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家住郾城区祁山路的老中医张宝山就收藏了百余册古医书,大多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12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漯河市郾城区薛庄村卫生所,位于祁山路与龙塔路口南20米路东,见到张宝山医生,并有幸拜读这些历经了2个世纪风雨的古医书。“这些医书是我老太爷那留下来的书籍,有外科、针灸、本草类的书籍,其中这本《孙思邈行医宝典》是咸丰五年时的手抄本,距今已年了。”张宝山在向记者介绍这些书籍时,如数家珍。记者看到,这些书籍几乎都是手抄本,书页已经泛黄,但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只有小部分书籍,因为年代久远,略有破损,封面也缺失了,已经看不出具体年份。据了解,张宝山家世代从医,其爷爷张凤悟,是第三代传人,自幼跟随其太爷行医,长大后继承了中医事业,还成为当时全县的名医。“这些书籍大部分是太爷爷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我最开始也是看的这些医书,但是时代在进步,有些老方子已经被淘汰了,我就去书店,买新版书籍,跟这些古医书,结合着看。”今年77岁高龄的张宝山向记者说起这些古医书对自己行医的启蒙,仍记忆犹新。记者了解到,“文革”期间,张宝山家中前四代中医传人的医学成果,被“文革”中的造反派,诬陷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烂脏货,因治病救人群众给挂的匾额也被当成“四旧”滥遭砸毁,第四代传人张玉坤成了重点批斗对象。这使张玉坤大伤脑筋,他下定决心彻底丢弃中医事业,并百般阻止不让儿子张宝山再干。而张宝山看得比父亲远些,他绞尽脑汁劝说父亲学会忍耐。为了保护这些书籍,张宝山就把它们藏在同村的五保户家,红卫兵不抢五保户,这才使这些珍贵书籍被保存下来。据张宝山介绍,第一代传人叫张长信,距今大约年前的清朝中期。第二代传人张书善,在其祖爷的影响下,专心攻读《本草备要》《神农本草经》及其祖爷留下的经验,选定县城北街开办中药铺“积善堂”。第三代传人张凤悟,自幼跟随太爷行医,一生收了很多徒弟。第四代传人张玉坤,秉承前辈的医术医德,于建国初期组成了四名中医师的联合诊所,医院医院的基础。第五代传人就是张宝山。张宝山收拾起祖辈们积累下来的中医瑰宝,把他们的许多历史经验和药书结合编唱歌谣,如《诊脉歌》“人大臂长指定疏,人小臂短密指参;肥人肤厚重指按,瘦人肤溥轻指参”。再如《药草歌》“香附籽理血气妇人之用,地附籽利膀胱除皮肤之风;玄参解热毒能止咽痛,肉桂疗心痛止汗入神”等等。“那个时候家里条件很差,没钱买油点灯,我就到生产队的饲养室,彻夜写,积累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心得。”今年77岁的张宝山。美丽的漯河,沙澧河畔,草绿花香。
“高楼大厦平地起,食品名城美名扬。”人们赞美漯河的名句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美景、更多的名人、更多地感人故事早已被人们所传颂,所赞扬,并载入漯河光辉的史册。这里,所展现的是漯河市郾城区薛庄村卫生所的张宝山。春夏轮回,他夙兴夜寐、待患如亲,为守护乡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人们称赞为一位克难攻艰,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第五代传承者。中医事业的第五代传人张宝山为群众把脉问诊辉煌世家张宝山常说:“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肩负的使命,是中医药人必须承担好、完成好、传承好的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据介绍,第一代传人叫张长信。距今大约年前的清朝中期,那时科学落后,缺医少药,被疾病缠身的百姓求医无门,他立志攻读药书,投师学医。他用些初显科学道理的办法,挽救了不少面临死亡的人。如抢救溺水昏迷者,先搭在牛背控水,再趴在晒热的石磙上蒸肚子,并拍揉脊背促水排出,使其苏醒。再如民间乃至官方因生气、威逼而上吊至死者时有发生,卸吊后若肢体尚未僵硬,用皂角粉吹鼻孔,刺激其打喷嚏,恢复其呼吸功能;一些肢体已经冰凉的,再用姜、肉桂、胡椒粉加在膏药上,贴敷胃部或肚脐散寒止痛,挽救了不少群众认为已死而未死的患者,深受广大百姓的感恩,送钱赠匾者络绎不绝,对送钱者婉言拒绝,所送匾额挂满了各个正门。第二代传人张书善。在其祖爷的影响下,专心攻渎《本草备要》《神农本草经》及其祖爷留下的经验。为了更好的服务百姓,定点看病,他选定县城北街开办中药铺,并向群众推荐上辈人行之有效的土单验方,群众就把这个药铺起名“积善堂”,敲锣打鼓送来了挂着红绸子的牌子。第三代传人张凤悟。自幼跟随太爷行医,长大继承了中医事业并不断发扬光大,学习攻读《内经》、《医学宗签》等名著,学习前辈的行医经验,并拜周边老中医为师,使自己中医水平造诣达到高峰,成为当时全县的名医。他一生收了很多徒弟,如:郾城南街的陈旭顾、袁厚甫,城北王堂村的王世芳、李集大宋的宋金川、十五店街的李全根等徒弟也都成了中医术造诣深厚的高徒。年,笔者找到了王世芳。当时我在县委上班,三岁的儿子患了肾炎,尿成乳汤,眼面浮肿,医院打青链霉素二十多天,屁股打肿,两耳欲聋,病情丝毫没有缓解。当时的孟庙镇党委书记建议我去找王世芳。医院上班,后因出身被“清退”。但他走到哪里,患者就找他到哪里。我到孟庙后,王世芳的诊桌前排成了长龙,在镇领导帮助下我挂上了王世芳的号,他仅用两眼一看,开了个简便处方,便对我说:“天太冷,小孩不用再来,过七天你来给我学一下情况就行”……医院时医生要求禁盐,我便问他忌盐不忌?他很爽快地说“啥都不忌”。我照他的方子给小孩喂了五天,尿色变清,浮肿消退,病情全消,孩子也开始玩乐吃喝。一个几乎病而不愈的肾病少儿,就这样手到擒来被他轻松地治愈了。第四代传人张玉坤。秉承前辈的医术医德,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劲头,于建国初期组成了四名中医师的联合诊所,医院医院的基础。第五代传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张宝山。张宝山为就医群众把脉问诊磨砺传承第五代传人张宝山的最大贡献是在困境中使中医事业能够持续传承下去。正当张宝山立志从医的关头,由于前四代中医传人的医学成果被“文革”中的造反派诬陷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烂脏货;其前四代因治病救人群众给挂的匾额被当成“四旧”滥遭砸毁,而四代传人张玉坤就成了文革中的重点批斗对象。这使张玉坤大伤脑筋,他下定决心彻底丢弃中医事业,并百般阻止不让儿子张宝山再干。而张宝山毕竟看得比父亲远些。他绞尽脑汁劝说父亲学会忍耐。他对父亲说:把科学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事太多了,北京把全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是也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批吗?他还用当时的权威说法劝父亲,当前挨斗的不都是坏人,“你功劳再大没有陈老总(陈毅)功劳大;你挨斗再多,没有陈老总挨斗多”;爹,您存住气,风雨过后,就是晴天!张宝山最能打动父亲的一句话就是:“咱祖上四代行医二三百年,没有出现一起医疗事故,尽是救死扶伤,这是咱的真正权威,良心权威,世代权威呀,千万不能丢了呀’’!父亲终于答应他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传统。张宝山在痛劝父亲的同时,收拾起祖辈们积累下来的中医瑰宝,把他们的许多历史经验和药书结合编唱歌谣,如《诊脉歌》“人大臂长指定疏,人小臂短密指参;肥人肤厚重指按,瘦人肤溥轻指参”。再如《药草歌》“香附籽理血气妇人之用,地附籽利膀胱除皮肤之风;玄参解热毒能止咽痛,肉桂疗心痛止汗入神”等等。那个时候家里条件很差,没钱买油点灯,他就到生产队的饲养室,彻夜渎呀,写呀,积累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心得。药书背熟后,为了更好地实践,弄清药的形状、性味、功效,他效仿古人神农,尝遍百草、学习李时珍访采四方。从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九年爬上伏牛山、桐柏山、湖北大洪山、神农架、山西中条山等采药十二载。为了能上山采药首先和当地的群众搞好关系,帮助他们盖房、种地、劈柴、挑水,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当地群众都很热心收留他招待他。药材多的地方往往都是在地势险峻、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为了采到好药,他带着干粮天不亮就上山,踏遍深山旷野,一住就是十多天。期间,县电视台曾随他采访。饿了啃干馍,渴了喝泉水,干馍啃不动了,泉水泡软吃;晚上就在山洞或树洞里过夜,夜晚还时常听到野兽的叫声,吓得他毛骨悚然。当地好心的老药农教他在洞口生一堆火能抵挡一切野兽。采一种药,先要自已品尝性味是否和书上记载的一样,用口亲尝一些药常使他恶心呕吐,吐得胆汁流出来。一次在采药当中被野马蜂蜇了几下,顿时眼冒金星,头肿如斗,四肢发冷,身出凉汗,过几个小时才缓过来。当地人对他说野马蜂毒性大,一群马蜂能蜇死一头大水牛,你这是死里逃生!在采药当中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掌握了中药的生长环境、采挖季节、炮制方法等,并拜当地老药农为师,学习他们的用药经验、用药技巧及诊治方法。结束采药生涯后,回到生产队,他就边干农活边给群众义务看病。那是六七十年代,村里中医中药少之又少,重感冒和恶性疟疾让群众高烧不止甚至高死亡率。他就让群众到村外路边采一些青蒿(就是当地说的是黄蒿),加上其它中药,结合针灸和一些本地柴胡、蒲公英、地骨皮等中草药,水煎后发给群众,群众服药发汗后高烧就退了,救了不少病人。慢慢地取得了父亲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村上的干部破格推荐他到村卫生室工作。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看过无数疑难杂症,现仅举几例予以佐证。一、本村大婶的小儿子大脑炎,吃药打针无效,家里又很穷,医院,大婶哭得实在可怜,见小孩咬牙瞪眼软绵绵地躺着,她问“是否还有救?”他触摸孩子已无知觉,四肢发凉,就用鸡毛往他鼻孔一放,鸡毛微微浮动,他说孩子还有气,有救的希望。便用银翘散中加入当归、川芎、荆芥、防风、蝎子、蜈蚣、天麻,生姜、大枣为药引,熬好灌给孩子,又结合针灸,打通经络。到了晚上,孩子的身体逐渐变暖,出了少许汗,缓缓的苏醒过来。这个孩子叫张红军,现已四十多岁,见宝山就称救命恩人!这件事后让全村人为之惊喜,名声也传到附近的十里八乡,有大病小病、疑难杂症都到村卫生室找他诊治。二、一男患者,进门不说话,等其他病人全都离开后,他这才开口“张医生,我叫金加文,今年已经三十八九了,结婚十多年了至今未育。医院我几乎都去过,花光了全部积蓄也没好,我已走投无路……,是亲戚凑钱让我来找你看病,有效没效这次就指望您了。”说着就满脸泪花。平静了一会,张宝山细心和他交谈病情,仔细为他把脉,询问病历看舌苔、脉象状,断定他是瘀血阻络、肾虚湿热,以前吃的中药全是补肾阳,药性温热。他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滋阴降火、化瘀通络、行气活血和补肾生精中药。当时他就对患者说:“我给你治疗三个月,有效你继续治,无效分文不收。”在第三个月时患者打来电话,“爱人怀孕了!”感激万分,非要请客送礼,都被他谢绝了,最后为了表达心意就送来了一面“不育救星”的锦旗,现在金加文的女儿都已经上大学了。三、孟庙一个叫郑德顺的,长期吸烟喝酒,患了急性肝炎,医院让其住院治疗,他经济困难,医院,张宝山用扶正同本、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主法,用中草药就治愈了,当时一共花了二百多元钱。四、孟庙镇三周村叫潘秀的老人,脑干栓塞,昏迷不醒,茶饭不进,医院曾多次下病危通知。他用中草药补气行瘀、通窍活血为主法给予灌鼻,又用中药水洗浴头部,七天后苏醒,逐步好转,恢复正常人生活,现仍健在。五、漯河一个叫蒋伟的患者,患脉管炎多年,下肢肿胀,肤色暗紫。多处治疗不愈,医院建议他只有截肢。经市卫生局朋友介绍,来看中医是否能治?张宝山用中药活血化瘀、温经通脉,又结合自制祖传膏药温阳化瘀、去腐生肌、清热解毒为主从而改善了肢体血液循环,能使肢体发热,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改变恢复,一个半月后痊愈。张宝山为就医患者交谈,询问病情悬壶济世张宝山从祖上传下的医德中总结出一句话“行医就要慈善”。他说,医的本身是济世救人,慈善是医的根本。在他从医的四十多年中对患者的费用有许多减免。对于那些无经济能力治病的老弱病残者和五保户多以免费施治。他在县城西街卫生所从医二十年中,成了远近闻名的慈善医生,不仅感动了众多患者及亲属,更感动了西街党支部及居委会。他让居委会给他开出了个免费看病的名单,义务看病,不收分文。党支部和居委会推荐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张宝山本人还认为自己祖上成份高,父亲在“文革”中受过批斗,不敢冒然申请,支部书记许青山帮他学了《党章党纲》,解除各种误解,使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宝山常年坚持慈善行医,尤其对一些生活困难的患者还尽心照顾。原城关镇西河村老共产党员吴富荣处处带头当先锋,群众说他是“火车头”,他却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但老年丧妻无儿无女,张宝山除免费治病外,每年的过年用品米、面、油、粉条等都连续供给他十年,直至老人去世。再如西街贫困户孙国灿免费治病十余年直至康复……为了降低药价,方便治疗,他在祖上传下的活血接骨止痛膏药、恶疮拔毒膏药、腮腺炎膏药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疾病的进展又研制添加了治疗颈椎、腰椎增生止痛膏药;小儿遗尿、小儿腹泻膏药;妇女痛经、不孕、子宫肌瘤、乳腺增生膏药等,还根据老一辈的秘方配制了清凉明目滴眼液治疗花眼、干眼,滴眼百日,终身不花;对一些常见的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采用滴鼻疗法,当即就能显效,减少了群众吃药、打针、输液的痛苦和经济费用;针对肝脾虚、肝胃不和胆囊炎配制的复方三甲丸;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软化心血管的养血舒心丸等等几十种药剂;都是作为一种施舍,没有固定价格,有钱的就给个,没有钱的就免费送。他的医德医风连年被当地卫生部门授予“医德标兵”“先进个人”称号,锦旗挂满所有房间。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事业,服务人民健康,他又培养中医学院毕业的儿子张建磊作为第六代传人,把未尽的中医药事业继续下来,一代一代弘扬光大,传承下去。
张宝山医生为前来就医的群众诊断病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