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来自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如果仅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讲,青海省的表现真的算不上突出。
刚刚发布的青海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省生产总值.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第一产业增加值.0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3.9∶45.6调整为10.2∶42.4∶47.4。人均生产总值为元,比上年增长5.3%。
人口方面,年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万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万人,增加7万人;乡村人口万人,减少8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8%,比上年末提高1.4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方面,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2%。
的确,上面这些指标,与中西部个别非省会城市相比都好不到什么地方去。然而,一个省能够成为一个省,自然有其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和现实重大意义,不是几个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就能衡量和评判的。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青海高等教育,虽然学校数量和质量,比起中东部省份来说差距非常大,但是这些学校对于青海本省考生来说却至关重要。
一、12所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生源主要来自本省
尽管全省规模逐年扩大,但青海仍然是高等教育小省。
就学校数量来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年6月15日),青海省一共有12所高等学校,其中本科4所,专科8所。具体名单如下:
就在校生来说。青海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人,在校生人,毕业生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60万人,在校生10.74万人,毕业生2.96万人。
就毕业生来说。虽然小编尚未看到该省届毕业生的总体数据,但是却看到了年的有关数据。青海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人,比年增加人。截至年9月1日,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1.1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7个百分点。
在当年名毕业生中,毕业研究生人,本科毕业生人,专科(高职)毕业生人。本届毕业生生源主要来自本省,省内生源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3.42%;外省生源为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58%,省内外生源占比与年基本持平。
看来,青海普通高校数量真的不多,毕业生也主要来自本省。接下来,我们分为本科和专科层次再来深入认识一下。
二、3所本科高校博士授予权全覆盖,一所独立学院正在转设
青海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成就中,有几项特别亮眼:青海大学入选“部省合建”高校行列,三江源生态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3所本科高校博士授予权全覆盖,启动筹建西宁大学。
其中,3所本科高校博士授予权全覆盖,指的是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都已经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我们可以具体看一下3所大学的基本情况。
青海大学
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年。年,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年被撤销。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年恢复青海大学。年,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了一所以工、农、医、管、经、理、法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占地余亩,全日制在校生人,其中研究生人、本专科生人。现有教职工人(其中教学科研单位人,医院人);专任教师余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人,正高人(其中二级教授20人),副高人。
值得一提的是,年以来,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帮扶下,青海大学实现跨越发展;年成为青海省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学校,年成为国家“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部省合建”高校,年成功入选全国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作物学、水利工程、草学、临床医学、中医学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青海师范大学
始建于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目前,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现有城西和城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亩。现有教职工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副高级职称人在校学生0人,其中,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人,留学生7人,函授生人。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中国史、数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青海民族大学
创建于年12月12日,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年9月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学校分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约亩,现有名教职工,专任教师名,其中正高级职称名、副高级职称名。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其中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33个,占比为54.1%,理工医类本科专业28个,占比为45.9%,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
年成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是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年,青海省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年以来,在教育部关怀下,形成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单位的“组团式”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格局。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至于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属于独立学院。青海省原本计划是筹建西宁大学,争取年建设工程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年完成青海大学昆仑学院转设,西宁大学全面承接办学功能,实现首次招生。从目前最新情况看,筹建中的西宁大学最终可能名称为青海理工大学,年能否正式招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西宁,对于成绩稍差一些的朋友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
小编之所以这样下结论,主要是基于青海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披露的有关数据。
据上述报告,青海省现有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其中,5所隶属行业办学,3所隶属各市州,业务均受省教育厅管理。
年,全省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人,较年增加6.3%;毕业生人数人、落实毕业去向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0.4%,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3.77%,平均月收入.89元。招生14人,较年增加8.1%,高职学校招生占比较高的是交通运输、土木建筑和医药卫生大类。
同时,该省继续开展中高职衔接“3+2”联合办学模式改革试点,选择办学优势特色明显的高职院校与藏区中职学校合作举办高职专业,培养民族地区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办学招生人数由年的名扩大到名,较年增加53.48%。
至于专业选择的话,小编建议重点是选择考生喜欢的专业,这样的话读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在兴趣的引导下,也许未来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