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以上增长速度。年全口径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2亿元和.74亿元,是年的3.2倍和2.8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6.03%和23.05%;一般预算收入为.58亿元,是年的3.1倍,年均增速25.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是年的2.1倍,年均增速为16.3%。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级高新区进行评价,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第6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分项指标排名第2位。
年,西安高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4%。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年西安高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5%,占高新区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5%。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加快推进“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重要时期,按照《西安高新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努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下一代汽车、能源装备和创新型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对全面提高西安高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以“跨界融合、智能制造”为重点,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协同互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突出产业发展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下一代汽车、能源装备和创新型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通过五年的努力,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对行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培育一批叫得出、打得响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品牌战略持续提升;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运行高效、富有特色的区域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特色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凸显,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到年三大特色产业规模达到亿元。
下一代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已经成了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从年比亚迪汽车落户,拉开高新区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帷幕。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比亚迪、法士特、欧舒特等企业为主体,以汽车整车制造为龙头,以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底盘、关键零部件、汽车销售和服务为主的配套体系,聚集了数百亿计的汽车产业产能,占陕西汽车产能的绝大部分份额,已经初步形成了在西北地区的中心地位。法士特部分自主创新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型汽车变速箱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新能源汽车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西安高新区具有以储能电池和整车生产为两大核心环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集整车制造、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加工配套、汽车服务销售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6.6万辆,西安工厂生产辆,占比45%,“秦”辆,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单一车型销售冠军。国内最大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落户西安高新区。陕西省与三星SDI公司、环新集团签署了三方投资在西安建设国内最大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备忘录》。三星SDI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成功落户西安高新区,将进一步完善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使高新区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基地。
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集群:主要依托草堂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下一代汽车产业,以比亚迪、法士特、欧舒特等现有企业为主体,扩大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提高区内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融合发展智能汽车电子,强化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创新整车制造模式,树立下一代汽车中国知名品牌,并打入全球市场。鼓励组建下一代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和未来汽车发展研究院。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制造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技术接近世界一流。力争到年,下一代汽车产业规模达到亿,其中整车制造亿,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亿,储能电池亿元。
能源装备产业
西安是我国装备制造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西安高新区在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电力装备、石油装备、新能源接入及智能输变电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链,聚集了西安宝美电气、西安宝德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海尔海思西安公司等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石油装备与技术服务是高新技术提升传统能源产业的典型代表,聚集了中石油测井、通源石油等十余家知名上市公司,成为我国能源技术服务领域实力最强的区域,“陕鼓模式”成为我国生产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型的典范;电力装备产业在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比近10%。已经形成了以西电集团为龙头,产品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制造企业。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目前,高新区电力装备企业约家,在全省起到龙头引领及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西安装备制造产业在全国的产业竞争力,而且在工业进入4.0时代的大背景下占据了制高点,成为陕西和西安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先进制造产业园,以中石油测井、通源石油、西安宝美电气、西安宝德、海尔海思西安公司等现有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高端石油装备、电力装备、智能输变电装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装备企业,打造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端能源装备及服务产业中心。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特色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装备企业,打造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端能源装备及服务产业中心,加快产业创新、技术扩散和产业辐射。力争到年,能源装备产业规模达到0亿元,其中石油装备和服务亿元,电力装备和智能服务亿元。
创新型服务业
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市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的核心聚集区,年,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占园区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3%。现代服务类企业形成了以创新型服务业为核心,包括设计、研发、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和总部经济在内的多种产业门类。
金融服务业具备良好发展基础。作为省级“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和市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西安高新区汇集了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等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45家,聚集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家,形成“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带状科技金融聚集区,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科技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区域。金融服务创新持续涌现,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科技信贷以及科技企业保险集合投保方案、“政银保”履约保证保险产品等科技保险产品得以开发并投入市场,以P2P、O2O、股权众筹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相继开展。创业投资活跃,设立了5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全链条股权投资服务体系,聚集了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余家。海内外上市挂牌企业64家,占陕西省的70%以上。科技企业信用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全国高新区中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征集了1.3万家科技企业信用信息,依托信用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服务。
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目前,以研发与勘察设计、工程与技术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为代表的园区科技服务类企业数量已达到多家,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园区现代服务业比重超过40%。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园区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研发及技术转移、软件及服务外包、工程设计及服务、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为主,创新型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到“十二五”末,高新区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余个,其中国家级37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个,其中世界强研发机构48个。年,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占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以上;累计授权专利件,其中发明专利件。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余项。截止年底,累计拥有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项,国军标36项,行业标准项。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82亿元,约占西安市的一半。西安市科技局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共建的科技大市场,汇聚了多家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名行业专家、项技术成果、家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信息,年,促进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三位,加速了西部地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西安高新区创意产业门类包括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目前,高新区已经认定了16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主要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出版类及广告传媒类产业等,年研发产品实现新增版权超过件。截止年年末,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过亿元,连续保持了40%的增长速度,创意企业累计达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汇集了西安近80%的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影视制作和文化艺术为主要方向的企业,产业聚集化发展态势明显,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创新型服务业集群:重点依托高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高新路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西太路)、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以及总部经济聚集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创意与设计服务业、物流业。其中:金融服务业主要依托中央商务区,着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和各类国际国内创新型金融业态,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功能;科技服务业主要围绕高新区重点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推进科技服务模式创新,聚集形成企业集群;创意与设计服务业主要依托高新区制造业基础,拓展文化创意发展空间,形成创意产业聚集区;物流业主要以综合保税区为枢纽,引进一批现代化物流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化智慧物流基地。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业,努力提升高新区产业发展环境,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至年,形成亿创新型服务业集群,其中,金融服务业规模突破1亿元,科技服务业规模突破0亿元,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规模突破0亿元,物流业规模突破亿元。科技型企业数达到5万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超过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RD投入比重达8%以上。(来源:《西安高新区“十三五”特色产业规划》课题组,本文仅供学术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