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工理论能解决当下的经济困难吗有当

北京儿童雀斑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9789.html

引言

马克思分工理论:能解决当下的经济困难吗?有当代价值吗?本文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的发展不断迎来新的挑战,充分运用马克思分工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下遇到的困难,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为我国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创造机会。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发展经济的指导意义

1.科技创造分工新形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于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机器,起初,手工业者使用的是手工工具作为辅助进行生产,这时的分工尚未明显,劳动者仍需要独立完成一件产品,随着科技的创新,动力机器出现了,分工开始细分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促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机器的出现使分工精细化和固定化,加快了产品生产的速度,即科技创造了新的分工形态,每一轮新的分工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快速增长,科技的发展是分工变革的前提,不同科技形态下的分工形态各不相同。

早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已经提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著名的观点,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发现科技是推动分工发展的根源所在。发展经济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一个中心”指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

邓小平在年就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著名论断,由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因此,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现如今,我国已经迈进了智能时代的大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等的出现使我国的分工体系发生了变化,同时也间接地表明了我国经济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首先,科技促使分工由体力型逐渐向脑力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领域中尤其明显。第一,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多数农民已经逐渐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总人数的较大一部分,这是由于在农业机器不发达的过去时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体力劳动,这时农业中的分工很少,农民不得不参与生产的全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如今的农业劳作方式已经焕然一新,大型农机实现了普遍化,简化了生产过程,高效代替了人工劳动。

例如,插秧机、收割机等的出现代替了农业生产的部分过程。科技推动了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劳作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机喷洒农药也已经成为现实,更进一步推动了分工的细化,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承担的分工极大程度上得到了减少,体力劳动不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向脑力劳动转变。

我国农机的未来发展方向为重型农机和智能农机,智能农机会大量的运用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功能,到了这个阶段,分工程度将会相应地达到较高的阶段,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将会再一次的大幅度减少。第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工业智能代表着最新的生产力,新一轮的分工诞生,工人逐渐被智能化设备代替,转向脑力劳动,即知识型劳动。

在资本主义分工时代,工人也曾出现被机器代替的局面,但造成的是两大阶级的对立,工人被智能设备代替与此种局面不同的是,在智能设备主导生产的过程中,工人以脑力劳动与智能设备进行分工协作,而不是机械的参与生产过程,以及如同机器的零件般被固定地附着在机器上。智能设备的参与,简化了生产过程,使分工具有细致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完善了分工的建构,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质的飞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声控、光控、触控等智能操作,分工越发简洁和智能。在未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机器人将会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自动执行工作的能力,将人类从体力的社会分工中完全解放出来,并能够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社会分工将会出现重大的转变。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了旧的分工形态,将建立起智能时代的分工,为我们由半自觉分工走向自觉分工又迈进了一步。

其次,科技促使社会分工着重转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科技推动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经济的发展,优化了其分工结构,工人出现过剩的状况,服务业的兴起迅速吸收了这些过剩人员,因此,我国社会分工的发展逐渐由生产型分工转向服务型分工。我国服务业的高效发展是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分工不断优化,人们拥有的可支配时间和可支配的财富不断增多,能够主动地去享受生活。

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工结构处于半自觉分工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的分工,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幸福生活的状态已经跃然纸上,在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重构,社会分工终将不断走向自觉分工,在那时,自由全面发展将会在各个社会人身上呈现,将会在整个社会中呈现。

2.实施区域分工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新格局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活动作为人类的首要活动,因此,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基础得到平衡发展后,区域间存在的其它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马克思分工理论指出,分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发展分工也就是发展经济。现阶段,交通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其快速便捷的功能特性为区域分工创造了良好的硬性条件,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优化区域分工结构,加强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力争实现国内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区域分工主要突出的是分工的空间特性,而且是较大范围的跨区域分工,这是分工发展的新特点。在最初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工是许多工人集中在同一空间,并在同一时间进行生产的狭小范围内的分工,如今,分工的范围实现了扩大,区域分工和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分工发展的大方向,但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极大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拉大了社会幸福指数的差距化,因此,协调区域发展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首先,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利用国家政策充分协调区域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政策凸显了区域发展,意思是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落后地区,我国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5个沿海经济开发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速上升了几个台阶,先富的构想得到了实现,同时在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因此拉大,直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使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显著。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都取得了重大成效。区域间分工协作是顺应区域协调发展的潮流,是通往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政策的牵引为东部西部中部之间、南北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奠定了基础,为优化区域分工结构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其次,充分挖掘各区域的优势,利用其优势发展区域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新格局。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区其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征,规划发展不同的特色产业,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区域产业链,使各地区联合起来,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区域产业链分工的特点在于以产业联系为纽带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分工合作,并依据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达到经济高效发展的目的。这种分工形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打破了空间带来的分工局限性,形成了分工发展的新趋势。区域产业链分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它的优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分工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为企业总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与服务这四个环节。

北京具有发达的高端服务业、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高素质人力资源、规范的政府服务等城市功能,所以,京津冀都市圈的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北京;研发设计产业较为注重地区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河北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展现出足够的优势。

因此,研发设计产业以北京为核心地区,以天津为次级核心地区;天津制造业基础发展较好,加上其沿海区位和交通优势,因此也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加工制造产业的首选;营销与服务产业在京津冀地区总体功能较弱,尚不存在明显的分工。随着天津制造业的发展,一般制造业可能向周边转移,这时天津和河北的产业链分工将逐渐清晰化。京津冀都市圈各有不同的地区优势,三地的协同发展是以区域产业链分工为基础,通过分工合作,力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16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