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前,海南省正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力推动海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如何谋划市县发展大局?
美丽三亚。蒙明珠摄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亚:温暖如夏,风光旖旎,年接待过夜游客近万人次,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这是专家眼中的三亚:“十二五”之前,三亚年游客接待量从万到万、万到万、万到万,基本是每5年实现一次倍增,而“十二五”首年即从万增至0万,其后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十二五”期末比“十一五”期末接待量翻了1.7倍,旅游总收入是“十一五”同期的2.16倍,稳占海南旅游半壁江山。
这是一座因旅而兴的滨海城市。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表示,在实现“建设精品城市,打造幸福三亚”的征途中,三亚将因地制宜,以“大旅游”为支柱产业,以“热带高效农业、新兴科技产业”为强劲两翼,实现“十三五”全面腾飞,奏响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深化,严抓“大旅游”
新年伊始,一份集中群智的《三亚旅游人才发展白皮书》对外发布,这是国内首份对旅游人才的城市研究报告,其中提出的“旅游人才”概念让人眼前一亮。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最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旅游人才白皮书知己知彼,国际旅游岛人才创业基地直面期盼,三亚多管齐下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方面,夯实旅游发展之基。
抓好旅游业这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严朝君巧用“看天着地”来比喻。
“看天”就是全力推进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视野、标准、服务、产品严格律己,持续做强国内市场,打破“无外不强”的瓶颈,研究国际客源潜在市场,精准促销,扩增国际航线航班,让更多金发碧眼的游客选择三亚度假。
“着地”以“点线面”为核心,全力推进精品化建设落实。城市“双修”一张蓝图干到底,“创文巩卫”优化城市环境,美丽三亚以5A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在“点”上,一批高品位、有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陆续开建,天涯海角、大小洞天、鹿回头景区等传统景区的委托管理,拉长“短板”;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邮轮游艇、通用航空等大众化消费,引进恒大、华侨城、长隆等大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引导和推进旅游业与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则是做强优势。“线”上旅游通道绿化彩化美化工程和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化项目建设,“面”上严管市场、提升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相辅相成,一个全域、全季、全民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呼之欲出。
严朝君在多个场合强调,“书记要当产业书记,市长要当项目市长”。此理念的背后,是沉甸甸的民生考量。产业是城市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简而言之,项目强,产业强,用于改善发展民生的财力就强,大批民生项目落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自然增强。
突破,做强“两翼”
刚出炉的《年三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表》颇值得玩味。亿元的投资中,除旅游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占比持续高居首位外,热带农业、高新技术、健康、物流、会展、金融等重点行业增加比重呈现领跑状态,其中,高新技术年度投资占比仅次于旅游和房地产,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也呈现25.6%的增长。
三亚拥有良好的自然禀赋,是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果篮子”。如何让全省规模最大的三亚芒果做强品牌,成为农业转型增效的抓手?如何让南繁落地开花,成为农旅融合、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如何让农产品价贱伤农不再上演,农民可持续增收尽快实现?……
严朝君表示,三亚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围绕“绿色有机”做文章,加强冬季瓜菜、热带水果、花卉苗木等产业品牌建设,“三亚芒果”等一批效益高、成规模的农业品牌成为三亚热带高效农业的新亮色。
水稻公园小镇在加紧建设,“南繁硅谷”谋求做足“稻”的文章,三亚力图打通农旅融合的筋脉,既保证基本农田不占用,又为旅游发展增新色,农业可持续创新发展在“天之涯”结出新果。
做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三亚全新布局新兴科技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年跨境电商产业园、用友产业园、赛伯乐云创科技园等高科技项目将启动,力争深海研究院、深海空间站、清华启迪集团超级物联网等项目落地。
严朝君透露,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引进智力资源,三亚“互联网+”的格局深挖自身潜力,改革审批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策划设立产业园区按照引导基金和孵化基金,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敲门招商,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定位,引进一批互联网信息大型企业进园发展,精准施策务求实效。
神猴辞岁,金鸡迎春。新起点出发,三亚明确发展思路,紧抓产业不放松,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格莱美博物馆落户三亚、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签订合作……年初产业项目佳音频传,三亚人坚信,撸起袖子加油干,良好开局之势必将延续!
来源:海南日报丨记者黄媛艳
本期编辑:王元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