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土地,1%的人口,全市15%以上的经济总量——这是“25岁”的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交给全市的一张成绩单。
二十五载砥砺深耕,向千亿园区挺进的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如挂弓扶桑的太阳,喷薄在天,为滁州经济持续发光、稳定输热、高效供能。
持续发光从10亿到40亿,财政收入5年翻两番7月6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会议将在我市举行。届时,滁州将被授牌为“中国食品产业基地”,这也是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又一块国字号招牌。
自年6月,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响应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成立至今,这里作为首批省级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国十大创新力开发区”“国家级经开区相对竞争优势30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荣誉的背后是滁州经开区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
从最初的10.89平方公里到如今的83平方公里,滁州经开区现已囊括城南片区、城东工业园、城北拓展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高铁站前区等五个区域板块。同时,拓展编制跨马滁扬地区规划,远景规划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为“三次创业”留足了发展空间。
这片仅占滁州6‰的热土上,登记注册的工商企业达余户,其中规上企业户;外资企业50余家,世界强投资企业5家。
年,滁州经开区在成立20周年之际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年,滁州经开区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达23.08亿元,3年实现翻番。年,园区财政收入达34.14亿元,比上年净增10亿元。年,预计可实现财政收入近40亿元,较年翻两番。
财政收入是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最直接体现。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在全省开发区排名位次不断前移等一个个扎实的数据点亮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势头。
稳定输热留得住人才,也培养得出人才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瑞士人……在滁州的街头,你常常可以遇见五湖四海的“歪果仁”,他们也许说着不同的语言,但身上穿的工作服大多有滁州经开区企业的logo:博西华、霍尼韦尔、瓦卢瑞克、雀巢……
不仅这些外资企业的外籍工程师们来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标准委员会委员方运舟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梅泽群博士,清华大学张洪国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肖惠宁博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也来了,这些高端人才牵头的高科技团队也带着项目来到滁州创业。
滁州经开区针对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建立国内外行业顶尖人才信息库,按图索骥,打造人才高地。同时,启动建设滁州原创科技城,打造成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研发地和成果转化地,帮助人才搭建创业平台,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能、发挥专长、贡献力量的机会。
人才靠留更靠自主培养,能自主发热才能更好地稳定输热。滁州经开区深谙此理,着力培育了一批创新主体。仅去年一年,滁州经开区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4家,永强汽车等4家企业获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扬子空调等5家企业获批省专精特新企业。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截至目前,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家,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8个。
高效供能产业集聚,是滁州最好的形象代言“没想到最终拿到西门子的订单是通过咱这北京治白癜风症最好的医院小孩得白癜风好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