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还有希望吗地球知识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地球知识局——山东还有希望么本文为我局第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山东还有希望么作者:贺探长校稿:猫斯图/编辑:养乐多近两年,山东有一项数据引起了省内外人们的注意:人口净流出量。年,山东人口自然增长.2万人,但全省常住人口增长仅为59.2万人,全省人口流出达40万人。这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不解。到了年,山东自然人口增长60.96万,常住人口增量仅41.2万,又流出了19.76万。原来每年流出了相当于新增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堂堂经济第三大省,每年对税收还做的正贡献,山东对劳动力就这么没有吸引力吗?山东无论如何还在前列虽然唱衰山东已经成为现今舆论圈的一种余兴活动,但张口就来批判一番山东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目前山东虽然遇上了发展僵局,但其作为中国经济前列省份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GDP总量就不说了,山东长期占据全国第三的位置,并且领先第四名浙江2万亿左右,浙江一时半会是追不上的。当然GDP总量的决定因素有很多,历史惯性、省域幅员、人口总数等都会构成影响,单纯的比较没有意义。不过山东人口1亿,浙江人口万其实山东人均是比浙江低的(图片来自Wikipedia)这时候看增速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是展现经济活力最直观的指标。和人们印象中山东经济增长停滞的刻板印象不同,根据历年全国和各省统计年鉴数据,山东的经济增速始终是比较强势的,一直保持着优于全国平均的表现。在省域比较中,山东和广东、江苏两强也保持着有序的竞争,在部分年份还能表现出更强劲的增长。主要年份各省经济增速年后明显的增长下滑也并非山东一省的情况。在全国经济换挡的大背景下,山东表现仍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算是年以后,山东地方县域经济深陷债务危机的丑闻爆发,山东发展乏力的评价越来越多,山东仍然保持着高于国家水平的经济增速,始终和广东、江苏两强保持同步。在人均GDP方面,山东也长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优势巨大,而且短期来看并没有明显下滑的趋势。当然在这方面,山东的表现就明显不如民富水平更高的浙江、福建等地了。但在北方各省里,山东仍然是为数不多强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山东与全国人均GDP总的来说,山东的经济表现强于全国各省,是北方省域行政单位中最强的力量。也因此,山东也是为数不多每年对国家财政做出正贡献的北方省份。下面这张表是去年对国家财政做出净正贡献的一级行政单位。其实一共也只有九个,又以三大直辖市和粤苏浙闽等南方省份为主。山东虽然排名不高,但也上交了多亿收入,用于全国范围的补贴调节。能进入正贡献榜的省市,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自明。年部分省份对全国财政净贡献比较可见在全局性的发展水平上,山东仍然是势头比较强劲的省份。想要留住本土人才,山东仍然有其他只有明星城市,而无更多配套城市和发展基础的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山东增长的秘密其实山东早期的崛起,最基础的条件之一,就是庞大的人口红利。山东财经大学赵凯丽研究显示,改革开放元年年,山东的从业人口就占到了总人口的50.6%,为.8万人。此后这一数字不断增长,到年已经达到了67.5%,.5万人。劳动人口比例如此之高,山东企业从来也没有遇到过用工荒的问题。相当于全英国的人不分老幼妇孺都参与劳动...山东人还擅长储蓄。即使到了消费经济极为发达的今天,山东人仍然不喜欢消费。今年上半年的家庭人均消费榜单已经出炉,山东以以元排名第13,尚不到平均值。相比之下,其GDP总量全国第3、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名全国第9,多出来的钱都被储蓄了。庞大的储蓄量让地方资本市场的运作也比较良性,在过去几十年里,山东很少遇到真正意义上的钱荒。事实上从年到年,山东的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7.8%和18.3%,企业扩张一直比较顺利。而在过去几十年,山东企业继承的主要是工农业方面的生产,资本对这些产业的投入效果比较可控,投资总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正相关,因此山东的经济增长也能在资本不断注入的大背景下不断维持高增长。尤其是工业类生产,山东自年以来,第二产业占比就从未低于40%,甚至一度接近60%,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山东近年来三大产业增加值(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但不断堆高的人口和资本,也只能对工业生产产生明确的促进作用了。自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各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山东也开始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单纯依靠资本和人力就能取得成果的,山东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增长失速,出现内部差异分化的。省内东部希望之地其实山东在这方面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不能说不够。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发展战略。该经济区定位于现代海洋产业、科教区,是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最终要求率先达成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蓝色经济区的陆上范围,包括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东营、日照六市,以及滨州的两个滨海县。这也就是山东全部的域内沿海地区了,再加上这些陆上领土对应的海域,组成了一个覆盖了胶东半岛和其他部分地区的宽泛区域。也就是山东的整个沿海部分相关试点没有放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南方经济活跃地区,而是放在了山东,显然有调节南北方发展不均衡,促进山东经济外向性的目的。而胶东半岛,在90年代到年左右,本就是经济外向性很高的地区。年,青岛和烟台就成为了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允许向外资投资者提供独立的税收优惠、产业布局、用地优惠等,是80年代改革开放最重磅的举措之一。对于胶东半岛上的城市来说,来自海对岸日韩两国的外资投入一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甚至拉动了全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在年达到了35.13%的峰值。14个沿海开放城市山东占了两个其中影响最大的还要数韩国企业,在全省的外资占比一度达到了25%左右,韩企最多时达到万余家。在烟台,中韩产业园引进了大量韩企,韩国成为了该市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外资来源国、最大的进口物资来源国,年贸易额早在年就突破了亿美元。然而外资毕竟是没有感情的利润杀手,韩企放在中国的主要是机电类代工产业线,随时可以牺牲。随着中国人力成本增高,韩企撤离山东也成为了大势所趋。就在烟台-韩国贸易额突破亿美元的当年,有媒体报道,韩企以每年减少家的速度离开了山东。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人力成本增高的背后,其实是蓝色经济区的劳动力素质在上升。山东财经大学李凯月综合了山东省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得出了蓝色经济区的劳动力学历比重。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从年的16.77%上升到了年的38.50%。同时小学以下低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比例也降到了20%左右,人力结构逐渐趋于发达地区的状态。与此同时,该研究对蓝色经济区各县级单位的劳动人口情况进行统计后还发现,年~年期间,蓝色经济区的适龄劳动人口处于增长态势。16年来的劳动人口增长达到了2.47%,达到了.32万人。潍坊坊子区、奎文区、烟台莱山区、福山区的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以上。这可能是当地人都没有意料到的逆势增长。山东的劳动人口和人才,其实有很强的内部转移趋势,省内东西部的优势差距也正在逐渐拉大。而且现在青岛不光是第一海港还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成为胶东半岛的一个陆上入口如果我们把劳动人口和人口素质两项重合考察,会发现山东东部一些地区在省内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青岛,其市南区、市北区、黄岛区、崂山区、李沧区的人口增长和受教育年限增长都强于蓝区平均水平,在全国也排名前列。可见蓝色经济区,尤其是其中的青岛、烟台、潍坊三市,本就是在省内自由竞争下的胜出者,对省内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是那些让山东人产生危机感的中西部省份所不具有的先发优势。同样是塑造明星城市圈,山东的这些沿海地区本不会输给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不过山东沿海城市如果不能好好整合的话靠一个青岛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对于山东来说,经济方面令人担忧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盲目乐观,给今天带来的后遗症。也许,山东最终能找到自己塑造明星经济圈的道路,恢复往日的辉煌。*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17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