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企业家杂志,作者梁宵
中国企业家杂志.
讲好企业家故事,弘扬企业家精神
应警惕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长期化。若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方面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竞争优势。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梁宵
盛松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文中提及了如何避免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长期化、如何恢复消费、如何调整地产调控政策、如何应对人民币贬值等多方面内容,以下是盛松成此次专访内容的要点:
1.若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方面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竞争优势。
2.重要的一点是改善预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企业家的信心和积极性。
3.我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速在2.1%左右,则上半年GDP增速预计在3.5%左右。
4.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落实,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5.失去的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往往很难弥补。
6.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物价也有不少差异,合理安排现金补贴或消费券的额度也是不容易的。提振消费的根本途径在于居民预期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
7.在坚持房住不炒和风险防范的前提下,房地产调控可适度继续放松。但热点城市政策放松仍需谨慎,要谨防年疫情过后市场迅速过热的情况再度发生。
8.与其他货币相比,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相对较为滞后,也正因为如此,未来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很可能仍然存在。
“因为疫情,我的头发已经3个月没有理了,等解封后,我也不可能一个月理3次发。”在5月14日举办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下称“五道口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表示。这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不仅通过详实的数据推演,还谈及自己和身边人的现实案例,强调了一个当前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考验:“失去的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往往是很难弥补的。”
不只服务业,中国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疫情的强烈冲击。作为全国物流中心、制造中心、经济枢纽的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多重要,疫情冲击的外溢影响就有多严重。一度,上海疫情导致多个领域的制造业生产按下“暂停键”,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电子消费品等产业接连告急——这种情况在4月中下旬上海逐步启动复工复产之后有所缓解,但产业链的修复和制造业的回暖依然有待时日。
“受疫情影响比较小的地区,政策会提前发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比如上海,可能还要缓一缓,但在疫情后也会着力稳增长。”在盛松成看来,政策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部署,在工业制造领域,应加大对企业经营的流动性支持,尤其是抗风险能力更弱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从“提振消费”的角度,根本途径在于“居民预期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同时对于在疫情影响下“复苏态势受阻”的房地产行业,他认为“在坚持房住不炒和风险防范的前提下,调控可适度继续放松”。而在这一系列举措之上更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多次强调的一点就是“改善预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企业家的信心和积极性”。
以下为盛松成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内容。
“应警惕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长期化”
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在你看来,如何尽量减弱疫情的中长期影响?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涌现出很多企业自救措施,但是整体复苏还是需要配套政策的完善,你认为政策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盛松成:本轮疫情不仅直接影响服务业,也冲击了制造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但新一轮疫情冲击了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应警惕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长期化。若供应链停摆时间过长,将至少产生两方面危害:一是众多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加速调整。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竞争优势。
为推动制造业全面复苏,需要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第一,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地方政府应正确、完整理解和贯彻中央的方针,各地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应避免层层加码。
第二,加大对企业经营的流动性支持。优先对受疫情冲击、货运物流阻碍、原材料价格上涨较严重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不抽贷、不断贷。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增信支持,续保续贷,可考虑暂时提高融资担保规模和担保风险容忍度,当制造业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无法履行偿还责任时,依法依约及时履行代偿责任。加快落实制造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第三,优先落实对制造业领域的外贸企业的税费减免,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出口退税、留抵退税等。通过一次性退还制造业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并加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力度,开启制造业小微企业税费缓缴的申请通道,缓解疫情冲击下外贸制造业企业生存压力,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信心。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改善预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企业家的信心和积极性。
摄影:李艳艳
你在5月9日发文提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在二季度,但有评论对此会更悲观一些,请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影响这个判断结果的变量有哪些?
盛松成:这主要是根据新一轮疫情覆盖地区的严重程度和封控情况加以判断的。本轮疫情多点散发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核心城市,对经济冲击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4月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即累计新增感染数超过例)的GDP合计占全国比重高达55.1%(~年均值)。部分地区疫情已延续至5月,需予以重视。
我们对二季度经济增速作了三种情景分析:
第一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较高、且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一般,那么除了全域封控的上海等地经济蒙受较大损失外,部分封控的省份4、5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可能减少3%,预计全国二季度经济增速在3.2%左右;
第二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平稳、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较大,部分封控省份4、5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则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2.1%左右;
第三种情景为,若没有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增速平稳、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较为严重,部分封控省份4、5月份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并且长三角除上海外,整个二季度经济增量比正常情况下减少5%,则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跌破2%。我认为第二种情况可能性较大,即二季度经济增速在2.1%左右,则上半年GDP增速预计在3.5%左右。
这个预判基于这样一些前提:
一是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严防疫情再次反弹,尽早全面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
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实,货币政策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在防风险的前提下,全力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
三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我预计受疫情影响比较小的地区政策会提前发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比如上海,可能还要缓一缓,但在疫情后也会着力稳增长。此外,考虑到去年同期的基数效应,预计今年二季度经济数据将逐月改善。
如你预测,假设“二季度经济增速在2.1%左右,上半年GDP增速预计在3.5%左右”,这与全年5%左右的增速目标还是差距不小的,这个目标还能否实现?
盛松成:我们当时确定5.5%左右的目标时,乌克兰危机还几乎没发生,疫情的反复更是完全出乎预料。现在预测全年经济增速比较困难,实际意义也有限。因为无论是政策,还是国内外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落实,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根据我们对上半年的预测,从全年角度看,如果三季度经济增速能达到5.5%,四季度达到6%,全年的GDP还是有可能接近5%,因为疫情以后我们一定会全力发展经济。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增长5.5%左右,所以只要全年的GDP达到或接近5%,我认为就基本完成了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提振消费的根本途径在于居民预期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
说到复工复产,也有分析评论指出,工业企业还能有限运转,相比之下,餐饮、电影院以及旅游业等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你对此怎么看?美国在应对年疫情危机时采用了发放现金的方式,这在我国是否行得通?
盛松成: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确实是比较大的。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6.1%。失去的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往往很难弥补。前几天,我在“五道口论坛”上讲过,因为疫情,我的头发已经3个月没有理了,等解封后,我也不可能一个月理3次发。
我们国家和美国的情况不同。无论发放现金还是消费券,都是从需求端直接提供补贴,这不宜作为我国提升消费的主要手段,因为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存在不少技术难题。比如,如果发现金,可能一部分会被储蓄起来,而不是用于消费。又比如,这些补贴应由中央政府来发放,还是地方来发放?有效拉动消费需要发放多少消费券?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够财力支撑很大规模的消费券发放?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物价也有不少差异,合理安排现金补贴或消费券的额度也是不容易的。
我认为,提振消费的根本途径在于居民预期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中国人特别勤劳,只要有工作机会,就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所以,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