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专稿李晖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第一要义。为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切实把握产业扶贫思路措施与办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向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结合“三走遍三签字”活动,本人同市委办、市委政研室、市委督查室、市扶贫办等部门同志,深入全市11个县区(管理区)24个乡镇46个村,通过开座谈会、现场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

现状与成效

富的是产品,贫的是产业,这是永州市贫困地区发展不快、滞后不前的共性症结。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始终注重认真领会中央提出的“靶向治疗”、“精准滴灌”扶贫要求,结合永州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构建贫困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间的互惠共赢利益联结机制,重点鼓励扶持做大做强粮油、经作、畜牧水产、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带动23万贫困人口实施产业精准脱贫。三年来,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人,贫困村出列个。

1.培育出一批主导产业。全市已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发展格局。江华县成功引进温氏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一体化养猪项目,年出栏生猪达50万头,年产值6-8亿元。投资4亿元的温氏万头奶牛养殖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带动合作农户增收万元。新田县发展“富硒产业”,建成基地1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6万多贫困人口增收。宁远县重点推进40个乡村旅游(区)点建设,其中17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万余人。江永县通过将“五香”产品与电子商务紧紧结合,完成电商交易总额达15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平增收元。双牌县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等六大重点扶贫产业,年光伏发电产业67个扶贫村全覆盖。冷水滩区将优质稻、蔬菜、中药材、油茶作为产业扶贫的攻坚力量,全区共建有优质稻基地11.4万亩,青蒿1万多亩,油茶林亩,黑美人西瓜10万多亩。零陵区新建99家温氏养殖场,种植油茶亩。祁阳县油茶林种植面积达52.29万亩,创建万字号基地2个、千字号基地16个。东安县建设丰产楠竹基地4万余亩,新增楠竹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道县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基地97个、万亩以上农业基地11个,其中贫困地区仅脐橙产业建成“万字号”基地3处、“千字号”基地5处。蓝山县突出优质稻、果蔬、茶园三大建设,茶园总面积达2.15万余亩,特种水果亩。金洞管理区以楠木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大力推进楠木休闲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回龙圩管理区立足柑橘种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探索出一些新模式。在产业扶贫的主战场中,各个县区认真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创新探索出了独特发展模式。江华县“产业+金融+兜底”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该县对1.72万个无劳动能力、银行无授信的兜底贫困人口,由政府和经济组织共同担保争取小额信贷1.52亿元,并通过与温氏公司合作发展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项目,实现兜底贫困人口“零负担、纯收益”。江永县采取“政府+企业+银行+贫困户”的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将企业与贫困户“捆绑”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使“贫困户”变“股民”。宁远县实施引导贫困群众在城区园区景区建设中创业就业、“产业+金融”固定分红、龙头企业订单等产业扶贫模式。东安县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的帮扶联结模式,形成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3.找准了一池“源头水”。年启动实施扶贫小额信贷以来,市政府与省三大政策性银行签署贷款总额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支持全市脱贫攻坚。年全市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49亿元,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有8个县区扶贫小额贷款过亿元,永州经验在全省推介。全市共有农业、能源、工业、商贸、旅游等11个领域、家扶贫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小额信贷。用好用活再贷款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县的信贷投放。全市累计发放再贷款15.9亿元,其中对5个贫困县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6.7亿元。积极推进“金融保险+扶贫”,在5个贫困县启动了“扶贫财银保”项目试点,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保单作担保,解决扶贫经济组织“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制定了扶贫“特惠保”实施方案,对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资助实施贫困家庭综合保障保险、借款人意外保险、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贫困家庭综合财产保险、扶贫光伏发电保险等6大商业险种,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

问题与成因

通过调查统计和广泛的座谈走访,我们深深感受到,尽管各级各部门加大了产业扶贫的力度,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对照中央和省委产业扶贫的政策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产业覆盖贫困人口的面不大。全市个贫困村中确定主导产业的虽已有个村,但覆盖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分别只占21.1%、25.5%。

2.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村发展的效益还不强。全市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有个、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有73个。按照要求今年需脱贫摘帽的宁远、双牌、江永3个县中,集体经济收入在4万元以下的双牌县有43个村,宁远县有82个村,江永县仍有33个村。这次走访的46个村,基本上都是能人在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少。

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还不够。从调研走访的情况看,产业扶贫更多地停留在传统农业种植养殖,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产业较少。农产品加工制作,特别是精深加工较少。走访的46个村只有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夏层铺镇上甘棠等少数几个村发展了乡村旅游,其他贫困村还没有形成规划计划。与电商对接不足,全市仅有个贫困村建成了村级电商服务站,而且农产品上行的数量和规模很少,一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4.扶贫产业同质化现象较重。一些地方发展扶贫产业时还没有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同质化现象、跟风倾向较严重,特别是新兴产业雷同,缺乏特色、个性和创新。旅游休闲产业基本上都是油菜花节、桃花节、梨花节,农家乐的餐饮、垂钓、采摘,产业层次低、产品单一、市场行情不稳。

现阶段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从主、客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主体力量薄弱,领导力还不强。一是发展的思路还不清。针对不同贫困村的村情,如何全面准确科学定位产业规划,真正达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几村一品、几乡一业的目标,研究不深,探索不够,存在应付、应对的现象等。二是担当的力度还不强。一些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求稳怕乱,不愿不敢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三是配合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目前全市还未形成“三位一体”大产业扶贫格局,部分行业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制约了扶贫产业发展。如:电力部门在配合县区推进光伏扶贫建设项目时缺乏主动,造成部分县区并网难、并网贵的现象。

2.产业资金短缺,促动力不强。一是小额信贷资金利用率低。全市去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与产业发展对接不足,绝大部分贫困户仅享受贷款分红,未充分融入到产业当中。截至2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4.4亿元,其中,用于贫困户自身发展生产的贷款为1.4亿元、占已发放贷款总额的5.8%。二是财政扶持资金少。主要是面上县获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较少,用于产业发展就更是微乎其微。年全市获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其中重点县获万元、占75.3%。如祁阳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8.8万人,占全市的12.9%,该县年、年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别为万元、万元,分别占全市的5.6%、5.1%,与承担的脱贫任务极不相称。三是争取扶持资金难。大部分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而散,小而全,而上级安排的产业扶持项目和资金采取因素测算法,重点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建设,贫困户争取产业发展扶持项目资金难。四是社会资金引入机制不活。一些县区至今没有研究出台引导或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的具体管用的办法措施,部分领导不愿意跟企业老板打交道,致使一些民间资本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不够。

3.基础设施滞后,支撑力不强。本市个贫困村大多处于“老少边穷”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目前,仍有个贫困村未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东安县花桥镇刘阳村亩水田年冲毁后,至今没有修复,水渠也没有整修加固。

4.优质企业很少,带动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部分特色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大多刚成立不久,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5.农户素质不高,发展力不强。座谈中,干部普遍反映,除了老弱病残和缺乏劳力外,其余的贫困户发展能力和动力不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没有技术,或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陈旧,主动脱贫意识差,不愿积极创业就业,不谋求发展产业,把扶贫资金当成救助资金,“等靠要”思想严重。

思考与对策

脱贫攻坚需要久久为功,下足绣花功夫,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着力补齐产业扶贫短板,推进扶贫产业又准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六个三”工作。

1.发挥好三个作用。发挥市级领导的示范作用。要将推进产业扶贫作为“三签字三走遍”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市级领导实地调研、现场座谈,充分掌握贫困村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贫困村产业发展潜力,以市级领导的关心、







































如何根治白癜风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10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