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编者按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16-17日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深入研讨大力振兴制造业的思路举措,着力提高工业通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东、海南、重庆、甘肃等10省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就各地振兴制造业的做法作了重点发言。小编对上述10个发言进行了精心整理,并从昨日起进行了陆续发布。本篇为您带来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臧秋华的发言内容。
坚持工业强省战略
推动甘肃制造业转型升级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臧秋华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中国制造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必须立足于甘肃制造业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这一现实基础,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增效益为重点,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甘肃制造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结合这次会议主题和安排,我省将从四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坚持稳增长,注重激发传统优势产业内生动力
甘肃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制造业以石化、有色、冶金、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为主,重化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压舱石”作用。今年以来,甘肃工业增速持续下滑、工业投资大幅下降,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稳增长的主要短板。我们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传统产业内生动力,强化传统产业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
一是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积极落实我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每年有重点地选择支持一批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实现绿色制造、补齐发展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改造提升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提升、智能化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
二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融合发展基础设施,打造融合发展创新平台,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
三是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加大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要求的钢铁、铁合金、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控制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加速优化产业布局。
二坚持调结构,注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前5个月,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2.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30.3%,经济发展新动能日益增强。我们将继续抓好《甘肃行动纲要》确定的10个发展重点和6个突破方向,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着力培育发展10条优势产业链(集群)。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化工材料、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铜铝合金及深加工、镍钴新材料及电池材料、高端和智能装备、现代中藏药、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10条优势产业链(集群),实现供给体系由中低端产品为主向不断适应需要变化的中高端产品为主转变。
二是着力打造16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我省原材料产业基础和优势,推进建设镍钴、电池、工程塑料、水性高分子、高性能氟、聚芳硫醚等16个左右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0%以上。
三是着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现代中药产业重点打造当归、黄芪、甘草、党参和板蓝根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力争到年形成亿元产业链。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铜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力争到年形成1亿元铜铝合金及深加工产业链。核产业加快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建设,促进军工核技术与民用核产业高端对接,构建现代化核工业产业体系。
四是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充分依托甘肃军工产业比较优势,积极引进航天科技集团、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军工央企,推进伺服电机及控制器、机器人用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谋划发展以无人机为龙头的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建设天水、张掖航天育种基地,做优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实施甘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综合技改项目建设,论证引进等离子体煤制乙炔先进技术并产业化,做大特种化工产业;建立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争取设立钱学森智库,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三坚持促创新,注重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把企业创新摆在促进产业发展核心位置,充分挖掘区位、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落实科技创新“30条”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甘肃省“科技创新30条政策”,构建开放合作创新体系,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扶持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优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进一步释放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二是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或产业创新联盟,激发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
三是突破和引进吸收关键核心技术。定期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加大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
四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形成从试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
四坚持增效益,注重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三品”专项行动。围绕“增品种”,引导企业加快研发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要。围绕“强品质”,以食品、中药材等为重点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倒逼企业走以质取胜发展道路。围绕“创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甘肃名牌”产品企业%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二是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依托各县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促进工业集中区差别定位和错位发展,强化县域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开展能耗重点行业对标达标活动,组织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装备制造、陇药等行业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试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建议:(一)支持西部欠发达省份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西部省份受区位、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约束,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跟不上全国步伐。建议支持西部地区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鼓励引导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以合作共建、独立建设等形式,在西部省份设立科研分支机构、联合实验室或技术转移机构,并由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和补贴,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针对西部欠发达省份制造业层次、结构、规模和实力与全国差距仍在拉大的趋势,建议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经济不发达省份给予差别化政策支持。特别在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中,充分考虑我国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的实际,支持西部省份优先承接电解铝、钢铁、石化等先进高载能产业梯度转移,并将淘汰和化解产能过剩腾出的产能指标优先用于支持西部地区项目建设,进一步缩小西部省份与全国特别是中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
延伸阅读
苗圩:大力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着力提高工业通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