞赛表演业。
第五,服务不足。
我们国家出台了不少促进体育发展的利好政策,但是相关服务不足、针对学术研究的信息提供不足。我向来认为任何一个国际体育赛事的组委会应该有三大属性——第一,专业化,国际比赛搞了这么多年,有一整套规则和详尽的运行方式,而我们很多传统的行政人员实则不懂其运行机制,需要引入大量专业人士;第二,学习型,要不断变化、不断更新迭代;第三,开放化。
国际体育赛事组委会应具备的三大属性
专业化、学习型、开放型这三条标准,又有几个组委会符合?目前很多比赛都强调属地化,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又强调属地化又不按办赛规律办事,则将对我国未来承接更多国际赛事带来阻碍。
从政府的角度,我希望任何政策制定之前都能做充分的调研,在政策发布之后深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跟进措施,而不是重新又出台新的政策,置此前的问题于不顾。
可喜又可悲的是,目前在体育产业中,政府是最积极的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动力不足,使得不少市场主体不得不以依靠政府投资为基本生存手段。建议在当前形势下,体育企业应该采取下列策略
第一,选准主业。
从体育产业来看,目前变现比较快的是培训业,但很多人为了着急变现却置行业规范于不顾,甚至杀鸡取卵,导致中国体育培训业至今未曾出现知名的过硬品牌。
第二,构筑模式。
大家知道,企业手里有几百个亿订单,未必能有实效,关键是要有能灵活腾挪的现金流。因此,企业要构筑自己的盈利模式,要能不停地循环。
第三,整合资源。
体育很大意义上是依托型平台。以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为例,媒体版权的收入往往占整体收入的一半以上,其商业赞助和比赛日的收入也占很大比例,其利益相关者也能从中获益。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应该建立共同体,凡是比赛期间因参赛选手、观赛者所引发的机酒交通旅游等各方收入也应该给赛事主办方提成,诸如此类很多事情都有可为空间。
第四,嵌入闭环。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依靠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吸引资本注入。企业要在闭环当中找准自身位置,而不是像曾经的乐视一样,试图以一个企业的身份独自构筑生态,这将会异常艰难,必然会断裂。
因此,只有在选准主业、构筑模式、嵌入闭环、抓住根本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从而形成“生存-生活-生命-生产-生意的逻辑”,才能在明确体育的意义的基础上,实现体育产业的价值。
综上,对政策和对策做两方面的总结:
第一,政策主导者不能寄望于政策自然发挥效应。
政策效应的发挥,取决于前期调研和后期反馈——政策制定者在厘清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切实了解产业发展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确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企业决策者也不能奢望政策立马阳光普照。
行业受到国家重视,大趋势向好,但对于从业者而言,做事情不要有过多奢望,要踏实寻找自身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文稿整理:徐笑菡
本文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能转载。
—END—媒体合作或寻求报道017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